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 失蹤原因不單純《邪尋》

作者: KevinMoleaf (陸坡)   2016-01-11 23:53:57
圖文請於連結:http://kevinmoleaf.weebly.com/text/134
孩子的失蹤是人為?還是另有所因?
恐怖故事通常讓人又愛又怕,他會試著以挖掘人們恐懼的事物為題材,而其中有很多以傳
統節慶為題材的恐怖故事。《邪尋》是一部以萬聖節兒童失蹤案為主題的恐怖電影,電影
中以萬聖節典故和愛爾蘭傳說做為題材,讓主角一步步從解謎中,發掘最後事件恐怖的真
相。其中也讓社會多一些關注在失蹤兒童這個議題上,希望藉由靈異的故事,讓大眾更明
白父母失去子女的悲痛。
萬聖節,是一個在西方很歡樂的節慶,每到這天小朋友會打扮的經典的怪物或惡魔角色挨
家挨戶的去要糖果,「不給糖就搗蛋」把自己的提袋裝滿滿。而大人也會趁這時間角色扮
演,參加嘉年華會或舞會。可說是娛樂性大於實質意義的節日。關於萬聖節這個節日,一
般我們較為知道的萬聖節是來自於天主教的再詮釋,而他的主要起源於凱爾特人的傳統「
死人之日」,凱爾特人相信在萬聖節這天,各種惡鬼會出沒,死人靈魂會在世間遊蕩,為
了不被帶走,人們將帶上恐怖的面具假扮惡靈。這典故也延為恐怖故事的好題材。
《邪尋》以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開始,主角麥克是位任教於紐約大學的教授,老婆則是在
家作業的設計師,還有個就讀小學體貼懂事的兒子。原本平靜的生活在發生劇變,麥克的
兒子在萬聖節中突然人間蒸發,就連警方也無能為力。而就在麥克不放棄尋找孩子的一年
後,他和妻子竟然相繼感受到靈異現象,在紐約街頭各處的追尋和挖掘下,他們兩位驚訝
的發掘,自己孩子失蹤的背後,也許並不單純,且更加驚世駭俗。
故事除了引用了萬聖節典故外,也用了許多關於凱爾特神話的部分。例如類似的符號和相
關角色的創作。其中裡頭惡靈的印象更是參考了愛爾蘭掌管死亡和預言的女神「摩莉甘」
的模樣與能力。像是運用了許多冠鴉的特效、灰黑色的死亡代表色、年邁老嫗的模樣等等
的運用。都在一次的確定參考女神摩莉甘的形象去延伸這次《邪尋》中惡靈的創作。而有
些許地方也參考了女戰神「芭茲芙」,會化成冠鴉發出尖銳讓人毛骨悚然的叫聲。
整部作品故事雖然延用了許多神話符號題材,也製造出懸疑解謎的效果。但重點還是放在
超自然的營造上,所以解密的要素相對薄弱許多,而且也弱化了警方的能力和角色的部分
,甚至較為不妥的是從頭到尾,主角麥克幾乎都是受到不同人的幫助才得以找到蛛絲馬跡
,但卻未犧牲什麼或遭遇相當的困境。使得整個感體電影的感覺雖然懸疑,但總有許多地
方略顯薄弱之處。且在氣氛的營造下因為太多不相干的過場鏡頭,而降低許多恐怖感,不
過換句話說,也可以讓害怕鬼片的人可以抱持剛好的情緒欣賞此片。
而雖然是用鬼片包裝,導演主要還是希望觀眾關心美國兒童失蹤事件,這層社會問題。許
多未成年十二歲以下的失蹤兒童,雖然以走失案例為主,但有三成的機率是被有心人士誘
拐。在台灣根據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的檔案,每十名兒童失蹤,就有一位是被誘拐
。希望父母更加重事孩童安全,尤其是在像「萬聖節」這類熱鬧的慶典中。而靈異的故事
,只是因為比起一般的孩童失蹤電影,鬼故事更能吸引一般人注意的商業手段。
雖然整體電影的特效與運用萬聖節孩童奇裝異服的效果相當不錯,但在結構上卻有一些不
解釋和連貫的瑕疵,例如靈媒的片段和警方偵查,都沒有適當的收尾。且電影最後還使用
了老套的恐怖電影手法,但卻沒有讓人有任何過多反應,和期待感,也算是失策一環。雖
然題到凱爾特人的傳統慶典,但解決的手法卻毫無關係,也讓人感覺可惜。不過對於家長
失去孩子的情感描述算是可圈可點,也真不愧是批著恐怖外皮的親情電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