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遊記] 華盛頓DC大屠殺紀念館,大推倖存者講座

作者: popularyulin (農委會橘子代言人)   2018-01-21 11:58:09
※ [本文轉錄自 Ind-travel 看板 #1QP0ybvn ]
作者: popularyulin (農委會橘子代言人) 看板: Ind-travel
標題: [遊記] 華盛頓DC大屠殺紀念館,大推倖存者講座
時間: Sun Jan 21 11:55:13 2018
有圖有真相的網誌連結: http://popularyuling.pixnet.net/blog/post/223052608
基於我極度著迷於分析人性的複雜面和神祕性,
因此旁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大屠殺博物館,一直是我旅行中的必去清單。
而先後我也的確造訪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金邊的瓊邑克種族滅絕中心,
當然更不可能錯過
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隨著年歲和見識的增長 ,先前去的感想或許和現今的感覺有所落差,
但對我而言這三個大屠殺有關的景點 ,彼此的敘事角度不同 ,
帶給遊客的感覺也十分不一樣。
最早造訪的南京館,館方用許多倖存者泣訴的紀錄片、雕塑 、照片,
強烈地讓遊客對日軍暴行深有同感,
我在此看到巨大的悲傷、憤怒和永不原諒。
柬埔寨金邊那頭,
則是以殘留於地面的血跡、衣服碎屑和用骨頭所架設起的高塔,
讓遊客直觀體驗到大屠殺的殘酷,是一場身心靈十分不舒服的旅程。
而華盛頓特區的這個紀念館,
館方則是主要就二戰當時納粹進行猶太人種族滅絕一事,
進行根本性的說明、分析及解釋,
比起呼籲情緒性的連結,而是放諸在理性的反思上面。
我無意也沒有資格評論這三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的好壞,
這些都是血淋淋的傷口和故事,
但很明顯可以看出東西方思維的不同,
以及德國、日本對受害國家的截然不同的態度,
所造成該國對後代教育的著重點。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
全年無休,除了猶太教的贖罪日Yom Kippur、聖誕日。
免費入場,但從3/1到8/31常設展需要門票,
可以網路上預先購買或著當天早起排隊索票。
It is a question, not an answer
該館用這簡單的一句話,開啟這趟旅程,
這個問題也很簡單,And the question always is:
What is your responsibility?
Now that you've seen, Now that you know?
館方希望每個人透過一系列的展覽跟大量的影片圖片資料,
Learn學習
Remamber 記憶和悼念
Act然後行動!
這裡不會告訴你答案,這裡也沒有標準答案,
你自己要找出答案。
Permanent Exhibition: The Holocaust
常設展,也是唯一在旺季需要門票入場的展覽,
從1933年納粹興起、1940年對猶太人的政策到1945年德國戰敗結束,
透過一連串的書面資料、影片,
告訴遊客這看似不可能的種族滅絕行動最終執行成功的因跟果。
當時從日常生活中四處可以看到將猶太人種隔離的動作,
分開坐的椅子、眼珠的大小髮色等"科學"的辨別手法,
有些人就這樣被洗腦了,認為猶太人的確是該清洗的種族,
但有些人察覺不對勇敢向公眾發聲,叫大家不要買納粹的商品。
猶太人更是察覺不妙,紛紛前往外館申請簽證,要逃離這個可怕的處境,
以前總覺得當時社經地位高的猶太人怎麼不逃走呢?
這張解答了我一直以來的疑問,僧多粥少,
當時一張簽證在黑市叫價多高,想逃也逃不掉。
最後,他們走進了隔離的Ghetto,
有些人踏上了火車,進入了集中營,從毒氣室被抬了出來。
Arbeit macht frei勞動帶來自由,
特展裡面有一區空間,供遊客戴上耳機,
聆聽倖存者如何描述集中營的生活,
我在這裡坐了好久好久,他們是這樣說的:
集中營裡面偷竊欺騙習以為常,人人自顧不暇,
我只能也只願在乎我自己,我沒有任何情感及思考能力,
只怕被認為沒有能力工作,所以我每天都拚了老命證明,就像個機器人般,
想盡辦法要讓自己看起來健壯,並且有工作的價值,
於是即使食物缺乏的情況下,我還是用我的早餐(一杯咖啡)清潔自己
我們不是人,我們沒有名字只有刻在手上的一串號碼,
每天就是無數次的排隊,清點人數,
就算是死也得把屍體搬出來,直到清點正確為止
而周末納粹放假,我們就是他們的玩物,供他們取笑供他們玩弄
下圖是集中營裡面的床, 這簡易的三層木板,塞滿了多少人。
而這個門是毒氣室的門Gas Chamber Door,
一旦闔上,就斷送了多少人的生路。
To keep you isno gain, to lose you is no loss
常設展裡館藏十分豐富,讓我獲得不少新知,像是Death march
我以前只知道納粹在集中營的惡行,
從來不知道戰爭後半期,為了消除集中營及大屠殺的證據,
納粹逼著猶太人開始行軍,遠離靠近盟軍的戰線/集中營,
於是僥倖在集中營撐過過度勞累/日常暴力和飢餓的猶太人,
又被逼著在雪地裡行走了數公里,
體力不支趕不上前方隊伍的人,則被無情射殺。
小時候我總是覺得正義同盟國不向邪惡的納粹屈服,
但館方資料顯示只有丹麥"全國"向猶太人伸出援手,
