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雷] 從「春嬌救志明」談談電影感與現實

作者: Lankavatara (Lankavatara)   2017-06-27 16:55:55
建議有興趣的板友先看文末關鍵詞,
作者本身為影視工作者。
n 55!W !
兩個月過去了,我已聽不到人再提春嬌與志明。就跟大都市的節奏一樣,車水馬龍般地咕嚕嚕便隨著人的記憶流走,一去不回,再也記不起來。這也無怪於電影劇情,因為春嬌與志明的故事老早就在我們身邊發生、天天發生;這本來就是光怪陸離都市中的一角膠片縮影,並沒有什麼特別。而化身為春嬌與志明,不過是提醒我們,我們的故事也應當和電影裡一樣,加上配樂。如果有了配樂,憑什麼我不能是張志明,而妳就不是余春嬌?我們應當是,也不允許推辭。這本來就是我們的故事,而不像一些半調子影評所說的什麼,余春嬌與張志明的感情有多特別!這部電影拍的不是
春嬌與志明,拍的也不是我們的縮影、更不是理想。這部戲拍的是都市的節奏啊。我們只有從此入手觀看才能真正的進入我們與電影中人物共在的場景。這是彭浩翔不知道,也不能告訴你的秘密。為什麼?因為拍片者憑著自身的經驗在拍片,在創作,他們生活在都市之中拍攝都市的電影,都市的節奏早在不知不覺間便隨著人身後的脈絡而混進了電影之中,默默推動著春嬌與志明,你與我。
我不知道人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從2010年到2017年,春嬌與志明的故事依然有人看,那麼多地人看。它究竟是不是一部好電影?看看網上的評論,毀譽參半,許多人認為劇情不知所云,卻也有許多人在電影裡面找到與自己相似的地方、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感動,包括我也是。要聊這個問題,或許我們應該先想想,究竟電影是什麼?理論上來說,它不過是種聲光形式對於執導者編排的呈現,漫射在人們的大腦知覺之中。彭浩翔以打入他的主觀到余文樂和楊千嬅的內在,他們再一起以運動/影像的方式將被凍結的主觀拋向觀者,與觀者的主觀進行具有時間性的交流。在這時雙方
的情感都已碎片化,於是電影的本質從根本上被粉碎。
不過實際上來說,我們更應該說電影之所以為電影是觀眾認為電影是什麼樣子。電影應該是「戲劇化的」,讓我們能夠興奮的迷幻物質。也因此在〈春嬌救志明〉裡面,我感受到最具有「電影感」的應當是張志明為了挽回余春嬌而唱歌的那一段,那一段是觀眾眼中的電影,有那麼一點點迷幻,而且有配樂。我一直說,配樂很重要,那是因為配樂是最直接區隔出我們與電影世界最重要的一種媒介。偷偷說個題外話,我曾不知多少次幻想在與女人出遊用餐時,能夠適時地響起適當的配樂,可惜始終沒有發生,因為我並不存在於「電影」之中。那麼,彭浩翔所構築的春嬌與志明的
世界,到底想要說什麼?其實都不重要,因為余春嬌是虛構的,也根本沒有張志明這號人物,那麼,志明與春嬌誰成熟,在不在一起,與「想要看電影的我」又有什麼關係?
但我依然被感動了,找到了一絲絲共鳴。那是在張志明與友人們在夜晚人們運動的場景中為了寵物而與一群女孩鬥嘴的那段,我在那段戲中找到了都市的節奏感——不符合我的觀影期盼,但卻與我的生活節奏合拍。我從電影中看到了我自己,找到了都市的節奏感,脫離了觀影行為,而直接進入了生活現前的場域。就像與朋友聊天一般,電影除了本質,在其上更是存在著人格。而這樣的人格是真實的,是透過了電影拍攝現場所有人的主觀集合而結成的真實人格。春嬌與志明的操盤手來自都市,帶給了我都市的節奏感,所以我埋入、取得共鳴、覺得好看。這是電影人格透過交流
帶給我的一種節奏合拍。在這個層面上,余春嬌與張志明有沒有在一起,與我就這麼有了關係。
春嬌與志明的世界成功在於電影人格的塑造成功,並且能引起觀影者交流的慾望。那同時也是因為今天的我們都活在紛擾而碎片化的大都市中,接受著都市所帶給我們的敘事。今天如果是農村片或戰爭片的人格,他們自有優點,我卻不見得能夠交流;能夠交流,也未必能夠愛上,這不就是電影的多樣性?
兩個多月過去了,我已聽不到人再提春嬌與志明。但我卻到處能夠看到志明與春嬌在我眼前上演,在這浮光掠影的都市現前。
神造了春嬌 總有張志明
誰若未碰到 亦要相信
楊千嬅的歌聲又一次出現,唱著童話。
我才意識到,這終歸還是一部好現實的電影。
(關鍵概念:電影人格/電影本質)
作者: StarLeauge (星~)   2017-06-27 16:59:00
整部片現在二輪和拆彈專家搭配,CP值超高,值得看
作者: a19905420 (mming)   2017-06-27 19:34:00
一二集好看 第三集真的不知所云吧
作者: GGxx (ggxx)   2017-06-27 20:35:00
第三集算是賣與老友再相見的情懷
作者: erinneedslov (Erin)   2017-06-28 09:02:00
同意樓上。老友再見的感覺。我喜歡這系列,其實就是因為生活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