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如果不知去向,很可能因此迷失《紙之月》

作者: zamkao   2015-09-11 11:21:00
網誌好讀: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29989485
[心結]:我很努力,也很善良,卻看不見人生有希望。
§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
電影《紙之月》改編自角田光代的作品,描述銀行行員梨花多次盜領客戶存款的事件。
梨花表面上是位在家和職場皆堅守本分,但存在感不高,也沒有太多自主意見的少婦。
然而,梨花內心具有異常的正義感,高中時期學校舉辦募捐活動,鼓勵學生們按照能力捐
款救濟泰國貧困的孩童。剛開始學生們都很踴躍的參與捐款,隨著時間過去,最後只剩下
梨花一個人仍舊大力支持這項活動,甚至不惜偷父親的錢來捐款。梨花的行為被學校修女
發現,修女堅持「行善要盡力而為,不能因為一個善的動機,而採取不善的手段。」梨花
則認為「為了一個善的目的,手段不善亦無妨。」
電影中穿插梨花高中時期這一段故事,在我看來表達了角田光代的道德觀,其一是道德無
法單純依賴個體的主觀判斷,因為人有理性,也有欲望,而意志不見得總是聽從理性。其
二是當我們談論正義,程序正義才能保證實質正義。
§善的算計
梨花對於善充滿主觀的偏執,這份偏執也成就她的幸福觀。成年、婚後在銀行工作,貌似
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隨著梨花邂逅存款大戶平林孝三的孫子光太,兩人發生不倫關係,
梨花解開了她多年來屈從社會客觀道德觀的枷鎖。
為了幫助光太讀書,還為付學費所借的高利貸。梨花將原本應該替客戶退回銀行的存款,
拿來贊助光太。之後為了支付與光太約會,讓他高興的各種開銷,梨花從剛開始對犯行戰
戰兢兢的緊張,逐漸習慣通過詐欺盜領來的錢,用來滿足她和光太維繫幸福生活所需的一
切。
剛開始,梨花鋌而走險是為了獲得一個更大的道德善,幫助貧窮的光太實現夢想,因而從
那些並不缺錢的富人們身上榨取一點小利。
梨花體現的是一種弔詭的效益主義問題:
假設一座島上有a、b、c三個人,做甲方案可以提昇三個人的平均幸福指數五分,做乙方
案可以提昇三個人的平均幸福指數三分,那麼是否做甲方案比做乙方案來得正當?
效益主義的核心理念旨在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可是在上述的例子中,提昇三
人平均幸福指數五分的情況可能是:a提昇了15分,b提昇了5分,而c非但沒有得益,還損
失5分。而採取乙方案雖然平均提昇少,但情況是a、b、c三人皆提昇三分。
梨花的犯行逐漸曝光,她沒有歉意,反而恐嚇上司井上。面對戳破梨花謊言的隅賴子,梨
花勸說隅賴子跟自己一起走,等於對所有人明示,她對自己瞞天過海所幹的一切毫無悔意

