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觀後感想及解讀

作者: IanPan (旅行為下一次出遊找靈感)   2020-10-04 17:43:42
一部作品可以引起這麼多討論基本上就算成功了
更不要提 在商業票房上面也算橫掃告捷
至於好看不好看 則是個人感受 很難強迫別人接受自己觀點
為了負雷在底下罵人家看不懂 因為好雷說人家是工讀生 其實都沒有意義
畢竟電影好看不好看 還是很主觀的
當然 也有一些客觀標準可以判斷 所謂的電影語言:運鏡 剪接 節奏 等說故事的方法
這一部分就牽涉到個人的美學訓練 或審美標準 每個人注意的部分各不相同
作品完成後基本上就不屬於創作者了 詮釋/再書寫旁落於觀眾
觀眾用各自經驗或想像去理解作品 使用的是 創作者留在作品中的線索
電影 應該是第一 然後才是小說 劇照 或其他詮釋劇評
如果電影本身的表達能力不足以說服觀眾 必須事後做功課去補齊缺失的部分
那麼要說服別人這是一部很成功的電影 其實是困難的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帶著迷妹眼鏡 腐眼看人基 自帶粉紅泡泡濾鏡
然而 電影的素材如此多 導演最後選擇留下些什麼 讓他變成甚麼樣的作品
其實也是經過通盤考慮的結果 若因此造成缺漏 也只能說遺憾
然而孩子已經生出來了 就會有自己的人生 需要接受不同的批評
不過 在批評別人長的醜之前 是否應該先思考 自己有資格要求別人符合自己的審美嗎
如果世界上所有東西 都跟你想像想要的一樣 就完全沒有驚奇跟樂趣了
你可以自己去拍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 但你會發現 同質性太高而沒有對話空間
正是因為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樣子 才會有那麼多的差異 才有樂趣可言
由於不符期待 可以罵幾聲後轉身離去 但也可以停下思考 為何不符期待
為何 導演最後選擇把作品以如此樣貌呈現 是否有其他的考慮?
喜歡王家衛的很喜歡 但不會有人要求 王家衛的作品中應該要加強某些劇情或主題
因為 作為一個作者論符號明顯的導演 我們都很清楚享受的是其中那光影音樂的變化
討厭蔡明亮的也很討厭 但也說不出來 要怎麼樣讓他的作品更容易入口一點
然而就是日常的瑣事如螞蟻啃咬著皮膚下神經 讓你無法平靜
一位導演不熟悉出現 我們自動帶入 類型電影 的範疇去尋找標準
因為唯有標準化的模板出現了 我們才能夠去分析批評 理性歸類
所以有了 同志電影 戒嚴電影 等已經存在的審美需求出現 期望他能完成點新高度
但 也許 人家根本不想去爬那座高山 只想著小確幸的歲月靜好 就夠了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斷背山 就是刻在心裡的名字 但不要侷限地定義為同志情
任何時代 任何背景 都會有在不對的時間地點遇見對的人的故事
不是每段相遇都可以 日出日落午夜這樣下去 很多時候是麥迪遜之橋 或是鐵達尼號
彼此曾經如此短暫交織出火光 然後如兩條直線在相交後錯過 越來越遠
其實只是這樣簡單的初戀小故事 幾句話就可以交代完畢
然而對當事人而言 卻是史詩般的壯闊 所以如同伊利亞德 奧迪賽 摩訶婆羅多
不厭其煩地岔題出去 描寫所有記得的細節 由於太瑣碎 以至於迷失了眼 看不清主題
前言結束,下面開始講人話,有雷,慎入。
其實我是反對以小說或解說來補足電影的,因為那是導演選擇割捨的部分。
既然割捨了,就要接受情節缺漏,說好聽點是留白。
但實際上,就是看不懂,或是會產生誤解。
看了寫真書裡面的演員功課劇本,發現其實拍攝腳本是非常細膩,
對話都經過設計,環環相扣,並且也都照著拍攝完成了。
所以導演手上其實有很多素材可以剪輯,最後卻選擇刪除很多部分,只留下現在的版本。
沒看過北影版,但聽說是故事完整的"悲劇",雖然佳構,卻缺少些什麼。
於是導演重新剪輯上映版,刪減支線,保留更多腳色間的互動,專注講情愫暗生這件事。
(詮釋方法不同,故事會有完全不同樣貌,比如誰先愛上他的,就是被剪輯救回的電影。)
所以你完全可以說這是一部誠意之作,因為他刪除了更多的故事情節,
只留下導演覺得最重要的部分,而不是試圖去保留所有情節讓電影完整。
所以電影中的很多人物腳色顯得如此蒼白無力,連功能性都稱不上。比如哥哥跟女友。
因為電影早就拍好,無法完全避免這些人物出現的片段,只能保留下來。
取捨,是幾乎所有導演都會遇上的事情,尤其是產業生態改變後,
監製或出資方的大手常常喜歡伸進來攪和一下,有時會讓故事完全轉向。
然而,有些部分被加進來後,會前後呼應讓感情更明顯。
比如媽媽調整風扇、看著兩人相擁,困惑卻明白的表情,北影版是沒有的,
但由於這個片段,後面看著爭吵時,嘩啦瞬間留下的眼淚變得更有說服力,
腳色也更立體,比起女角班班,相信大家對於王彩樺的印象更深刻。
母親的眼淚自然是因為知道事實,想到小孩未來會受的苦而留下的,
就如BIRDY嘶吼哀求時留下的眼淚:"你可不可以不要是咖仔?"。都是為了阿漢而流。
而阿漢的眼淚也是為了自己而流的,他是標準的當局者迷,
雖然看不清,卻幸褔,因為被愛著,被自己的母親、被BIRDY,深深地愛著。
然而那時誰真的懂愛了?阿漢為自己無法得到回應而哭,其實只是不服輸。
就像<青蛇>說的:"你連眼淚都不知道是什麼,等你知道的時候,你會好痛苦的。
當你覺得自己好多事情都贏定的時候,你怎會有眼淚?"
