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瑪麗娜之橋 Marina,音樂愛情礦工CCR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6-12-23 14:08:17
年底除了《樂來越愛你》,居然還有另一部音樂愛情電影!而且帶有一半歷史社會寫實片的血統,講述上世紀中葉義大利人出走比利時的移工血淚與音樂愛情,精采感人笑淚交織。這部《瑪麗娜之橋》有《樂來越愛你》的音樂夢、有《愛在他鄉》的原鄉異鄉認同掙扎、有《舞動人生》的礦工血淚、有《搖滾青春戀習曲》的音樂愛情悸動,完美整合!已經異軍突起成為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
這片是音樂人傳記故事,主角是比利時老牌歌手與音樂製作人 Rocco Granata,聽名字就知道是義大利來的。正如德國像是個小土耳其,比利時也像是個小義大利,義大利移民社群佔今日比利時移民人口數量第一,從當今皇太后 Paola到前任同志總理 DiLuppo、還有太陽馬戲團創團時期導演 Franco Dragone (近作有澳門《水舞間》)都是義大利裔比利時人!這次 Granata來拍自己的回憶故事,就要來訴說兩國之間的壁壘與人情。
https://i.ytimg.com/vi/05-sVnhLLD8/hqdefault.jpg
當今已經躋身七大工業國的義大利,當年也是流離失所被人瞧不起的,一幕幕移工處境對照當今各大工業國面對的移民焦慮,處處似曾相識。這片最精采的就是雙語,義大利語與荷蘭語雞同鴨講(空中還盤旋著強勢的英語和法語),彼此互相誤解卻又渴望溝通,這和我們現今台灣的國語與台語、中文與各種東南亞語言,是否也似曾相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A_gOlS3ZJI
本片製作以 Rocco Granata本尊為出發,是他自己在 Marina 單曲五十周年紀念時提出的構想,由社會寫實片製作人 Peter Bouckaert與社會寫實導演達頓兄弟共同製作,又由傳記片高手 Stijn Coninx 執導,聚焦在傳奇歌手本人的成長故事之餘,所有歷史細節、勞工處境、社會衝突都做得精準有力,近看是音樂愛情電影,遠看則是移民血淚電影,所有細節綿密到幾乎每場短戲每句台詞都有歷史社會梗、甚至幾乎都有洋蔥!看前先簡單知道一下歷史背景會很有幫助。
http://imgur.com/jiIGsgI
歷史背景:Gastarbeider 戰後重建移工
戰後重建,德國雖受佔領國壓制發展,但在美國意識到歐洲經濟重建不能沒有德國工業而於 1948 解除發展禁令後,德國靠著既有工業基礎極速起飛!與德國鄰近而經濟互相依賴、甚至納粹佔領時以「不破壞工業」為投降條件的比利時,本身就是歐陸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身為比台灣還小的小國在 19 世紀工業產量僅次於英國、在 20 世紀初工業產量僅次於英美,本著完好的工業基礎戰後還沒有發展禁令,早在 1947 就成為第一個恢復戰前產能的國家!難怪本片爸爸說「那些北方國家很富有」,小 Rocco則驕傲地說「我爸去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工作」,至少算是歐洲最富有啦。