對無辜的銀行客戶下手,梨花意不在劫富濟貧,以盜領他人的存款為爭取自由,以及幸福
的手段。梨花採用的幸福公式,圍繞自身的利益開展,其本質類似上述的「乙方案」。或
許富人們損失的利益對他們而言僅是九牛一毛,梨花的行為依舊不正當,更無法合理化。
「空泛的劫富濟貧」並不符合正義,就像《死亡筆記本》探討的正義,有限的人沒有能力
,更沒有權力決定他人的生死,道德不是個人主觀的是非題或選擇題。
那麼該透過什麼方式,才能強化我們做選擇的道德意志?
§意志力的肌肉
亞里士多德最廣為人知的見解之一,就是「人是理性的動物。」但亞里士多德並沒有因此
判定理性無敵,現實社會中,梨花無所不在。
當我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表達他們的困擾,這些困擾表達著理性動物的
脆弱。
美國哲學諮商師Elliot Cohen十分看重人的理性能力,以及支撐理性的動力,即「意志力
」。他用「意志力的肌肉」來形形容意志力的作用,強調意志力如肌肉一般可以鍛鍊,通
過意志力的鍛鍊,使得我們在面臨感情困擾、生涯抉擇、道德衝突等情境,我們能夠擇善
固執,不置於淪為滿足私慾的奴隸。
人做為理性的動物,並非僅僅具有理性,而是在所有動物具備的非理性能力之外,多了理
性。我們可以假想其他動物都是設計精密的機械,但無論再精密,給予相同的指令,就會
得到相同的回饋。人類不同,人是具備智慧的機械,相同的指令儘管會引發可預期的回饋
,但回饋的類型仍舊具有多元可能的概率。
針對人特殊的思量能力、過程與結果,引發了哲學中針對倫理行為的諸多討論。倫理行為
的核心是人的理性,具體的歷程便是各種考量與選擇。每個梨花都有自己的選擇,他們認
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道德觀可以做為普世的標準。
§意識到「自身的缺乏」不是壞事
諮商室的來談者們,他們帶著煩惱來,亦是帶著他們的選擇困難症而來。有些人的選擇困
難症是無法下決心,好比當他們想要離開一位不適合的伴侶,卻無法下定決心。又或者當
一位來談者面對多位追求者,來談者在追求最好答案的時刻,卻沒有辦法計算出一個最佳
的解法。
另一方面,有些人的選擇困難是他們過於固執,他們總是相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但他們
自認為正確的選擇,卻經常遭受與預期相反的結果。他們某種程度上意識到自己的想法需
要更富彈性,但他們卻像是看見老鼠就想追的貓,無法解放思維,進而對個人生活與他人
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梨花如同美劇《絕命毒師》結尾,男主角拋開那些用以自慰的說詞,向妻子坦承他製毒不
是為了家,而是「為了我自己,我很擅長做這個。」
梨花有自己一套明確的價值體系,她不存在道德上的選擇障礙。但這不表示她的想法和行
為符合善,而是她的想法和行為沒有對自己的心理造成困擾。這也突顯了心理判定的荒謬
,真正的瘋子不會覺得自己是瘋子,真正帶著困擾求助的來談者,反倒是內心還存在道德
感,還有希望被救助的羔羊。
§「紙之月」是什麼月?
心理學家David Campbell其中一本著作的書名寫道:「如果你不知去向,很可能因此迷失
。」
不斷幹著不可告人之事的梨花,就像在黑夜中潛行的盜賊。月亮象徵舉頭三尺的神明,或
者說是我們內心的良知。然而當梨花一次次的犯行皆安然無恙,看似沒有人因此受到傷害
,她內心的良知,她曾經在天主教學校可能曾經敬畏的上帝,在她看來都不過是人的妄想
。既然是妄想,既然不存在上帝,不存在良知,那麼做一件壞事,只要沒有人發現,又有
什麼不可以。
紙之月,象徵的是梨花內心道德信仰的徹底崩盤。當黑夜中不再有月亮定位,失去照耀大
地的月光,一個人將深陷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我想這象徵梨花的命運:失去信仰的她終
將深陷黑暗中,徹底沉淪,再也辨不清善的方向。
當梨花在泰國,見到那位疑似自己高中救助過的孩子,彷彿在黑夜中重新見到了光。好像
上帝又回來了,她的善行真的能幫助到某個人,可是誰又能幫她?她在看見光的同時,更
加意識到自己身處的黑暗。更何況梨花身處的黑暗並非受迫,是梨花自己選擇棲身於其中

梨花最後的姿態,是逃離警察?還是在預想的自由中匐伏前行?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當我們質疑光明是否存在,都別忘了黑暗無比真實,如同所有的惡,
看不見不表示不存在。即使我們以為自己不受拘束,永無止境的黑暗本身,或許本身就是
一種拘束,亦是對失去信仰者的一種懲罰。
[解語]:人生由選擇構成,每個選擇都是意志力的決定——明知故犯、擇善固執或隨波逐
流——人生是意志力處理選擇的考驗之旅。
網誌好讀: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29989485
作者: yuan701221   2015-09-11 12:16:00
很棒的文章!!
作者: brenda05   2015-09-11 12:33:00
寫的好讚!!推
作者: stellfeeling (澤)   2015-09-12 19:14:00
大推結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