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凝視成長的現場--「奧斯陸少年有點煩」

作者: zygotic (indie kid)   2016-06-26 19:57:17
udn / 娛樂 / 星級評論 項貽斐
圖文連結→http://udn.com/author/articles/1044
「如果我死了,我的夢還活著嗎?」5歲小男孩盧卡斯的一句話,觸動他的母親、挪威導
演阿絲洛霍姆,決定拿起攝影機記錄他與哥哥的成長,於是有了紀錄片「奧斯陸少年有點
煩」(Brothers)。
不少觀眾都會以甫獲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首獎的「奧斯陸少年有點煩」和李察林克雷特電
影「年少時代」相比,就連該片的中文原片名都是「挪威年少時代」,但一樣的男孩心事
、一樣有時間魔法施咒,「年少時代」裡歲月逼人疾疾前行,「奧斯陸少年」反而放慢節
奏、頻頻回首。
長時間拍攝人物變化的紀錄片,無論是Nikita Mikhalkov導演歷時12年的「安娜成長篇」
、或從1964年起每隔7年推出的「成長系列」(Up Series),都宛如「縮時攝影」般呈現
主角身上的時光刻痕,也同時指涉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變遷,時代歷史留下的遺憾難免銳
利。相較之下「奧斯陸少年有點煩」聚焦一對小兄弟的家庭學校生活,看似單純平和,經
由阿絲洛霍姆的導演兼母親之眼,鏡頭前後不時湧動衝突暗潮。
阿絲洛霍姆以三種身分在拍家人時,保住導演的節制、攝影師的觀察又有母親的溫柔細膩
。儘管她坦承,不同身分有時互相拉扯、扞格不入,但也因為親密關係反而讓最尋常的生
活影像,因近乎凝視的專注產生「格放」作用,觀影者得以近距離來到「成長的現場」,
重新觀察體會這些隨意就忽略過的步伐,曾經如此艱難或堅決地跨出。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從大處著眼,可以看到這對兄弟在家庭、學校生活的態度。年齡差
距固然造成肢體靈活度與表達能力的不同,但哥哥熱愛足球、弟弟傾向思考,差異不時可
見。如果深入細節,又會發現兄弟除了手足親情,還有領導與跟隨、自創與模仿等競爭比
較和緊張互動。孩子彼此對立的吵鬧謾罵,也許常被視為無聊的紛爭,但阿絲洛霍姆以鏡
頭聆聽接收,又解讀出孩童內在的渴望。
想留住成長的每一刻,驅動不少家長不停為孩子拍照,阿絲洛霍姆也有相同初衷,「奧斯
陸少年有點煩」拍攝期從4年延到8年,把可能形同流水帳的家庭錄影帶,在每個階段過濾
沉澱出的砂金般的影像。想和哥哥一起上學,一路陷入陌生的環境;希望像爸爸與哥哥一
樣會踢足球,上場手腳竟不聽使喚;一道作業習題,怎樣都無法作答...,那些任何一對
小兄弟都常碰上的困境,到阿絲洛霍姆眼前才終於因她的重視,轉為珍貴的吉光片羽、得
到理解。
阿絲洛霍姆不只在拍2個兒子如何長大,更是對人生初始開展的追索。無意間脫落的乳牙
、廚房散落一地的糖果、總是整理不好的頭髮、不小心打破的窗戶、搖滾咖應有的耳洞
...,每一次都平凡真實,每個第一次都誠惶誠恐。除了2個兒子,阿絲洛霍姆更上溯自父
輩叔伯的討海過往,串起與海洋連結的家族故事。
由母親開啟拍攝的「奧斯陸少年有點煩」,最後在大兒子「不要再拍」的抗議中喊停。開
拍到結束,拍攝者與被攝者的關係調整,左右全片觀點的拿捏,阿絲洛霍姆不避諱尷尬、
暴走的衝突,在隱私與親密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適時放手與留白更是當導演與母親的藝
術。
庭院陽光下的衣服、仰望天空的臉龐、童騃天真的話語,「奧斯陸少年有點煩」裡不按時
序的敘事,像跳接的詩篇,穿梭今昔,陪伴孩子走過童年、留下印記。阿絲洛霍姆透露,
拍片時曾因塔可夫斯基一句「藝術家就像聯繫起過去與未來的渡船夫」受到啟發,而她就
是那個守護孩子勇敢向夢想縱身一躍的渡船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