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影史上的負面母親形象

作者: lavieboheme (消失在迴轉的路口)   2009-05-10 09:24:04
扭曲的母性、厭棄的母職:電影中的負面母親形象
影音圖文版:
http://blog.roodo.com/hostsonaten/archives/8903589.html
常有人說,女人是在成為「母親」之後,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莎士比亞說
弱者是女人的名字,但女人有孩子之後,卻又能夠「為母則強」、以「母愛」戰
勝一切,隱隱暗示唯有透過生育的社會、家庭功能,女人才能在文化上獲得更高
的尊崇與地位,超脫先天「閹割」與「陽具妒羨」情結的弱勢位置,占據一個了
比象徵性「陽具」(phallus)還權威的身份。
而「母性天生」的說法更讓許多女人陷入了母職的框架,女人是真的天生愛小孩、
扮演照顧者的角色嗎?還是從小在成人的諄諄教誨、童年的扮家家酒遊戲、玩洋
娃娃的練習中,逐漸養成對母親角色的認同?
根據佛洛依德(Freud)與拉岡(Lacan)的精神分析理論,母親在孩童的人格養成扮演
極重要的角色,佛氏闡釋她是所有嬰孩戀慕的對象,日後伊底帕斯期中父親權威
形象的介入,養成了男女的性向認同與性別氣質;拉岡亦論到嬰孩在「鏡像階段」
(the mirror stage)時無法區分自我和母親的形象,透過這個外在的母體,嬰孩形成
了想像秩序(imaginary order)中的初步認同,而後與母體分離的焦慮和恐懼,更造
成了一生終其縈繞不散的匱乏感(lack)。心理學家更常言,幼兒成長過程中若缺
乏母愛呵護,人格發展往往危機重重、扭曲偏曲……。
直到7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義者開始解構「母職」(motherhood)、「母性」
(maternity)的文化迷思,「母親」在所有人成長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及不
可替代性,常被定義為一個必須身負養育、服務與安撫孩童責任的角色,因而產
生一連串被社會所制約的規訓行為與意識形態;基進女性主義者(radical
feminisits)倡議要斬斷一切女性生殖功能與社會角色的關聯,將母職視為父權桎
梏女性的壓迫,而Nancy Chodorow更將「為母」(mothering)詮釋為一種再生產
(reproduction)工具,女人一方面從事家務勞動的生產,維持家庭經濟單位的運
作,一方面更在親子關係中中將自己異化、「再製」成母親的角色,並如同Sandra
Harding所言,母職是在家庭中被代代傳遞、教養而成,限制女人往其他領域的
發展,是一種縱容父權對女性的文化壓迫(Dinnerstein,1977),因而倡導兩性
皆應共同分擔育兒工作。(有趣的是,社會上「單親媽媽」比比皆是,似乎鮮少
人指責那些缺席的父親;此外,另有一派女性主義者,對母職採肯定立場,認為
身為母親是女性共同的經驗,女人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我認同、賦權
培力。)
電影或許可視為社會意識型態的映影,大量的電影頌揚著傳統母親的含辛茹苦、
犧牲奉獻,描繪出一個個寬容慈悲、撫慰人心的堅毅女性身影,而那些被貶抑、
污名的「壞女人」之所以壞,未必是她們險惡狡詐、素行不良,往往可能只是因
無法盡善母職,或是因處於母職角色中抑鬱不平,導致其性格扭曲,與對孩子童
年的夢魘與創痛。
母親節到了,除了歌頌「好媽媽」之外,或許也可以用另種悲憫、同理的視角,
回顧影史中那些令人悚慄、寒心的「壞媽媽」們,遭遇了哪些普遍的女性困境?
