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返校》非典型恐怖片 電影中7項歷史真相

作者: tecofilmlove (teco+film+love)   2019-09-22 12:27:29
https://tinyurl.com/y2zlygqh BY ANGELINE HSIAO 與 ADRIANA HUANG
「國家殺人!手持蠟燭,行過黑漆長廊」
《返校》非典型恐怖片,抽絲剝繭電影中7項直抵心深處顫慄的歷史真相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從電玩到電影,一次補足歷史資訊
《返校》電影版捨棄電玩中民俗信仰元素,不特別設定恐怖片常有的鬼怪驚嚇場景,而是
選擇將重心擺放人物身上,烘托特殊時代背景下的處境。這並沒有被操刀為「政治說教」
,反而透過劇情、畫面讓觀眾穿越回50年代,從電影細節浮現確實存在的歷史。
兩大暴力之差異:二二八與白色恐怖
談起五零年代起的台灣,社會上曾刺痛不已的傷口重新被揭開,其中不可忽略漫長的「白
色恐怖時期」,也正是《返校》所定位的故事背景。有人可能會混淆台灣現代史上重要的
「白色恐怖」與「二二八事件」,事實上兩者存在差異,緣由與時間點也不同。
「二二八事件」發生於1947年,起源於當時專賣局人員在大稻埕天馬茶房查緝私菸時,過
度執法下造成民眾傷亡。全台民怨因而四起,積累多時對國民政府的不滿激化為強烈省籍
衝突,是樸實的民眾反抗,亦是對政權最直接、生猛的反抗。
而1949年始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則是由官方主導設定、無省籍差異,以法律和大型
體制作為思想控制媒介,國家機器伸手政治異見者。各式殘酷刑求讓社會籠罩不安、惶恐
氛圍,從《返校》陰暗壓抑的走向便能略知一二。
學號密碼裡的致意
若仔細觀察,會發現電影《返校》埋藏著種種歷史的數字秘密。玩家可能會注意到電玩中
主角方芮欣的學號原是5350126,到了電影卻變為493856。這並不是隨意的更動,是導演
徐漢強以「台灣戒嚴起始年1949年」與「戒嚴時間總長38年56天」組合成的特意安排。
而角色魏仲庭的學號501014則暗示「光明報事件」(台灣曾經流傳的地下刊物,基隆中學
校長鍾浩東在二二八事件後以此刊物鼓勵民眾起身推翻政權)因而被判刑的鍾浩東,他被
槍決的日子正是1950年10月14日。
集體社會規訓
或許觀眾在進到戲院前期待的是一部典型恐怖片,但《返校》給的驚悚並非無來由的營造
,而是以真實史實為底,營造出心理壓迫性、思想控制性。從齊步單一的學生排隊,到所
有人被頭套矇住,暗喻在思想審查制度之下,每人的想法都得符合標準、無歧異
在鏡頭視角下,有時觀眾被帶往全知觀點。如此描繪了人人自危的年代,彷彿無時無刻都
有人正在觀察你的一言一行,隨時可以舉發告密,更彷如英國哲學家邊沁所提出的「環形
監獄」(一種特殊設計使囚犯們不知道自己是否正在被監視,進而無時無刻強迫自己符合
規範)全景場視的權力運行機制再現。
被封印的書本
《返校》裡翠華中學的師生私底下組織了讀書會,用以悄悄讀禁書,試圖在高壓的校園場
域中呼吸到一絲自由的空氣。如今難以想像的當時,許多出版品都曾被列為禁書,一旦被
認定後,便被搜集且當眾在市政府焚燒。讀禁書就是玩命行為。
禁書如何被定義?任何含有左派思想、日文相關、批判時事、妨害風化等都被明定為禁止
。藉著電影中出現的幾本禁書籍,各式種種「罪名」,回望那一不小心就與主角們落入深
淵的時代。
第一本是廚川白村 《苦悶的象徵》,因為出自日本作家,相當然爾不被接受。但另外關
鍵原因是其一譯本是由中國現代文學家魯迅任譯者,魯迅反封建、反傳統的思想,深受日
、俄文學影響的特殊文風,再加上明確左傾立場,使得凡與他沾上邊的作品一律被消失。
「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樹葉有愛時/便化成花
朵/花朵敬拜/結出果實」這兩首在讀書會時朗誦到的詩,皆出自印度詩豪泰戈爾的《飄
鳥集》(時名為《飛鳥集》)。
此書遭禁,不只因為譯者中國文學家鄭振鐸被國民政府認定有「附匪」行為;原作者泰戈
爾更是倡議(初期的)印度獨立運動、支持民族解放,這聽起來在戒嚴時期可是超級政治
不正確!