相較之下,義大利本來工業化就遠不及德比,尤其主角 Granata一家來自的 Calabria 更是南義大利鞋尖半島(本片拍攝地點則是鞋跟半島 Puglia ),本來就是貧窮的南義大利當中最貧窮區,因此雖然戰後有馬歇爾計畫挹注資金重建歐洲各國,但重建經濟有強有弱,比的還是戰前既有工業基礎以及自由市場經濟。因此義大利在 1947-1951馬歇爾計畫期間還是很窮,其他南歐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土耳其也一樣。
南國貧窮、北國極速發展,一方面為了富國缺工問題、另一方面為了安定窮國經濟(共產主義正在虎視眈眈),因此北方富國紛紛與南方窮國簽訂「客工」合約(德語 Gastarbeiter、荷語 Gastarbeider)。北國有德國荷蘭比利時瑞典丹麥挪威芬蘭等、南國有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希臘南斯拉夫土耳其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其中簽最早的是比利時,後來 1950s其他國家才陸續跟進。
比利時有土耳其、摩洛哥、西班牙移工,但義大利移工規模最大,因為早在 1920s墨索里尼統治時代就有許多義大利人出逃來比,有家族與地域淵源吸引了更多義大利人來。事實上義大利自民族主義光鮮驕傲的「義大利統一」以來,就以現代化共和治理摧毀了本來穩定的封建農村經濟基礎(尤其是南義),人口越來越多土地越分越小產能越來越低,卻也沒帶來新的工業提供工作機會。因此發生了 1861-1914毫不間斷的「義大利流離」Italian Diaspora,出走人口高達九百萬,墨索里尼時代的政治難民都已經是後進了,本片談的 Gastarbeider 則是戰後最新一波。
1948,Rocco 十歲
移工,總是脫不了性的焦慮,對孩子來說則是對異國愛情的好奇。我們出外的丈夫會不會勾搭外國女子?女人焦慮著;我待在家的妻子會不會招待小王?男人焦慮著,尤其義大利獨有的大男人主義 machismo 只會讓他更焦慮。本片的爸爸 Salvatore 由上個二十年的義大利小生 Luigi Lo Cascio 升格演嚴父,面容清秀依舊,卻渾身散發大男人的責任感與脆弱的自尊,養家是上山下海一肩挑、老婆在家洗衣煮飯少去拋頭露面、教子則是男人對男人傳承使命。至於音樂?可以當興趣不准當事業;至於愛情?娶個好義大利女孩回家,千萬別碰法蘭德斯金髮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_KKji2zi78
學校,上荷蘭語。事實上比利時到二戰之後法蘭德斯民族主義高漲,本來如台語般矮法語一截的荷蘭語教育正風起雲湧,正如義大利移民學長教誨「他們對他們的語言很驕傲,我們要趕快學會才能存活」,事實上本片裡的荷語小中產市民仍兢兢業業地想和說法語的傳統高貴比利時人看齊。拉丁語族的義大利人想學日耳曼語族的荷語,該怎麼學?就靠比利時最強的漫畫藝術啦!學得點荷蘭語,很快地移民第二代孩子就成為父母的小翻譯,沒有孩子父母根本無法溝通生活呀。
儘管戰後大家都在重建中,比利時相對很富裕、義大利相對很貧窮,初來到比利時連一片以前常吃的 pecorino 綿羊起司都買不起。比利時孩子在富裕家庭乖乖長大,有的是雜貨店女兒未經世事、有的是傻胖宅給人欺負;義大利孩子一貧如洗又備受歧視,很小就學會世故存活,負面的是好好敲比利時小胖的竹槓,正面的,則是想望著和比利時女孩做朋友。