其他國家不是屈服於納粹的勢力,就是視若無睹。
(當然每國還是有許多偉大的個體戶默默救助)
美國跟英國政府的態度,完全為功利的國際關係上了最好的一課:
他們認為解救猶太人不是最優先的順序,最終納粹會得到懲罰,
但前提是要打勝仗,而移民則需要嚴格把關,
就算時間已經太遲了也是如此。
而且德國往外擴展的初期,他們也都是姑息的態度,
我理解本國利益最大化是國際關係的本質,
但大國後來惺惺作態/悲天憫人的官方說法,則是令我作噁。
Btw館方有特別給了每個遊客一本隨機小手冊,
裡面是一位猶太人的生平,透過查詢資料的同時,
可以更方便理解這段慘痛的歷史,以及增加同理心,十分厲害。
旺季的常設展真的大排長龍,門票有指定時段,
所以千萬要在指定的時段內去參觀,我很推薦大家去,
但如果覺得太過沉重或著時間不夠,館內其他展區也是不錯的替代方案,
當中「Some Were Neighbors」展區和「First Person」講座最讓我印象深刻。
Some Were Neighbors
從標題就可以知道這個展區的核心思想了,
光是透過身邊的親朋好友就可以看到人性的良善和邪惡面,
不管是害怕還是身處在反猶太主義的教育環境中,
抑或是物慾的吸引力,都讓他們做出了和納粹合作的行動,
但也有人做出了不同選擇。
法國政府跟納粹合作,主動交出別國猶太人的橘色文件,
但法國警察拒絕合作,提供假證明讓超過十萬名的猶太人脫身。
德國軍人拒絕殺死明天也是會死的老弱婦孺,神父擋在子彈前面,
而當地警察聽命行事殺死猶太人,而非納粹動的手。
有鄰居至今保留著猶太人匆忙交付的財物,
也有人為了五斤砂糖就出賣好友,
甚至被捕前晚主動說著:反正你的房子也留不住,
與其便宜了其他人,還不如看在我們鄰居一場的份上讓渡給我。
下面的照片是在荷蘭拍攝的,當時要將猶太人送到開往集中營的火車,
可以從角落跟窗戶那裏看到當地人就這樣大辣辣地袖手旁觀著,
再配上註解,更加讓人心酸。
試著不要多想,因為那只會讓你更為悲慘,
那時人命如草芥,尤其是猶太人。
推薦在這個展區一定要聽義工導覽,會很有收穫,
You always have choices.
我永遠忘不掉義工語重心長的結尾。
First Person
這個講座十分優秀,我給三百萬顆星,
講座標題十分切題,館方請來大屠殺的倖存者對訪客述說她們的故事,
由活生生血淋淋的第一人稱"First Person",來為這段歷史做見證,
這裡的倖存者不只那些從集中營僥倖逃生的人們,
在事發之前就幸運逃離的人和期間在親戚家躲避納粹毒手的人,都包含在內。
我本來不知道有這個講座,但我去服務台拿地圖時,
義工強力推薦給我,我才不至於錯過這寶貴的講座,
從小到大,我所接觸/有系統性學習地皆為第三人稱的官方說法,
竟然能親耳聽到當事者的親身經驗,何其有幸。
該講座於每年的三月到八月的週三.週四展開,約一小時,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講座,我在華盛頓待兩周的期間,聽了四場,
我抱持著"這些倖存者都年事已大了,盡量在他們離世之前多聽幾場"的心態,
我想他們也是如此吧,
在離世之前盡量讓多一點的人知道,歧視和分化的後果。
我聽了四場,分別是
1.Theodora Klayman(1938/1/31-),躲藏在鄉下親戚家,沒被告發。
2.Nesse Godin(1930/6/2-),編號54015,從集中營和Death March存活下來。
3.Frank Liebermann(1929/1/29-),反猶情緒越演越烈之際,獲得美國簽證。
4.Michel Margosis(1928/9/2-),透過黑市交易逃往西班牙,隨之拿到美國簽證。
入場之前會先拿到講者的生平簡介,跟地理位置說明圖,
然後兩旁的投影布幕會及時手打英文講稿,
所以英文聽力不好的人,理解上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我本來以為講座會充滿著淚水跟憤怒,
但完全沒有,反倒是充滿著歡笑跟希望,
主持人很會掌握節奏,而每個講者就是單純地講述自己的故事,
當時的時代背景,這場浩劫對他們所造成的影響,
十分正面並且很有收穫。
有兩小段讓我我印象最深:
Nesse Godin後來和也從集中營倖存下來的母親重逢沒多久,
在母親的介紹下,和另一位倖存男性結婚了,
畢竟從死神手上逃過那麼多次之後,他們自然而然感受到生命的偉大,
結婚生育是在正常也不過了。
另外一個是Michel Margosis,
逃往美國並就此定居下來的他,原本以為終於能脫離分化歧視的地方,
沒想到當他有次前往美國南部時,
看到廁所分成白人男性/白人女性/黑人男性/黑人女性,
他整個人心如死灰,
最後語重心長地對與會的人說:他原來一直沒有離開那個地獄。
雖然這種題材的博物館十分沉重,
但我覺得不管大人小孩都要來一趟,
(館內有專設小孩展區,過濾了滿多內容的)
我們生長的這個世界,因為互相不了解而造成很多誤會,
再衍伸為歧視跟分化,
想想美國總統川普從競選到當選說出多少不得體的話,
還有那充滿仇恨的遊行,
而在台灣的我們也用有色眼鏡來看外來移民,
正視歷史跟理解思考真的是唯一解。
作者: windgodvocx1 (′‧ω‧‵)   2018-01-30 00:17:00
好豐富的一篇文章
作者: chanfanyu (我要去做麵包)   2018-01-30 15:37:00
地獄一直都在啊......
作者: sh03074 (BARITONE)   2018-02-01 17:47:00
有機會會去看的,感覺收穫會很多 有點害怕踏入金邊的紀念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