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 新世紀的反英雄——《神鬼認證3》

作者: Ingen (伊歐玟的燉肉湯)   2016-08-24 11:34:07
就如同《神鬼疑雲》 (The Bourne Supremacy) 是《神鬼認證》 (The
Bourne Identity) 的技術升級版一樣,《神鬼通牒》(我還是對先前自己順手
取的片名念念不忘)再一次成為前作的技術升級版。它一樣帶著我們歐陸英美趴
趴走,一樣把偽紀錄片的手持拍攝風格發揮到極致,一樣有一票十分堅實的古典
派演員,只不過似乎更好看、更精彩、更容易讓人忘記抽空離座去尿尿。 Paul
Greengrass 三年前就著別的導演留下的核心架構進行升級,三年後他更是把自
己的作品進一步精煉,打造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儼然成為新世紀動作片指標的
傑作。
「升級版」是一種很安全的續集電影生產方式,因為你是就著已經獲得市場
認可的路線去拍,但這一點也不表示拍起來就會比較輕鬆。同樣是大都市裡的飛
車追逐,在巴黎在紐約還是在莫斯科究竟有什麼不同(如果你有興趣知道的話:
巴黎有很多高低差的狹窄巷弄可供鑽躲,莫斯科有可進行高速競逐的空曠大道,
而交通繁忙的紐約只能大玩碰碰車),你若不花點功夫去思考,一不小心就會拍
出千篇一律,乏善可陳的罐頭影帶,而那正是過去七年裡的三百六十五部動作片
,看起來都半斤八兩的原因。同樣是手持攝影,人家拍起來就正好在讓你暈頭轉
向的臨界點,還能看清楚銀幕上轉眼即逝的各種細節,你用自家 DV 拍的正妹生
日錄影帶卻活像是罹患阿茲海默症一樣,「閃開讓專業的來!」就是不一樣。同
樣是原班人馬, Matt Damon 要能演出歷經滄桑的風霜感, Joan Allen 的熟女
風要透著更溫暖的溫度,加戲的 Julia Stiles 要學會怎麼樣不說話演出內心戲
,而那些面無表情的殺手要讓人不覺得他們其實只是在 cosplay Karl Urban ,
雖然他們根本就是。也許另起爐灶還比較容易一點。 :-p
爽度與深度不可兼得
「升級版」這件事有好有壞。我們固然有了一部比起前兩部作品,剪接更俐
落、風格更強烈、節奏更明快的續集,然而這個更為精煉的形式不是沒有代價的
,「存菁」的背後不必然就是「去蕪」。倫敦滑鐵盧車站那場千鈞一髮的躲貓貓
遊戲,是為了展現 Bourne 出神入化的控場技能;在 Tangier 的屋頂上演《波
斯王子》 (Prince of Persia) 跑酷,是為了讓他起碼有一次能夠救到 Bourne
girl ;在紐約街頭大玩《迷魂車》 (Rally-X) ,更是在炫耀他不下舒馬克的飆
車神技。你不難發現這部電影基本的劇情是有,但已然沒什麼故事性,大半時間
都只是在看 Bourne 表演非人哉的生存技能,就算電影沒字幕好像也看得懂——
還是這些其實很難發現,因為你也沒那麼在乎劇情,動作片不就是看爽就好了嗎

為了讓觀眾更能夠沉浸在這些經過精心設計,精巧到我覺得已經有些鑿刻的
動作戲碼,《神鬼認證:最後通牒》有意識地剔除掉一些可以使文本變得更豐富
,但觀眾不見得懂得欣賞的元素——那正是讓一部電影「耐看」的東西。當我們
看到 Nicky 第三次一臉無辜地站在公共場所,等著殺手來取東西,是什麼讓你
忍不住笑出來(好吧也許只有我在笑)? Nicky 跟 Bourne 在公路休息站的「
咖啡杯場景」,一句淡淡的「 It was difficult for me...with you. 」,為
什麼好像有打動我們什麼?然後是他們在落腳的旅館, Bourne 一邊訴說著自己
想要彌補什麼的心情,一邊告訴 Nicky 她從此必須逃亡, Nicky 一言不發地到
浴室裡染髮易容,我們這才從各種 deja vu 裡頭恍然大悟——我們之所以關心
Jason Bourne ,不正是因為我們一路陪著他走來,對於他既卑微又渺小,只想
要平平靜靜過日子,卻總是天不從人願的小小期盼,有或多或少的同感嗎?