又是否真的那麼罪無可赦?本文目的不是污名化和指責,而是希望透過理解女人
扮演母職時所面臨各種複雜因子,能對母親的角色有更多不同面向的體恤、關懷。
1.《驚魂記》Psycho
Alfred Hitchcock/美國/1960
希區考克的電影,部部幾乎可作為精神分析的範例教材,在這部經典驚悚片中,
兇手Norman Bates自幼由控制欲極強的母親撫養,形成對母親極度依戀與憎惡,
並嫉妒母親另交男友,而謀殺母親和她的情人,在片尾Hitchcock引用了粗淺的
佛式性心理分析,詮釋Norman對母親的愛恨情節,造成日後他陷入人格分裂,
同時扮演強悍、霸道的母親,又是溫順、乖巧的兒子。
戀母、偷窺、戀屍……等情結,增添本片詭譎的異色魅力;片中母親並未以實體
存在現身,但她的「聲音」形成了一個鮮明的主體、陰魂不散的魅影(一如Derrida
所言的phonocentrism,聲音指涉了主體的存在),兒子一開始還能與之爭辯,但
直到結尾那場令人不寒而慄的囚室內心獨白中,母親的人格完全取代了兒子,而
「她」的窺視慾也轉化為被窺視的妄想,監視、操控、附身,成了母性陰影扭曲
孩子一生性格的極端隱喻。
2.《畢業生》The Graduate
Mike Nichols/美國/1967
片中的Mrs. Robinson扮演另一個操控欲極強的強勢母親,但多了一股女王式的
妖嬈與性宰制,片子開始不久,芳心寂寞、受困於中產家庭妻母角色的Robinson
太太便用她成熟的性魅力勾引甫畢業的年輕大學生Ben,畫面中那雙將小狼犬(?)
圈住的玉腿,視覺比例上形成了牢籠般的構圖,充滿壓迫性與誘惑力。
當Anne Bancroft飾演的Mrs.Robinson發現Ben愛上了她的女兒Elaine後,從中
阻撓兩人的戀曲,安排女兒嫁給醫學院高材生,上演一場「母女搶男人」的好戲,
而結局時Ben闖入婚禮會場,偕Eaine遠走高飛,此時Mrs. Robinson擋住女兒
說:「太遲了!」Eliane則回頂:「對我而言不是如此。」母親聽了後氣得賞了她
一記耳光,顯示了母女間的妒恨情結,母親渴望女兒的青春、與年輕男子私奔的
自由,而遲暮黃花的她,當年正是因為懷了Elaine,困陷於婚姻生活中鬱鬱寡歡,
才透過偷情、心計操弄,試圖填補自身的空虛與淒涼。
3.《假面》Persona
Ingmar Bergman/瑞典/1966
一座小島上,兩位分別為護士與病人的女人,在沉默、訴說、傾聽中,陷入交纏
又拉鋸的親密曖昧中,而最終神秘地互換、融合了彼此的身分。
這部柏格曼的電影,描述女演員Elisabeth Vogler(Liv Ullmann飾),罹患沉默不
語的精神官能症,而熱心善良、年輕護士Alma被指派照顧她,(Bibi Anderson
飾)。為了幫助Elizabeth復原,醫師租借了一個島上的海邊別墅,讓Alma在自
然風光包圍、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看護Elizabeth。在聆聽與訴說間,兩人各自的幽
暗心事逐漸揭露,Alma為過去在狂歡雜交中偷情、墮胎的罪惡感痛苦不已。而
Elizabeth的秘密在於她無法成功扮演「好母親」的角色,起初她因社會期待、個
人自尊而設法懷孕,但卻又厭倦扮演期待新生兒的快樂母親,一度想墮掉孩子,
最後卻生出了病弱的畸形兒,並始終無法對他產生母愛,最後將之疏離、遺棄;
而片中她出演《Electra》中的「弒母」主題,呼應了其內心的情結,Elizabeth不
斷被置放在攝影機前、舞台上,強調了她身為「女演員」的佯裝特質,本片以「表
演」的假面為喻,將她對虛假台詞的恐懼,類比了無法扮演「母職」的性別心理,
批判了「母性天生」的本質化說法,也印證Judith Butler所說性別其實是一種日
常生活中反覆、儀式化的「扮裝」(drag)與「操演」(performance)。
片頭投映了大量破碎的視覺符號後,出現一位蒼白、病弱的男孩,在空蕩蕩的病
房中觸摸一張投映的模糊女人面容,或許他是Elizabeth那缺乏母愛的兒子,或
許他是柏格曼自傳式的倒映,將童年時對母親的依戀,以及隨後的疏離、不信任,
置入底片中,以後設式的投影手法隱喻他充滿匱乏感的戀母情結。
4.《米蒂亞》Medea
Pier Paolo Pasolini/義大利/1969
改編自希臘悲劇家Euripides的經典名作,描述Colchis島上的公主Medea協助