正如移民小哥娓娓道來「我要當礦工,賺夠錢,有偉士牌有收音機有個義大利女孩,或是... 和金髮的法蘭德斯女孩一夜情也不錯」。比利時小城來了好多看得見又看不見的義大利孩子,比利時男孩弱的怕他們強的欺負他們,那比利時女孩呢?我們的小女主角 Helena 儘管第一眼是做鬼臉吐舌頭,但她自小就好奇地轉廣播偷偷聽英語與義語歌曲(長大則偷偷自學義大利語渴望認識新朋友),雞同鴨講才生點情愫,轉眼馬上看義大利小賤民打架鬧事怒氣沖沖。移民社群真的融合嗎?這問題到今日 2016 我們還沒有答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B_Z1UTMhl0
在一貧如洗的義大利社會,爸爸 Salvatore與叔叔一起學手風琴當婚禮歌手賺小錢,更要求 Rocco認真學習音樂與紀律;但在靠礦致富的比利時,爸爸知道投身工業才是存活之道,兒子念念不忘音樂當然是好事,不過只能當興趣。音樂,畢竟是物質之上的靈魂,爸爸儘管為五斗米折了腰,也不會忘記。
1958,Rocco 二十歲
本來三年變五年,五年變十年,曾經想望的「回到義大利」已成過眼雲煙,遊子出走就出走、再也不回頭。努力十年的爸爸終於住進了獨棟宿舍、買了自己的收音機,下一個要買的,是 Rocco自己的手風琴。你在地面奢言手風琴,談何容易?跟爸爸深入地底吧,礦工的生活非人可想像,地面的小小希望都是地底的炙熱煤灰堆積出來,和《舞動人生》一樣一星綻放萬骨枯。開礦,從來都是上流剝削底層的產業,二戰時是納粹派蘇聯戰俘挖、戰後是比利時派德國戰俘挖... 德國戰俘遣送回國後,就找貧窮的義大利客工來挖。礦坑危險與礦工宿舍根本和二戰集中營沒兩樣。
http://imgur.com/1JjxzHR
終於意會到人間現實的 Rocco,第一次的無私愛心不是回饋下層義大利移工,竟是饒恕並撫慰上層比利時人。被義大利不良少年欺負多年的比利時小胖 Jacky,今天讓我為你服務吧,幫你修理腳踏車就別收錢了,也歡迎來買我們義大利偉士牌!富裕比利時與貧窮義大利、富裕的地面與辛苦的地底,本是一家,大家開始互相幫助吧!沒什麼可以給你,僅以一條手帕聊表我的肥宅心。少年 Rocco一貫憤懣的臉上,終於綻放第一抹友情的笑容。
礦工男人一心成為家庭支柱,大男人又是辛苦又是疑忌又是驕傲,但他眼下偷偷摸摸的女人孩子們,人人都能為家裡貢獻一份心力,媽媽洗衣兒子修車... 電影用這順暢的個人體悟與成長,帶出比利時義大利移工的產業變遷,由 1940s-50s的煤礦業轉變為 1950s-60s的製造業,更是以本片場景 Genk 為中心的汽車產業。現在,Rocco 不但在比爸爸更高技術的車廠當學徒,一小時賣藝賺的錢比爸爸一天下礦坑還多,向爸爸驕傲炫耀之餘,爸爸既是欣慰又是嫉妒而繼續無盡擔待的情緒,作兒子的感受到了嗎?
http://imgur.com/AWU5WVa
Rocco 的音樂夢、愛情夢
音樂人生總脫不了愛情,不過義大利男孩與比利時女孩是不可以相戀的,河的兩岸一邊是比利時中產城市、另一邊是義大利礦工社區,不准交往的兩人只能相遇在鵲橋。台譯片名《瑪琳娜之橋》取得挺不錯,這鋼橋雖然一點也不浪漫,但「橋」就是連接不同社群的重要意象。我是叛逆奔放的義大利男孩、你是乖得有點呆的比利時女孩,但兩人面對的都是戰後重建的功利社會期待、兩人心底卻都關不住對音樂與美好事物的喜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dU9mqMfVLc
兩人都愛的小情歌 "Buona Sera" ,原唱是美國義裔歌手 Dean Martin,是 Rocco出道駐唱時正流行的 1956 年英語金曲。時值《愛在他鄉》義大利老公在美國開疆闢土的創業年代,美國的義大利裔明星正當紅,從法蘭克辛納屈到 Dean Martin到蘇菲亞羅蘭... 那好呀,呆萌的比利時小妹就來戴個羅蘭頭開心約會去!