阿漢真正哭的時候,是一年後在電話亭,他終於懂得失去是甚麼滋味了。
他從索要的孩子長大了(摩托車 BIRDY的愛),開始懂得放手、懂得愛的不同樣貌。
可惜的是,為了壁面過度煽情,只能在MV中看到阿漢哭喊的片段,正片中沒有。
而且導演也拿掉了引起觀眾笑意的,爸爸的問句"甚麼是咖仔?",讓情緒比較不會中斷。
對於一個北部觀眾,確實不懂什麼是"咖仔",其次是,真實生活本來就是淚中帶笑,
為了符合傳統電影美學的情緒堆疊,移除這個片段實在可惜。
因為它可以讓觀眾在飽滿的情緒中有喘氣的空間,迎接後面更強的衝擊,
也可以為腳色在澎湖回歸後,沒有變成孽子被趕出家門留下說明。
當然,這是每個人審美向度的喜好問題,也許大家更喜歡一路高潮到底。
導演既然做了這個選擇,讓作品用目前的樣貌呈現,其實也挺好。
BIRDY的部分在北影版也是偏少的,在正式版本加回許多眼神之間的互動。
由於視角是從阿漢出發,圍繞身邊小事展開、家庭衝突、情慾探索與認同之類的。
但,說到這裡,不覺得上面這些命題,已經在台灣做了三四十年了嗎?
總是家庭或信仰衝突,總是認同困擾,總是在情慾流動試探越界.....太過KITSCH!
如果想看這些命題,完全可以從往年的同志電影中翻出一堆片單來。
難道不能跳脫同志電影的命題,就簡簡單單做一個關於初戀的故事?
關於那懵懂青春時,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情愫,怎樣成長又因為誤會而夭折的故事?
一個關於多年後回望少年時,為當時的單純或愚蠢啞然失笑的故事。
不要像<誰先愛上他的>或<親愛的房客>那種失去摯愛的椎心與後續的新式家庭議題,
講的是最初、最簡單也最純粹,卻一樣椎心:失去的初戀。
在回憶裡面拼拼湊湊,拾撿起彼此間的點滴,細節都忘記了,只記得你真摯的眼神。
所以我們看見的片羽吉光,雖然破碎,但底下流動的情感卻是真實而炙熱的。
在那個還不知道甚麼是愛的年紀,只是單純地喜歡,想要永遠在一起,
直到某天才意識到,難道這就是愛情?於是,摸索著想要更多、更確定的回應。
從阿漢的角度就是:BIRDY你壞壞,不娶何撩。如果不能愛我,幹嘛對我那麼好?
但其實,BIRDY應該是更早意識到自己陷進去的人,只是一開始他也不知道那是愛,
只是覺得很舒服,就是想要待在阿漢身邊,擠在小小的床上,感受對方的體溫,
母親早逝、父親忙碌,家庭缺乏溫暖的BIRDY,卻在阿漢身上看見自己想要的樣子。
正如阿漢被BIRDY的瘋狂吸引,BIRDY卻渴望阿漢的平淡。
只是不如阿漢的單純,BIRDY知道無法逃開這個世界的壞。
所以,當BIRDY發現那是愛之後,他選擇在一旁默默注視著家漢,不再跨前一步。
然而當他發現,阿漢也愛自己時,他心底浮現的不是竊喜,而是難過。
身為邊緣人體會過被主流價值霸凌的痛苦,自然不會希望對方也走上荊棘的道路。
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推開對方,然而即便嘴巴說不要,身體還是誠實的。
BIRDY的眼神永遠都是如此織熱地追著阿漢,那就是阿漢感受到的"在乎"。
偷偷地、能再多看一眼,都是幸福,只要我們不說破,就能夠永遠留在這裡。
忌妒是一條蛇,不但會吃掉你的心,也打破由單純天真建構起來的平衡,
亞當與夏娃被迫面對他們赤身裸體的事實,並被趕出伊甸園,開始受苦與流浪。
戀人是盲目的,眼中冒著火焰,只能看見彼此。
他們多希望在一起的日子就是世界末日,那就不用體會分離的滋味。
我是如此享受著,青年演員兼眼波的流動,單純地只有幸福,不懂悲傷的滋味。
就像愛情毫無邏輯可言,來的突然,但也會去的突然。
就算三四個月後我再也不會翻動寫真書或小說,那又如何?
曾經愛過的每個瞬間,都已經成構成我的一部分,永遠不會改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