這些東西在前兩集是很豐富的,但現在只剩下一些吃老本的斷簡殘篇。在發
行的 DVD 裡,你可以找到更多這種故事性比較強,但是為了使電影步調更為緊
湊,大刀一揮通通剪掉的「文戲」;顯然這部電影的編導原本想在文本跟節奏之
間,取得一個動靜有致的平衡點,但最後還是向市場導向的電影風格妥協,剪出
了這個文戲匆匆帶過,武戲見好不收的劇院版本。這樣做的結果,造就了你第一
次的觀影經驗驚艷無比,撐著快爆炸的膀胱也捨不得離座的沉浸感;但倘若你有
機會再看第二次,就會發現這部風格獨具的動作片有些貧乏,你會開始希望導演
當初有放一些內心戲進去。善泳者溺,善騎者墮,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情形。
從黑箱裡走出來的反英雄
編劇 Tony Gilroy 這次也許沒有把 Jason Bourne 的故事寫好,但他的劇
本顯然別有所指。《神鬼通牒》(你不覺得這個片名真的比較簡潔有力嗎?)裡
的國家機器囂張得不得了,在頂尖科技的監控室裡,隨時隨地掌握任何人生活的
每分每秒;懷疑你可能是線人,就在光天白日之下當街直接把你弄昏拖走,一覺
得自己受到威脅就下令殺人滅口,口口聲聲要拯救美國人性命卻專殺美國公民;
踩線越界又怎麼樣,「直到我們贏了為止」,講得理直氣壯理所當然理應如此,
「拜託,你也看過情資,你知道情況有多危險。」我們好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
聽到某個住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賓州大道 1600 號的傢伙講些類似的蠢話,但事情
真的是如此嗎?
Robert Ludlum 在冷戰末期所寫的原著小說,意識型態是典型的愛國保守主
義;隔了二十年到了英國導演 Paul Greengrass 手中,反而被改編到光譜的另
一端,左派的氣味從第一集的似有若無,演變到第三集的昭然若揭。這一集的「
傑森包恩遊歐美」,造訪的是倫敦、馬德里跟紐約,正好都是這幾年飽經恐懼籠
罩的城市。 Greengrass 自己說「恐懼」是 Jason Bourne 系列電影的主題,但
是諷刺的是在這三部電影裡,一個恐怖份子也沒出現,在搞恐怖攻擊的全都是國
家機器。美國中情局大費周章,非得在人來人往的倫敦車站,公然搞死一名衛報
小記者,描繪的也許是我們這些沒有權力的公民,對於赤裸的政府暴力最深層的
恐懼。
不過我想,或許正是因為在冷戰結束之後,全世界的人民逐漸發現「敵人就
在總統府!」的事實,因此 Jason Bourne 這個理應距離我們很遙遠的孤寂角色
,才會讓我們感覺莫名的貼近——我們即使沒有幹過國家機器的黑手套,卻也跟
Jason Bourne 一樣,在鋪天蓋地的體制裡,過著身不由己的鬼打牆生活。總有
一天你會想要想起你到底是誰,然後突然間你走到哪裡都被追殺,直到你體會到
不搞個魚死網破,他們就是不懂得收手。「他真的很擅長活下來,而老想把他幹
掉卻一直失手,只會把他惹毛。」我想人人心中都有一個 Jason Bourne ,權貴
的黑手聰明的話就 fuck off 別搞我,否則我隔天就會出現在你家門口,把你們
最不欲人知的事情抖到天下皆知。
「事情從這裡開始,就在這裡結束。」我很喜歡 Jason Bourne 這三部曲,
它們各有各不算小的缺點,不過瑕不掩瑜,我看得很開心。然而無三不成禮,凡
事不過三,有些人覺得這「理論上」最後一部的 Bourne 電影,某些蛛絲馬跡暗
示了第四集的可能性,我個人是覺得最好不要,見好就收吧!新世紀的英雄即使
是反英雄,「功成身退,天之道」依然適用;老是待在舞台上,早晚會淪落成你
當初想要打倒的壞蛋。然而這個道理人們就是不懂。
====
有圖沒真相: http://bekanis.blogspot.tw/2016/08/bourne-ultimatum-2007.html
作者: jnegro (O_O)   2016-08-24 16:55:00
一系列三篇都很棒,有看有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