英雄Jason奪取金羊毛、與之私奔,並且不惜將自己前來追討Jason的親兄弟殺
死,只為了與愛人廝守,並與他生下兩個兒子。
然而Jason這位古希臘版的陳世美,為了權勢利益而劈腿,娶了鄰國公主,此時
妒火中燒的Medea用毒藥蠱惑了該國國王、公主,使他們從高處跳下自殺(原作
中她是讓兩位孩子將浸滿毒藥的禮服獻給公主),並隨後手刃兩位親生兒子,並
將祭壇焚起,要將他們獻作人牲,此時亡妻喪子、悲痛欲絕的Jason前來乞求
Medea讓他親手埋葬、喪悼孩子,被怒火中燒的Medea斷然拒絕。
本片女主角為歌劇名伶Maria Callas,雖然她在本片中無須唱歌,但原本就在歌
劇中飾演過Medea的她,詮釋起這位敢愛敢恨、不惜手刃孩子的殘忍母親,依
舊充滿說服力。
片中Medea是位充滿原始、自然魔力的女祭司,以活人血祭豢養百姓、敬仰大
地,象徵的並非典型仁厚、慈悲的自然地母,而帶出了自然界蠻荒、殘忍的暴力
本質(母獸雖能犧牲自我保護孩子、也可能在精神壓力下將孩子殺死),Medea為
了Jason背叛祖國、放棄了女祭司的身分,甘作一個平凡的女人,卻在不平等的
性別權力結構下成為犧牲品,因而喚醒她Medea復仇怒火與原始的魔性本質;
Lars Von Trier也曾在1988年改編過同樣的故事,但其片尾Medea弒子的動機是
為了保護兒子免於仇家折磨,當中Medea悲痛萬分、與之相擁哭泣,大兒子甚
至自願為母犧牲自盡,兩者相較下,而Pasolini版本中的Medea則近乎冷靜、毅
然地拋棄母職,充分展現古希臘悲劇中那位可怖復仇魔女的女性自覺與主導權。
5.《秋光奏鳴曲》H?stsonaten
Ingmar Bergman/瑞典/1978
這是一部細膩的家庭心理暴力電影,女兒Eva某日邀請多年不見的母親Charlotte
前來同住,一開始女兒表現得溫順、貼心,而身為職業鋼琴家的母親亦優雅、平
和地與女兒、女婿談天敘舊。
然而,兩人內心隱藏的愛憎與齟齬逐漸在言談互動中被揭露,一場母女彈鋼琴的
戲中,女兒先是滿懷期待地想搏取母親的認同,然而當母親聽完,卻冷靜地否絕
了女兒的詮釋,重新示範了這首蕭邦曲子的正確演奏,此時女兒凝望母親時那份
失落、渴求關愛的複雜神情,將兩人表面親密卻又疏離關係作了扼要精鍊的提點。
母親Charlotte長年為經營演奏生涯而拋家棄子,甚至外遇出軌,即使母女兩人
相聚,母親也是強勢地主導女兒的一切生活,甚至曾強迫意外懷孕的她墮胎;渴
望母愛的Eva常年壓抑自己的怨憎,內心充滿痛苦,而這份殘缺的愛,有力地展
現在另一位患有殘疾、長年臥病的妹妹Helena,同樣缺乏母愛的她,在半夜從病
床跌落,在地板上蜷曲、掙扎,喊叫著媽媽,母女之間的依戀、怨懟、互相傷害,
寫實演繹到令人寒顫的程度。
彷彿角色替換般,Liv Ullmann原在《假面》中飾演的那位逃避親情、愛無能的
母親,在本片中改由Ingrid Bergman演出,兩片皆表達了柏格曼內心對親情的匱
乏、幻滅、與疏離感,深懷著人際情感的憂懼及不信任;長女Eva也是個母親,
和自身冷漠的母親形成對比,滿懷母性的她,想將一生中不曾真正擁有的愛,傾
注給她的兒子,但他卻在幼年時夭折,往後Eva只能日日夜夜透過保留房間原
貌、相片、家庭錄影、拜訪墓園,來悼念那失落的小生命。
建議延伸片單:
*《時時刻刻》 The Hours
Stephen Daldry/美國/200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RAIrp5fsc0&fmt=18
Julianne Moore飾演的同志母親困陷於異性戀家庭泥淖無路可退,讀著吳爾芙
(Virginia Woolf)Mrs.Dalloway的她,原本一意尋死,後來在旅館房間一場大水襲
來的幻想中,毅然覺醒選擇生命,並遺棄孩子,遠走高飛。多年後她趕回來為自
殺的兒子奔喪,向兒子的生命中的親密伴侶、另一名同志媽媽Clarissa吐露自身
的無悔。
*《一刀未剪的童年時光》 Running with Scissors
Ryan Murphy/美國/20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OwFIVsUK14
Annette Benning飾演躁鬱、不得志、在醫生不當用藥下精神漸趨解離的恐怖母
親,她狠心將孩子將付別人撫養,並且開發出女同志性向,儘管醉心文學卻始終
