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傾聽,才有聲音──記《無聲》

作者: watercolor (我們同樣沒有名字)   2020-10-18 08:34:35
傾聽,才有聲音──記《無聲》
  這應該是很多人共同的經驗:或許是告白,或許是控訴,或者是抗議;
可能為了說明真相,為了自我辯駁,為了吶喊訴求──總之,當你懷著勇氣
或怒意,想傳達訊息的時候,對方輕輕的幾句話,或者僅僅是偏過頭去,就
足以向你傳遞:好了,不用再說了。
  然後你可能就,沒有聲音了。
  「發聲」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的展現;能不能被聽見,有時卻事
涉了權力的存在與否。《無聲》這部電影,改編自台南啟聰學校性侵案,但
電影一開頭,就告訴你故事並非出於真人經驗。或許,編劇與導演想要傳達:
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而非「不幸的個別事件」,裡面的主角張誠、姚貝
貝,王大軍老師,乃至加害人小光,都是一個放大鏡,讓我們從局部看見結
構的存在。
~*-*~*-*~*-*~*-*~*-*~*-*~*-*~*-*~*-*~*-*~*-*~*-*~
  以下感想含有劇情,與《鳴鳥不飛》、《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部分對話,
建議觀影後再讀。
~*-*~*-*~*-*~*-*~*-*~*-*~*-*~*-*~*-*~*-*~*-*~*-*~
  「他們都是白痴。都很同情你。」
  電影的一開始,花了一個小時的筆談還問不出真相,已經相信老人證言
和「眼見為憑」的警察,不得要領、也沒有耐心問清楚來龍去脈,王大軍老
師一來就弄清楚狀況,知道惹火有聲音的聾人只會為孩子帶來麻煩,三言兩
語就解決了問題。「比起(聽不見的)警察,我更相信(努力傾聽的)聾人。」
就已為整個事件做了第一個結構上的定調──能聽的人更聾,因為傾聽需要
耐心、時間,更要放下自己的成見甚至偏見。對受害人聽而不聞就能「解決」
的問題,自然不用解決。
  警察對聾人的處境還有同情,因為真相如何還不關他們的事;但對於學
校內的老師來說,卻是牽一髮而動己身。當姚貝貝初次被性侵,「每次他們
欺負我,我都會大叫,但是他們聽不見」的時候;當她鼓起勇氣書寫,並希
望老師能救她的時候,她得到的是「他們又沒有欺負你」的否定,以及「你
有跟他們說你不喜歡嗎」的質疑(多麼熟悉啊,公正世界偏誤:為什麼受害
者是你?你不夠抵抗,你不夠大聲,你不夠用力讓他們明白「你不要」──
為什麼你要當受害者?一定是你有問題)。如果發出聲音沒有人聽見,除了
吞下聲音,告訴自己:「我們都是朋友」、「怕有人被捉,怕爺爺奶奶傷心」
來合理化「不能說(因為怎麼努力也沒有人聽見)」的結果,告訴張誠「他
們只是在玩」、「你和他們一起欺負我就沒事了」來勸他也「無聲」之外,
「我至少還會憋氣」和懷抱著對何仙姑的信仰,就能忘記忍痛時,呼吸的撕
扯吧,畢竟在學校時還被當一個人看待:她的手語有人聽,她的畫有人欣賞,
除了何仙姑之外會有人對她「溫柔地笑」,她是「姚貝貝」,而不是「聾人」。
  置身其中久了,一如久待玻璃缸的魚,自然被消泯了聲音;直到轉學生
張誠憑著一片單純的真心,如同綠巨人般懷著「壞人就該被揍」的強大正義
感,在大雨中拉起仍想上校車的貝貝,請王大軍老師幫忙。老師身份所擁有
的權力使校長不得不傾聽他的意見,於是接二連三,竟勾出了至少127名
學生遭到性侵的事實,以及「貝貝應該轉學」的爭論──貝貝卻不想離開,
畢竟「被搞大了肚子」的憂慮,遠不如「從此成為沒用的人」的恐懼,尤其
貝貝在入學之前,被不知如何教養的祖父母關在家裡;而張誠的鍥而不捨除
了對貝貝的傾心,更有的是「我常覺得我多餘,認識貝貝,我覺得我是有用
的人,我可以保護她」的使命感,那是在聽人的世界,光是被弄掉了助聽器,
就有如被拋出水缸的無助;光是與聽人溝通,就要承受怪責與不耐、甚至被
視為蠢人──完全不同的自我價值。比起「永遠成為沒用的人」,被性侵那
段時間的短暫痛苦就變得可以忍耐,畢竟「他們做這種事很討厭,但他們平
常人很好」。
  然而問題沒有解決,相濡以沫的魚只要落單──或者即使在一起也沒有
差別,只是導演的溫柔沒有讓張誠與貝貝彼此在現場目睹──為了保護貝貝,
張誠只能張開嘴和寶弟被迫「一起玩」;而在退休老師來到學校後,貝貝又
在廁所遭到性侵,「沒事,下次我一定更小心」、「不可以跟別人說喔」、
「只要小光畢業,就不會有事了」,如果想待在學校裡,到底還要多小心呢?
