[整理] 0428精準防疫100天 台灣模式

作者: starmiao5566 (魔神阿)   2020-05-01 02:40:26
一、精準防疫100天 台灣模式
https://i.imgur.com/rjPyClA.jpg
(CECC)
因為今天(4/28)是第100天,所以對大家常講的一些情形做一點說明。
這段時間以來,大家持續關心的大概是:
每天有幾個個案,個案的情況怎麼樣,接觸的範圍等等。
另外被提出來很多次的問題是:
會不會有無症狀的感染者?
會不會需要做一些篩檢,幫助我們找出更多無症狀感染者,避免未來社區傳播的可能性?
這不但是媒體很關心的題目,也在社會上很廣泛的被討論。
比較快篩、普篩、和現在的PCR篩等篩檢方式跟成效,讓大家更了解專家學者的想法,
也分享指揮中心的看法,讓大家可以做進一步的討論。
二、確診及出院個案數曲線圖
https://i.imgur.com/KY22abi.jpg
突然上升:三月中一波境外移入、一小波磐石艦。
累積個案數(扣死亡)和累積出院數的差距,從4/6最多(307人)到4/26(151人)持續減少。
住院的病人愈來愈少。
三、國內疫情現況
https://i.imgur.com/zvJwrwW.jpg
目前策略:2300 萬全人口 → 呼吸道 500 萬 → 醫師通報 6 萬 → PCR篩 → 429 例確診
台灣 2300 萬全人口中,一百天來有呼吸道相關症狀就醫的人口(非人次)近 500 萬。
從這目標 500 萬人中,經過醫師評估後,
6 萬多人可能和武漢肺炎相關並通報,再用 PCR 去篩檢這 6 萬多人,
最終找出 429 例,分別是 55 例本土感染、31 例敦睦艦隊病例、343 例境外移入感染。
大家的問題在於:
有呼吸道相關症狀,卻在醫療評估後被排除掉的人中,
以及 2300 萬人扣除有呼吸道相關症狀的 500 萬人後,剩下的 1800 萬人中,
是不是有一些潛在的武漢肺炎患者?
答案可能是真的有,也應該是有。
那麼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讓這樣的危害減到最低?
四、名詞解釋
https://i.imgur.com/3MJw9Yj.jpg
https://i.imgur.com/hzfoUA3.jpg
盛行率:全國人口中感染者的比例。
快篩:一小時內完成的檢驗方法。
普篩:不依據臨床症狀判斷,全面檢驗。
沒有非常特定的目標,大範圍的篩檢,針對性低。
偶爾可以只說一種普篩,如:醫療人員、交通從業人員或全人口的普篩。
敏感性:有病的人被檢出陽性的比例。 ┌────┬─────┬─────┐
敏感性 = 檢驗陽性(a)/有病的人(a+b)│ │ 有病 │ 沒病 │
├────┼─────┼─────┤
特異性:沒病的人被檢出陰性的比例。 │檢驗陽性│ 真陽性(a)│ 偽陽性(c)│
特異性 = 檢驗陰性(d)/沒病的人(c+d)├────┼─────┼─────┤
│檢驗陰性│ 偽陰性(b)│ 真陰性(d)│
└────┴─────┴─────┘
┌────────┬────┬──────────────┬───┬───┐
│ 檢驗方法 │檢驗時間│ 時機 │敏感性│特異性│
├────────┼────┼──────────────┼───┼───┤
│Real-time RT-PCR│ 2-4 hrs│發病早期,防疫圍堵與阻斷傳播│ >95%│ >95%│
├────────┼────┼──────────────┼───┼───┤
│ 抗原(快篩) │ 15 min │發病早期,高盛行區 │ 70%│ >95%│
├────────┼────┼──────────────┼───┼───┤
│ 抗體(快篩) │ 15 min │發病7天後,了解是否感染 │ 75%│ >95%│
└────────┴────┴──────────────┴───┴───┘
檢驗結果受到方法、使用時機、敏感性、特異性影響,
如果使用時機不對,縱使是很好的方法,也驗不出。
所以大家認為快篩或普篩,篩了就會有結果,就能把所有病人都找出來,其實沒有。
五、普篩迷思解析
以快篩為例
https://i.imgur.com/b6AC18z.jpg
快篩檢驗敏感性75%算是目前極限值。
武漢肺炎盛行率 = 確診個案(本土)/總檢驗數(本土) = 55/31156 = 18/10000
扣除境外移入案例、檢驗數。
以既有經驗來看,可以說是盛行率的最大值。
所檢驗的人具有針對性:呼吸道症狀、各種症狀→醫師判定。
比無症狀被篩出來的比例是最大。(這句沒聽懂XD)
假設快篩敏感性75%、特異性99%,在台灣的盛行率下,
每檢驗 1 萬人,預計會有 114 人出現陽性,其中 100 人是偽陽性。
(這代表偽陽性多不划算?以下部分我也沒聽太懂XD)
以呼吸道症狀就醫人數為例(極大值)
https://i.imgur.com/XSs1tcE.jpg
是不是有呼吸道症狀就醫的人(粗估4795953→480萬人?),就診後被醫師排除?
