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我們的青春在臺灣 - 有痛,然後才有青春

作者: kusakawa (草川)   2019-04-16 21:36:55
雷文防雷資訊頁
~*-*~*-*~*-*~*-*~*-*~*-*~*-*~*-*~*-*~*-*~*-*~*-*~
1.影片名稱 :我們的青春,在臺灣
2.觀影時間 : 2019 . 04 . 14
3.觀影地點 : 華山光點
4.觀影方式 : 自行購票
§其他防雷說明(非必要) :
某些場次有導演 QA,這部紀錄片除了是兩位人物的旅程,也是導演自己的旅程,
若能在同一個影廳內聽大家的提問以及導演的回答,會是相當不錯的體驗。
~*-*~*-*~*-*~*-*~*-*~*-*~*-*~*-*~*-*~*-*~*-*~*-*~
此區為發文防雷頁
可選擇性提供上列 1~4 資訊 或不提供亦可
觀影心得於分隔線下方發布即可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Silent包伯會來噓嗎 ><
Medium: http://bit.ly/2XjdyIP
這不是一部講述太陽花學運的電影,也不試圖去評斷事件的價值,
所以不用擔心帶家人或朋友看完後會有政治立場不同的辯論(雖然有也很好),
反而推薦大家帶同溫層外的人一起觀影。
社會運動、街頭對於鮮少碰觸此類議題的人來說,就像隔了一層看不穿的迷霧,
外頭的人總是不懂為何這些人不斷地組織動員、衝撞體制與吶喊口號,
到底是為了什麼?公民運動彷彿只剩下歷史和公民課本裡的幾段文字,
事實上卻是一直鄰近生活之中。
《我們的青春,在臺灣》撥開社運的迷霧、拿下明星的光環,
並呈現一種真實的、三個人物活在這個世代裡的跌跌撞撞的成長過程。
2014 年的學運,帶來了什麼樣的效應?
他為許多人帶來了龐大的政治聲望,發聲、關注的青年變多了,
為臺灣民主注入活水,許多人就此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立法院外圍的我也感受到了那樣的氛圍,但運動結束後的兩年中,
卻產生一種與期待不符的悵然失落,導演傅榆把它形容成一種「運動傷害」。
我認為源自於人們對改變現狀的一種期待,一場選戰、一位明星或一個事件,
單一的事物承載了許多人期待的投射,
像是你希望現狀能有大幅度的轉變、希望這個議題能被大家理解,
或希望某些問題就此解決,但這樣的巨變甚少極微。
一件大事的爆發,有時是由許多單一事件的累積而促成,於是事件結束時,
不免會讓人覺得「啊,好像什麼也沒改變。」
期待破滅是青春必經的過程,就像發現世界上沒有魔法和超級英雄一樣,
第一段說這不是一部關於太陽花學運的電影,
因為他是一部透過人物講述了「期待 -> 衝撞 -> 跌倒」的電影,
無論是陳為廷、蔡博藝或傅榆都在紀錄片中讓我們看到了這個過程,
學運僅是一個介質,作為這個世代大多人共同將期待投射其中的對象,
所以有人說這是一部屬於這個時代的紀錄片,是名副其實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