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資料] 看《聖母峰》前的背景資料小整理

作者: ihatekobe (我恨柯比見吧...統合多兀)   2015-09-19 01:47:17
講到做功課,想順便聊聊原著,空白頁防雷。
看完最新一版的into thin air(原著)
感想是,其實台灣隊的表現根本不是作者想表達的重點。
他頂多是覺得台灣隊在高度適應的時候兩個一起走鋁梯很危險。
還有轉述IMAX隊覺得陳玉男死了,他幹嘛繼續攻頂。
還有最後攻頂的時候高跟雪巴人擠在一起走讓他很難超車。
另外,高率領的團隊在麥金利山的意外在國際登山界太出名,
裡面有寫道在基地營很多人因此對他風評不太好,
也可能導致後來作者刻板印象,因此看高不順眼。
而其實以書的內容來看,我反而覺得作者罵南非隊領隊才兇,
看完會覺得南非領隊根本就自私鬼+詐騙慣犯+冷血動物。
在他的觀點中1.俄國嚮導沒盡責(雖然最後有多救幾個人)
2.雪巴人不和
3.兩個商業隊的競爭
4.Bob Hall因為覺得必須要對游說Hansen再登頂一次負責導致誤判情勢
以上才是山難的主因。
俄國嚮導身為一個嚮導,不戴氧氣面罩上山是很不負責任的。
因為他的角色並不是挑戰極限的登山者,反而是要負起陪伴照顧的責任。
另外,四號營已經有雪巴人留守,因此他先於所有登山客下山也很不合理。
分明就是無氧氣罩登頂導致身體不適,所以想趕快下山。
書本的末頁有很長篇幅的後記在回應事件過後他跟俄國嚮導的爭論。
基本上看完後記的論證,我基本上支持原作者的論點,
因為俄國嚮導是有機會與能力救更多人的。(費雪團的嚮導他領最多錢,兩萬五美金)
事實上俄國嚮導之後也接了一團印尼團,這次他就全程戴氧氣面罩而且全程陪伴在
顧客身邊了。
兩團雪巴人不和,導致上山架繩拖延太多時間,沒有一團雪巴人想獨自先做這件事情。
兩個商業團競爭也是原因,其實作者原本是要跟費雪團的,但是Hall用更低的價錢
給作者的雜誌社,想利用作者的報導打廣告。其實費雪很不爽客戶被搶走。
我想費雪身體不適硬要登頂有部分是這原因,不想輸。
Hall的團隊剛攻頂沒多久就四個團員自知體力不行轉身下山,可能也讓Hall有點壓力。
Hansen前一年差100公尺攻頂失敗,原本他就想放棄。
一趟7萬美金團費,也不是他這郵差可以再負擔一次的。
結果Hall打了十幾通越洋電話游說他再來一次。
Hansen第二次攻頂還跟地方募款。
其實Hall可能太有自信可以帶他回家,也承受不住再叫Hansen放棄的壓力。
所以最後攻頂的時候Hansen站在一邊要放棄的時候,Hall還是把他硬勸回來。
另外,
作者其實把嚮導哈里斯誤判氧氣瓶容量以及他的死亡歸咎在他自己沒留心。
以及作者其實可以勸Weathers一定要跟作者先下山,但作者沒堅持,作者也說錯在自己。
所以基本上有些人說這本書很偏頗,或許有些主觀之處,但還是一本好書。
作者: homeshawn   2015-09-19 02:20:00
看完這篇感覺電影美化美國人美化的真兇。。。
作者: yannjiunlin (Law in shit)   2015-09-19 07:09:00
美國人本來就愛美化自己~就好比歧視
作者: WMX (這學期要加油阿~)   2015-09-19 07:52:00
台灣團在這事件中不是重點,只是順便被掃到颱風尾
作者: abxtpml56 (旅程,沒有目的地)   2015-09-19 08:37:00
請問最後一段未架繩索,導致大夥白白浪費氧氣,是雪巴人造成的嗎?!
作者: WMX (這學期要加油阿~)   2015-09-19 08:43:00
以人禍山難而言,這部電影刻劃的不過深刻,雖然已經描繪出這兩個團體的競爭以及為了攻頂及服務客戶忽略安全。應該是可以拍的更有戲劇性的
作者: suny921 (熊大)   2015-09-19 10:08:00
電影淡化了人禍發生的原因與過程 可能是不想讓觀眾分心吧
作者: kickmeout (都是想像 騙不了我)   2015-09-19 18:18:00
像這種dead zone就像電影提到的俄羅斯輪盤一樣發生事故是一定會的,只是不知道啥麼時候
作者: curries (喀里茲)   2015-09-19 21:59:00
兩隊的雪巴本來要合力架繩索,但Sandy嚴重落後,同隊雪巴只好把她綁在身上拖著走,連帶進度落後無法架繩索
作者: TheRoots (Luv Sic)   2015-09-20 16:40:00
是Rob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