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港味新藝城 來台開創電影新類型

作者: iam168888888 (射精)   2017-11-18 21:45:28
(中央社記者汪宜儒台北18日電)1980年代,新藝城在香港風風火火,以7人小組之姿破
開香港電影一片天,在邵氏與嘉禾兩大公司間殺出一條「以觀眾為尊」的新路,不久後,
這股風潮吹向台灣,有了台灣新藝城。
與新藝城最早結緣的,是導演虞戡平。1976年,新藝城的靈魂人物麥嘉到台灣拍攝「一條
光棍走天涯」,需要找副導演,「我就去了,跟麥嘉就有了合作默契。後來,1981年,新
藝城在香港略有成績後開始想到台灣發展,第一個找的就是我。」回憶如煙往事,虞戡平
白描一般淡淡說著,笑了。
在虞戡平的眼中,新藝城喜劇起家,注重觀眾、注重商業價值,某個程度上,是台灣觀眾
在80年代很重要的娛樂選擇,「台灣那個年代的電影類型並不多,新藝城的進入,對觀眾
是好的,有了別的選擇。」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台灣電影市場頗為低迷,瓊瑤文藝片之外,就是愛國片,新藝城的
喜劇片輕鬆無負擔,自然吸睛。當時,台灣是香港重視的一大市場,邵氏與嘉禾在台灣都
有固定合作的放映院線網絡,新藝城後來也加入,與電影發行人王應祥合作,最後更進一
步在台灣成立分公司,直接在台灣拍攝電影。
在麥嘉的授意下,被稱「小虞」的虞戡平成為台灣新藝城的第一任行政總監與基本導演,
「那時我只導演過兩部片,『要命的小方』與『三毛流浪記』,他們願意冒險、給機會,
願意在台灣投資拍片,是極大的善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宣傳行銷上,新藝城毫不手軟,讓虞戡平另設一獨立宣傳部門,一
方面建立新藝城在台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以台味手法重新包裝香港新藝城的作品。譬如將
原片名「鬼馬智多星」的華麗間諜喜劇改成家喻戶曉的、取自李香蘭經典歌曲名的「夜來
香」。
虞戡平說,「『新藝城出品,觀眾有信心』這句口號,就是我們當時下的。不誇張,觀眾
後來只要聽到這句slogan,就會蜂擁進電影院,喜劇片當年真是非常賣座,觀眾對此是瘋
狂的。」
對音樂歌舞劇極有興趣的虞戡平,在台灣新藝城執導的前兩部片「頑皮鬼」與「大追擊」
都置入歌舞,由孫越與陶大偉主演、主唱,且在電影之外,滾石唱片也發行專輯,包括「
朋友歌」、「歡樂歌」,都成了當時大街小巷琅琅上口的歌曲。
只不過,新藝城標榜的喜劇路終究不是虞戡平心底最深的想望。「我從小住在違章建築、
生長在台灣社會的中下階層,我關心的,始終是小孩、老兵,還有後來的同志、原住民,
我想處理的,都是當下社會現象衍生出的問題。」這樣不適應的心情,在「搭錯車」的拍
攝期到了頂點。
1983年,虞戡平為了專心拍攝「搭錯車」,辭去了行政總監職務,與新藝城合作過「光頭
神探賊狀元」(港名「最佳拍檔」)、受到好評的張艾嘉,成了接任的人選。
在「娛樂本色–新藝城奮鬥歲月」的訪談中,張艾嘉坦言自己當初接下台灣新藝城後的想
法是「讓新藝城在台灣有不同的面貌,讓商業與藝術之間可以平衡。」這樣的想法,為當
時台灣新電影初萌芽的階段注入一股正向力量,卻也讓注重商業營收的新藝城台灣發行商
對張艾嘉頗有微詞。
由張艾嘉經手的4部片,除了虞戡平的「搭錯車」,她還拉拔了當時的新銳導演,包括林
清介的「台上台下」,柯一正「帶劍的小孩」與楊德昌「海灘的一天」,甚至,為了楊德
昌想與杜可風合作的條件,開啟了中影與新藝城的共同合作。
提及這一大段往事,柯一正搔了好幾下頭,他不斷喃喃:「好久以前的事了啊,新藝城還
在嗎?他們結束了啊,好久了啊…。」
新藝城剛到台灣的時間點,正好是柯一正從美國留學回台的時機。那時,他和楊德昌剛拍
完張艾嘉在台視籌畫的「十一個女人」,又到中影拍了「光陰的故事」。張艾嘉在受訪時
就曾說:「我最看好的是楊德昌跟柯一正,就叫他們快點做長片。」
「張艾嘉知道我們這種人不會討生活,一直給我們機會、要我們拍片,過年的時候還會給
我們紅包,而我們就只是一群經常聚在一起聊天的人啊!」柯一正說得羞赧,對張艾嘉、
對那個年代的那個環境卻是滿懷感激。
柯一正說,「電影人在那時非常合作,因為虞戡平要拍『搭錯車』,我們經常10幾個人就
塞在他辦公室幫忙看劇本、給意見,那是很無私的。我們雖然明白新藝城很商業,但知道
張艾嘉不商業,我想,很多壓力都是她扛住的。」
在柯一正眼裡,電影終究是要吸引觀眾進場,類型、形式、商業手段從來就沒有好壞之分
,撇開故事情節的鋪排優劣,「新藝城的出現確實讓觀眾喜歡了電影,而他們群體作戰、
監製主導的製作方式,也有別台灣單打獨鬥、重導演意志的作法。」
不過說到底,港台的文化仍是不同,柯一正分析,「與其說文藝,台灣的創作者還是比較
找感情,香港的思維在商業之外,重視的是動作片,那因此讓技術的發展十分快速。」
柯一正說,以「光頭神探賊狀元」(港名「最佳拍檔」)一片的製作來看,「他們已經可
以從好萊塢找專業特技動作團隊。柯受良也是那部片被請去擔任許冠傑的替身、騎車破窗
而出,落地後又即刻迴轉,那樣的嘗試真的很拚,那樣的製作規模,真的也讓我們羨慕。

回顧新藝城在台灣的發展,前後不到7年,最燦爛的那一段,就落在虞戡平與張艾嘉手上
,後繼的吳宇森,並沒有太突出的成績。今年的金馬獎,新藝城元老將聚首頒獎,萬分難
得,也將為新藝城在台灣的發展做見證。虞戡平認為,「這麼多年了,應該要給予新藝城
一個在台灣電影發展史上的定位。」
當年因「搭錯車」爆預算、被停拍,後來一去不回頭的虞戡平笑說,「當年會離開,年輕
氣盛,意氣用事,多年過去,客觀回頭看,真是我的不對,如果我是老闆,大概也會好好
抓緊預算啊。」
他說,電影圈其實一直都在嘗試,新藝城也是代表,「在過往的時間歷史裡,我們這些人
都被淬鍊過了,那些過去,都只是走電影路的過程,夢想不滅,就好了。」
「當年,他們在台灣做了不是喜劇慣性的拍攝操作,想必也是膽戰心驚,真的是冒險哪!
這份冒險,值得嘉許。」虞戡平這樣為新藝城在台灣下了註解。
新聞網址:https://goo.gl/27hq5r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