(Dean Martin 原唱 Buona Se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N-s0Wg3Es)
(男主角比賽演唱 "Buona Se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zIYuRU4-a0)
靠媽媽私房錢贊助,存夠了錢買一台最新手風琴的 Rocco,到了說法語的布魯塞爾,遇見的琴行老闆竟然也是義大利移民,而且由已獻藝五十餘年的 Rocco Granata本尊飾演,傳承意味濃厚!一曲義大利傳統的「塔朗泰拉舞曲」讓老琴師慷慨解囊,拿著名琴不負眾望得到大獎。但爸爸,這投身一級產業含辛茹苦點滴積累的爸爸,欣慰之餘萌生嫉妒,尤其妻子幫人家洗內褲賺錢買琴實在太傷大男人自尊,父子拉不下臉的破裂終於展開!但 Rocco氣憤之餘都有聽進去:要趕快學得一技之長幫忙養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B6aQ8q69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xX3U6NbX4
含辛茹苦的媽媽,多年下來終於偷點閒,跟著兒子女兒開始學點荷語。怎知廣播裡的高深荷語,訴說的是疑似丈夫身陷礦坑的災難?還好,受災的是別人的丈夫,是今日已成世界遺產的 Bois du Cazier 礦場,不是我們爸爸的 Waterschei ;但誰知道,哪天是否要輪到我們的爸爸?經過 1956 年8月8日的 Bois du Cazier 礦災死了 262人,義大利政府終於中斷與比利時的 Gastarbeider 計畫,這「比利時礦業史最悲慘一天」不分國家,比利時人與義大利人第一次站在一起哀悼。這個歷史事件始末可見紀錄片 "Inferno Below" (20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JlcKNq47e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C5TJScs05I
1959,Rocco 21 歲,Il Quintetto Internazionale 國際五重奏
Rocco 組團,與一群好學音樂的比利時子弟們(Horst & Jos 是比利時名,Klaus 是德國 Gabor則是匈牙利),一起帶著多語音樂上酒吧駐唱,讓一樣苦悶的比利時人一起搖擺!總是遠遠相望的佳人,永遠帶著距離欣慰地看你成長;總是在家裡辛苦打拼默默支持的父親與母親,是時候告訴他們了:做音樂,不只是像叔叔一樣耍風流,更是我們義大利人的民族認同,是我們身在異地與異鄉人們同歡的交心語言。「我們不會永遠是外國人」,要落地生根與比利時人同甘共苦,就要跨出這國族壁壘第一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qDMg1G24Ws
母親聽見了,鼓起勇氣操著破爛荷蘭語出去買東西,高傲的比利時嚴父其實已默默進口了好多義大利產品,儘管仍然雞同鴨講,但能比手畫腳傾聽彼此就是看見的開始。漸漸母親帶著父親和孩子們學起了荷蘭文、買菜也嘗試不買義大利起司 pecorino 而買比利時白菜 witloof(女兒起先吃不慣,還是嚐嚐看吧)、正逢 1959 年7月2日同樣來自 Calabria 的義大利女爵嫁給比利時王子,也就是今日的寶拉皇太后 Paola Ruffo di Calabria,「我們都是比利時人了」是個未曾想過但不知不覺已正在進行的新理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xwPsAVP_UQ