把這 480 萬人抓出來篩看看。
假設盛行率最大值 = 18/10000
PCR檢測:432 人偽陰性,479 人偽陽性。
快篩:47914 人偽陽性,將近 5 萬,偽陽性的人太多。
檢驗陽性總共54394 人,需要再用快篩驗過一次。
比目前策略通報的那 5、6 萬人數目大。 (←應該是這個意思?)
沒有辦法達到效益。
以呼吸道症狀就醫人數為例(合理值)
https://i.imgur.com/rCU2iB0.jpg
比較合理的推估,假設非特異性被醫生檢查過的人比檢查過的罹患率低,算作55人的50%
所以 55 + 20 = 75,盛行率 75/480w = 16/100w 。
(沒聽懂,應該是這樣吧?不過總覺得哪裡怪怪的XD為何這樣假設?)
PCR檢測:社會可能有 71 人漏網之魚檢查不到。
(71 人不是被PCR篩出了?漏網之魚?)
快篩:47999 人偽陽性,仍然要再檢測一次。
比目前策略的成本更高,時間也沒有比較省。
以我國無症狀人數為例(極大值)
https://i.imgur.com/BEvjlch.jpg
全人口 2300 萬人扣除呼吸道症狀就醫 500 萬人後,無症狀 1800 萬人。
假設盛行率一樣高。
PCR檢測:1797 人偽陽性。
快篩:179676 人偽陽性。
不可行。
以我國無症狀人數為例(合理值)
https://i.imgur.com/jiPXfOf.jpg
假設社會上有 10 人是無症狀感染者。 (←為何是10?)
盛行率 = 10/1800w = 56 / 1e
PCR檢測:可以找到 9 人。
但要處理 1800 人偽陽性。
快篩:可以找到 8 人。
但要處理 18 萬人偽陽性。
偽陽性太多,經濟效益不足。
普篩費用試算
https://i.imgur.com/cpGToqc.jpg
快篩:花 46 億,偽陽、偽陰性率高,後續仍然還要再處理一次。
PCR檢測:花 690 億,準確性比較高。
目前策略:花 1.8 億,經濟效益比較好。
問題是對社會的影響如何?漏掉的這些人如何?
如果花 46e/690e 讓漏掉的都找出來,而讓傳播變低,需要另外再考慮。
普篩效益不彰
https://i.imgur.com/HvsLzOJ.jpg
真正被漏掉的,經過 100 天社會實驗(趴趴走)後的結果:
10 人不明感染源,然後又傳染給 17 人。
要為這 10 + 17 人去做普篩,花 46e/690e 嗎?
但花那麼高的成本去普篩,仍然有一些偽陰性在社會裡面趴趴走。
目前策略:花了一億八千萬元,經濟效益高,可行度高。
假設真的有無症狀感染者,對社會有沒有形成傷害?產生的影響?
有,10 人,再加上 17人,共 27 人,但都是可以醫療照顧好的。
台灣不普篩有科學依據
https://i.imgur.com/mj9SNyV.jpg
大家常問別的先進國家為什麼要這樣做?台灣為什麼不這樣做?
原因:別的國家盛行率很高。
封鎖是在做分流,大量篩檢(得來速等)把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出來。
台灣不需要走到封城才能把病人找出,用科學方法就可以直接把有病的人找出治療。
每一個國家設定要做到的情況不一樣:
英國→特別威脅生命的才去治療,其他趴趴走,和一和,但很快就失敗了。
瑞典→和英國同樣作法,相對比較成功。
假設死亡率很低,所以不願意花費高成本去做相關的事情。
可能短期死亡率會比較高,但長期而言,可能對社會群體的免疫力、效益比較好。
但近來WHO對有抗體後是否再有這樣的免疫情況存疑,所以也都在思考對步驟的調整。
保持社交距離 才是防疫之道
https://i.imgur.com/WM9cBAv.jpg
篩檢上的迷思:篩檢陰性之後,就不會再得病。
沒有,只代表以前沒有得過病,並不代表以後不會得病。
用普篩把全部的人篩出來,但其實你可能第二天就得了也不一定。
測驗陰性之後,口罩不戴、社交距離不維持、很高興的大解放,反而危險。
結論:
根據效益、科學性、對社會的影響,目前戰略不會變。
若有更多科學證據、新藥、疫苗不斷出來,也許會調整這樣的戰略。
以目前來看,精準防疫的戰略是成功的。
以下還有幾張部長沒講,一起貼出。
疫調方法學
https://i.imgur.com/zTIVmTI.jpg
(這是給要當福爾摩斯的記者的吧XD)
居家檢疫/隔離
https://i.imgur.com/da34gBu.jpg
(感謝里長、里幹事)
邊境檢疫成果
https://i.imgur.com/PIWhBKJ.jpg
(感謝海關)
檢驗量能整備
https://i.imgur.com/yH4Q8zk.jpg
(感謝採檢相關人員)
集中檢疫所收治量能
https://i.imgur.com/6aZAEkl.jpg
(感謝大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