活在無法平靜的陰影中。
*《浮華陷阱》Savage Grace
Tom Kalin/美國/200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LCHif_hBRQ&fmt=18
Julianne Moore飾演一心嫁入權貴的女演員,在失勢後與情人、兒子陷入迷亂的
三角情慾糾葛,造成亂倫與弒親的悲劇。
*《月光下我記得》The Moon Also Rises
林正盛/台灣/2002
楊貴媚突破尺度飾演台灣版的"Mrs. Robinson",故事改編自李昂的小說,看似節
制有禮的傳統婦女西蓮,與女兒的戀人發生逾越倫常的親密關係,母女兩人深陷
操控與互相傷害的妒火中,全片父親雖缺席,但父權的幢幢魅影仍縈繞不散,東
部幽靜清明的海洋風光、美麗月色,反而和片中內斂的殘酷暴戾形成對比,令人
唏噓無奈。
*《意》 Home Song Story
Tony Ayres/澳洲/200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O03WmXwJeI
澳籍亞裔導演的童年自傳敘事,以回溯的悲憫視角,重新審視那在男人間遊走來
回、一會兒雀躍一會兒尋死、躁鬱瘋狂的母親,母親的愛無庸置疑,但她的瘋狂
與猜忌亦引人發狂,兒子的同志情結、母女間的妒恨關係母題,又再次被刻劃。
*《蝴蝶》Butterfly
麥婉欣/香港/2004
改編自台灣作家陳雪的中篇小說《蝴蝶的記號》,和《意》、《時時刻刻》一般,
本片同樣有著一位憂鬱'、缺乏母愛、一意尋死的母親,女性角色亦為了情慾覺
醒而陷入家庭自我兩難的痛苦掙扎;麥婉欣將記憶打成碎片,再用情緒串接那些
散置在青少年、成人階段的愛欲和傷痛,雖然敘事時空跳躍,青春的氣味與躁動
被捕捉得詩意而暢然,情感亦相當細膩動人。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
許鞍華/香港/2007
本片一開始乍似以喜劇形式,演示城市裡世代、價值觀的衝突,後來透過一組組
人物的圖像拼貼,以及突如其來的意外轉折及親人探視,觀眾才明白,原來這是
一個訴說受過高等教育的理想女性,拋開母職來到繁華都會,卻在逐漸步入中老
年,卻事業、財務及情感狀況始終不遂,最後只得滿懷傷感離去的一場淒涼春夢。
片中斯琴高娃將那位外表勢利尖酸、實則心腸柔軟的大嬸演得帶點無俚頭、歇斯
底里,但整體而言相當傳神,片中周潤發有突破以往形象的演出,而趙薇也和斯
琴高娃亦有相當精采的母女對手戲。
作者: winwen   2009-05-10 09:51:00
推~很精彩的介紹
作者: XVN   2009-05-10 10:06:00
別忘了莎拉康諾阿
作者: cynthia1104   2009-05-10 10:22:00
作者: laiko (.)(.)   2009-05-10 13:26:00
An American Crime 裡面的母親也算是負面的吧!^^"
作者: lawrence99 (最近天氣變冷了)   2009-05-10 13:29:00
若有看過Sopranos, 裡面Tony的母親也算一絕
作者: newgunden (年中むきゅー)   2009-05-10 13:41:00
灰姑娘的壞後母 我覺得那算是迪士尼動畫裡最壞的反派了
作者: orzisme (EM)   2009-05-10 14:18:00
迪士尼最壞的反派不是庫伊拉和辛巴他叔叔嗎XD
作者: celebi (雪拉比)   2009-05-10 16:03:00
迪士尼的最壞反派應該是小美人魚的巫婆吧
作者: std410088 (麵攤系路人甲)   2009-05-10 17:46:00
魔女嘉麗那位信仰堅定的老媽,還有傑森他媽算不算啊....
作者: newgunden (年中むきゅー)   2009-05-10 17:51:00
因為壞後母的壞跟野心完全無關
作者: irenequeen (...)   2009-05-10 18:46:00
馬上想到白色夾竹桃裡的Michelle Pfeiffer
作者: molemilk (Chris Mo Sun)   2009-05-10 20:33:00
借轉謝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