小輩們這邊,很可惜,比利時小妹 Helena 與義大利小哥 Rocco中間仍隔著一道國族階級壁壘。戰後力爭上游的比利時子弟等著上第一學府魯汶大學,男的要學工程致富,女的要學德文連結歐洲經濟火車頭。本片佳人 Helena 從義大利孩子眼睛看來是高攀不起,但她的雜貨店家庭也有力爭上游的國族與階級處境。在義大利人面前荷蘭語講很大聲的雜貨店爸爸,遇到說流利法語的貴婦 Cliquot就小聲了起來,多希望自己的土氣小女兒飛上枝頭、跟著比利時一直趾高氣昂的法語工程師階級錦衣玉食?童心未泯頂著羅蘭頭的 Helena 也體貼爸爸,和小開對答如流逢場作戲。
比利時最著名的雙語區衝突,就在這一幕悄悄展開。這正是法蘭德斯民族主義崛起之時,與瓦隆尼亞共享礦業社會經驗的林堡省夾在中間,更是對兩邊的異文化攀援都躍躍欲試,林堡雜貨家庭 Somers 和底層企圖融合的義大利家庭 Granata本是一路人,Helena & Rocco面臨的年輕人處境如此相似。夢想類似,境遇不同,天差地遠能夠互相看見,就是值得珍惜的曙光。只可惜,比利時政策並不鼓勵移民自由選擇,只要移民當勞動工具,「我們需要礦工,礦工的孩子要繼續當礦工」,放在今日工業國對待外勞的情境,真是似曾相識呀。
不過靠點辦法,電影中的 Rocco如同史實終於在 1959 年取得工作證、帶著手風琴組成移民小樂團 Il Quintetto Internazionale在地方駐唱演出,電影中演唱的正曲是 "Manuela"、中場休息瞥見女主角而得來靈感唱出的副曲是 "Marina" ,兩首曲子正是不久後發行單曲唱片一炮而紅的唱片正面與背面!比利時星探馬上來邀約,一起喝老家 Calabria 來的義大利紅酒(小時候幫忙踩葡萄的那家!希望沒喝到自己的尿 XD )!也許星探看上的是正面、背面隨便錄錄就好?但對 Rocco來說背面的 Marina 才是滿滿愛意的靈感呀,史實上也真是 Marina 大紅五十年屹立不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E5_rQSgWc
工具與人情
國家對待移民像是對待工具,只要求你生產力、只給你基本溫飽要你道謝,但不准你做夢、不准自由選擇人生、更不准你染指我們比利時女孩!說什麼跨國愛情,比利時父權官僚聽都不想聽,發生暴力事件只知先抓義大利小賤民、先把家人拘留了、先把嫌犯定罪了、欺負你不懂荷蘭文(其實懂)快快簽名認罪再說... 但發現真強暴犯是比利時法語天龍未婚夫,就不痛不癢輕輕放下!這段把 1959 的比利時司法拍得超沒人權,不知是否僅是誇飾表現?但表達起國家對移工的非人待遇,怵目驚心。
更糟的是,礦工父親長期遭受工作環境折磨、更遭受直接的工傷後,比利時的醫療保險只給付直接工傷,卻判定不能再工作也只意思意思支付六月遣散費,然後就請一家大小走人,根本把勞工當工具用完就丟!說趕就趕回到義大利老家,又談何容易?子女都在比利時落地生根水乳交融了,怎能當棋子搬來搬去呢?
還好,的確水乳正慢慢交融,以前瞧不起 Rocco與義大利移工的比利時人們,現在漸漸珍惜移工的努力付出,車廠大叔小店阿姨甚至佳人的嚴厲父親,一起來幫 Rocco賣那張發行不了的唱片,力挽狂瀾拯救 Granata一家絕望命運,終於創造奇蹟,讓 Rocco樂團單曲衝上金曲榜第一走紅國際!
史實的 1959/11/22 就是 Rocco登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日子,至於異鄉重逢的女主角呢... 那就是本片歌頌跨國人情的象徵表現囉。史實沒有這位 Helena,Rocco從 1959 紅起來就一路忙音樂事業,到 1965 年才終於有閒暇遇見佳人戀愛成家。
http://imgur.com/eaookUE
趣味語言
女主對男主多次的關鍵句「Hey 義大利男孩」與「掰,義大利男孩」"Dag, Italiaantje",是荷語姑娘的魅力集成。荷蘭語 "tje"就是描述一切美好可愛小事物的字尾,荷語發語詞 "Dag"就是一切場合的打招呼與再會用語。不用會說荷語第二字、只要能說得一個 "Dag"就能走遍荷蘭比利時交朋友了!