第二本印度詩豪泰戈爾的《飛鳥集》, 該書因為譯者中國文學家鄭振鐸「附匪」而名列
禁書書單。
最後一本是俄國小說家屠格涅夫的《父與子》,內容描繪俄國新興平民知識份子的思想,
這被視為違背「反共抗俄之基本國策」。
被噤聲的歌曲
電玩中曾藏在收音機謎題的四首歌曲「四月望雨」分別為:《四季紅》、《月夜愁》、《
望春風》、《雨夜花》,都出自「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之手,後在白色恐怖時期列為禁
歌,在詭譎氣氛裡回想起才華如何被蹂躪。
以《四季紅》為例,除了臺語不符合當時政策,歌名與歌詞中過多的「紅」字也被與「為
匪宣傳」劃上等號。其他幾首則在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中被迫改編成日本軍歌,到了戒嚴
時期被冠上莫須有的日本情懷便該禁。在1952年ㄧ則公文上便可清晰看見政府當時的態度
:「本省第二次新兵入營,高雄車站歡送時,竟吹奏日本軍艦進行曲,聽後似有日閥捲土
重來、又在台灣徵兵之感。」
電影裡選擇聚焦在最廣為人知的《雨夜花》,不僅傳達主角方芮欣與張明輝的悲劇戀情,
也藉由方芮欣的哼唱,暗示其實她也做了不可告人之事。「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
……」彷彿勾勒當時人民觸及的處境。
知識份子一夜消失
電影中教師角色張明暉和殷翠涵都是海歸派知識份子,對教育有其他的想像而開設讀書會
。然而,這樣的知識份子一旦與政府有了不同路徑,便極為危險。在真實歷史中,許多懷
抱理想的知識份子就是在審查制度下,一夜之間再也沒有回家,著名例子是學者陳文成和
作家江南。
陳文成是任職美國大學的教授,長年關注台灣民主運動,甚以金錢支持黨外運動的《美麗
島》雜誌。1981年陳文成返台探親時,被警備總部約談,隔日在台大宿舍旁被發現已死亡
。警備總部說陳文成是「畏罪自殺」,家屬卻認為是被殺害。
而華裔美籍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則是在美國加州被國防部情報局指使的竹聯幫黑道暗
殺。引來殺機的原因眾說紛紜,大多推斷和他所撰寫的《蔣經國傳》及計畫撰寫的《吳國
楨傳》有關,因為內容影響政治人物的形象,成為震驚一時的「江南案」。這些曾經想用
思想、知識撐起台灣社會的志士,卻始終沒能走過那個黑夜。
「後白色恐佈」延續
解嚴後是否一切就恢復正常了呢?1987年戒嚴令解除,彷彿天空即將迎來曙光。但兩年後
1989年的4月7日,一把火熊熊燒起,時事評論者鄭南榕自焚。
走向無可挽回後果之前,鄭南榕創立《自由時代周刊》後,積極評論時政、發起民主運動
,卻無力撼動體制,更對台灣人民的政治冷感萬分無奈。爾後被判罪,他拒絕出庭,最終
把自己鎖在雜誌社內,並於71天後自焚昭告理想。
他的離開被視為政府最後一次毀損言論自由的作為,為台灣立下勇敢、不屈的模樣。那麼
現在擁有民主的我們該如何往前?或許記得先烈的一天,從電影《返校》裡想起歷史進程
的不易,就是對民主示意的一刻。
當走出戲院時回望《返校》電影的Slogan:「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希望你
會回答:「我永遠不會忘記的。」
作者: billiards114 (手牽手)   2019-09-22 13:11:00
不能忘記,可以原諒,但真相必須還原
作者: amaranth5566 (Amaranth)   2019-09-22 14:07:00
黨往後退了一步,隨即隱身於暗黑之中
作者: thundertiger (StrayWalker)   2019-09-22 15:13:00
彼得三又來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