當潛在加害者無所不在的時候,潛在受害者再怎麼小心也是徒勞,所以貝貝
去找了密醫「一勞永逸」。如果說選擇往往能看清楚自己的處境,無論是貝
貝決定動手術的堅定,張誠趕去阻止卻被撞倒掉了助聽器滿地去找的惶急、
知道老師趕上了阻止(導演再一次的溫柔)的無助,以及拿著鐵錘去找加害
者的憤怒,都只是證明了他們的,別無選擇。
  誰又能有選擇?或許是那個集體性侵事件背後,那個比出「一起玩」、
「噓」,自承「我從來沒有動手」,整個旁觀過程卻殊無歡欣之意的暗影小
光,在被詢問卻回答「好玩」;當老師問他「你以前被學長他們欺負嗎?」
時,揚起笑容回答「沒有人敢對我動手」,卻在退休老師回來的台下,當所
有同學舉起雙臂歡迎時瑟瑟發抖;在他傷害自己,老師問他「為什麼這麼做」、
「你到底在想什麼」時,他拉了一下纏好的繃帶,徒勞地掩飾自己的傷口,
別過頭去;張誠憤怒地拿著鐵錘想敲碎對方,卻眼見他拿著刀子割裂自己。
「小光他很可憐」,當小光的朋友終於鼓起勇氣拿出影片,終於遇到一個不
會叫他們「把影片刪掉」的老師之後,「玩」的源頭才炸開來──一個遊戲
怎麼玩,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人設計方法,制定規則──一個孩子怎麼知
道使聾人失去行動力,在他們的頭上蓋上外套是最快最方便的方法?一個孩
子又如何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兩個男孩在「一起玩」的同時受辱?
  即使拍了影片只被說把影片刪掉,小光只能忍耐美術老師的性侵整整四
年,校長才終於逼「後台很硬」的翁老師退休。貝貝被性侵的痛苦是痛苦,
因為集體性侵她的也是孩子,只懂得在玩當中尋求快感,她只需忍痛,和擔
心懷孕;但若加害者是有權勢的大人,除了強迫施加欲望之外,還懂得施加
溫情,甚至,在長期被性侵的過程裡,不得不逼自己「欣然接受」才能抵抗
被剝奪自主權、被踐踏自尊的羞辱,以及,升起了違反內心意願的快感呢?