荷蘭語與德語這些日耳曼語族,"H"要發音;法語義語等拉丁語族,"H"則不發音,因此本片 Rocco總是把四點「半」的 "half" 發音成 "alf"、「火腿」的 "ham" 發音成 "am"、「困難」的 "hard" 發音成 "ard"。這就成為比利時小妹與義大利小哥互相認識的趣味話題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5CGDJ6E_Y&t=3s
還有義大利語粗話 "Cornuto",意指「長角的」,來源是歐洲鄉民口耳相傳的「老婆跟別人睡、老公頭上會長角」,和我們「頭上綠綠的」概念相同,在特別講究男性尊嚴的義大利文化(本片的爸爸就是典型)中是最惡毒的粗話。比利時把拔聽不懂,比利時女兒回家查字典倒是查得喜孜孜地 XD
本片驚鴻一瞥的還有英語歌曲,是隨著馬歇爾計畫入侵歐洲的美國文化;也驚鴻一瞥的貴婦法語,則表達了法蘭德斯與林堡在比利時屈居人下百餘年的民族情結。本片語言梗超多,也看得出來中文翻譯字幕在部分情節中努力傳達了「雞同鴨講」的情境,只是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這類多語電影越來越多了,不同語言不只代表異文化更展現權力關係,希望中文翻譯未來能繼續加油。
拍攝場景:比利時林堡省 Genk
電影中 Granata 一家人去的是比利時林堡省 Genk 近郊 Waterschei 礦場,不過實際拍攝場景在附近另一個礦場 Beringen,現在兩間都已是礦業博物館:
Mijnmuseum Beringen http://www.mijnmuseum.be/
Mijndepot Waterschei http://www.mijndepot.be/
本片的城市生活場景 Genk 是林堡省的工業火車頭,從 1901 發現 Kempens Bekken 礦床開始,就在 Genk 周遭開設了七個採礦場,開採半世紀下來直到 1957 開始礦脈漸漸枯竭、開採成本上升產能也下滑、礦坑災難與工安意識漸長、再加上國家產業政策轉向製造業, Genk 也悄悄轉向汽車工業,並於 1962 年迎接美國福特汽車設廠帶來下半個世紀榮景。這些發生在 1950s末期的產業細微變遷,本片都紮實地拍進劇情背景了。
1901 發現礦床開始採礦業,才讓歷史上一直夾在列日與馬斯垂克兩大勢力之間的林堡開始揚眉吐氣、開始建立過去千年未曾建立的城市生活與中產菁英,本片背景的街坊廣告處處展現林堡驕傲,譬如地方報紙 "Het Belang van Limburg" 「林堡利益」。在本片的 1950s末期隨著產業結構漸漸轉型,也是法蘭德斯民族主義開始抬頭、瓦隆尼亞民族主義開始焦慮之時,終致 1962 立法將比利時分為現在的荷語法語兩大區(以及雙語布魯塞爾與極小的德語區)。
雖然義大利爸爸都說「別和法蘭德斯金髮妹交往」,女主角可不甩法蘭德斯而是驕傲地自稱「我是林堡人」呢。今日林堡人在法蘭德斯五省中的確也是很特立獨行的一群,光聽口音就聽得出來,有時外人會用刻板印象覺得他們有點樂天又懶散,但往往反而激得他們工作比誰都認真。
http://imgur.com/AwqRQg8
在片中那場礦災死了 262人的哀悼戲中,明確表達了「林堡與瓦隆尼亞工會站在一起,一體罷工」。比利時的礦業就是靠兩條礦脈,一條橫貫法語區另一條則在林堡,因此林堡雖然講荷語,卻與勞工社會發達的瓦隆尼亞共享歷史經驗,在今日的荷法雙語架構下也和法蘭德斯其他幾省若即若離。這雖是荷語片、是充滿戲劇化表現的傳記電影,但其社會關懷和達頓兄弟的法語社會寫實片是一樣的。
最後,來聽聽幾個不同版本的 Marina 吧,Rocco Granata 與演員 Mateo Simoni 都是比利時義裔天菜,老的溫暖可愛令人如沐春風、小的叛逆孤傲多愁善感直逼 James Dean:
1959 Rocco Granata 演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YjIw6VmvE
2008 Rocco Granata 演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gYdW-ZQyY
2009 Rocco Granata 演出 MV: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9-AtHiVHPo
2013 Matteo Simoni 在本片演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929HcbXhW4
作者: kevinfort (kevinfort)   2016-12-23 16:33:00
這部音樂好好聽
作者: WEIYAYANG (微微笑)   2016-12-23 17:33:00
好用心的解析,推一個
作者: meowco (口苗)   2016-12-24 19:15:00
本來去看顛父人生 看完無事消磨時間 隨意選看這部 結果出乎意料的好看 場次不多 推薦大家趕快去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