  在大軍老師說出「你是不是不相信大人(但你可以相信我會傾聽)」的
時候,小光終於以手語和破掉的表情自述:
  「我覺得很丟臉。」
  「我恨老師,畢業典禮看到老師,我有點開心。」
  「我不要喜歡他,我要恨他。」
  「前幾天,翁老師有來醫院看我,」
  在翻飛的潔白床單裡,他一邊哭,一邊抓著衣服,才又比著:
  「我摸了老師。」
  「我想知道,我是不是變態?」
  「老師,像我這種人,值得活在世上嗎?」
  在察覺小光受害的時候,我一直想到《鳴鳥不飛》裡,小時候被繼父性
侵,成長過程裡必須反覆以反話與「性愛成癮」催眠自己的矢代:
  「我喜歡做愛,我喜歡跟男人做。」
  「要是不痛的話,我就沒感覺啦。」
  我也想到《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被李老師性侵的思琪,這樣告訴自己:
  「不只是他戳破我的童年,我也可以戳破自己的童年。不只是他要,我
也可以要。如果我先把自己丟棄了,那他就不能再丟棄一次。反正我們原來
就說愛老師,妳愛的人要對妳做什麼都可以,不是嗎?」(頁66)
  被性侵的孩子,在自棄的同時仍要求生,因為「人生不能重來的意思是
人只能一活,卻可以常死。」(《房》頁67)於是,矢代選擇了喜歡做愛,
思琪選擇愛上老師,而小光選擇恨老師,然後指使同學們「玩」的時候,從
他們臉上的屈辱看見自己的屈辱,從他們身體的快感看見自己的快感,那麼
自己就,不是變態,不是弱者,不會就這樣破碎成一地,碎成最初的自己都
認不出的樣子,碎成幾乎死去卻沒有死去。
  可是周遭沒有聽見他們的聲音,也沒有告訴他們該怎麼,求救。「我們
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
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林奕含這樣寫:「在這個故事中父
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不只缺席,而且無視,
甚至歪曲:孩子可能不需要性,但是大人需要,總有大人需要,而他們不會
在乎孩子還小,孩子的懵懂和懂得的屈辱會為他們建立監牢,使加害者逍遙
法外。所以翁老師和竇老師,都說這是在玩;所以小光和寶弟不知道,內心
的屈辱痛苦和身體的性快感是可以同時存在,就像被搔癢的時候會笑,不代
表你真的開心;「嘴巴說不要,身體很誠實」是一枚子彈,該射進的是說出
任何類似話語的人嘴裡,而非受害者的大腦。
  如果說聾人與聽人之間世界的阻隔是第一個障礙,對性教育的隱晦不言
就是第二個障礙,這些障礙是聽人設下的。在電影當中,或許姚貝貝的設定
是「在入學之前被爺爺奶奶關在家」,所以在被性侵之後,她知道自己受了
傷害,卻沒有女性被性侵時,常有的自我譴責──這裡導演也是溫柔的,只
從女校長的口中說出「你想讓一個女孩一輩子背負被強暴的罪名嗎?」讓貝
貝還是個孩子,性侵她的也是孩子;但小光則是,男孩。自尊心是男孩從小
要被培養的,所以會「覺得丟臉」,女孩的自尊心會縫起她的嘴,男孩的自
尊心是要讓大家跟他一樣。
  所以故事的最後,姚貝貝和張誠的大雨停了,被洗浴過的他們重獲新生,
何仙姑引領他們重返人間,可以和同學們一起玩;受到傷害卻還沒被救助的
寶弟望著他們,拿著外套,陰惻地看著那個熟睡的、毫無防備的學弟。事情
結束了嗎?沒有,如果我們的性與性別平等教育進展不能再快一點,如果我
們都因為畏懼醜惡、麻煩與痛楚,繼續選擇聽而不聞,春風吹起就會再生。
或許只有像大軍老師那樣,願意傾聽,願意了解,願意發聲,讓所有受傷的
人明白:被性侵不是你的錯,有快感不是你的錯,求助無門而採取的保護措
施,更不是你一個人的錯。畢竟我們不知道何時會失去發聲的力量,我們都
可能因病痛意外而成身心障礙,都可能被奪走聲音,都有可能遭到侵犯──
只有發聲與傾聽成為常態,才不會因無聲而成為集體的聾啞。
作者: faithforever (嗨嗨)   2020-10-18 09:04:00
推!看了好難過,講不出話
作者: y35246357468 (小銀)   2020-10-18 10:27:00
推水大~
作者: fyspfyspfysp (風狼兒)   2020-10-18 15:10:00
推推推
作者: elapseregret (不知何往)   2020-10-19 10:28:00
推這篇 也謝謝你的溫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