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Paul Newman電影回顧-《左手持槍》The …

作者: cyjoe (標章查核)   2008-10-14 23:02:25
接續之前的文章,把Paul Newman一些較不知名但很特別的電影簡介一下...
我想看過這片的人應該不多...囧
在拍完了《回頭是岸》後二年,Newman雖展露了一些光芒,卻還是只能在電視
及小成本的戀愛故事裡當當男主角,雖然角色也算是有頭有腦的精悍形像,但
大多數少男少女注意到的仍是他驚人的容貌和藍色眼睛。(例如《夏日春情》
The Long, Hot Summer裡光著上身一幕,恐怕把當年在電影院看著大螢幕的南
方淑女們都給迷的半死。)不過在這段浪漫男主角代言人期間,《左手持槍》
(Newman所接手James Dean的第二部電影)提供給他一個完全不同的角色,並
且在當時傳統西部電影中散發出一股特別的神話色彩及聖經氣質。
這部1958年的電影是亞瑟潘(Arthur Penn)第一部劇情長片(之後他導演過
Bonnie and Clyde和Little Big Man二部經典),故事內容講述傳奇人物「比利」
(Billy the Kid)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過程,及以其「傳奇」背後所隱
藏的悲劇。
電影的場景一開始我們看到比利隻身遊蕩在荒漠中,塑造出被世間遺棄的形象
,儘管從其他人的對話中得知比利自小無父,在年少時還因別人辱罵他的母親
而殺死對方,看著眼前扛著破舊馬鞍的陌生人,善良的的牛場主人唐士多不問
比利的身份來歷便收容了他。寡言的比利很快的對唐士多產生歸屬感,主要是
源自一次休憩時,唐士多向比利敘述了一段聖經的話語:「we see through a
glass, darkly」,告訴比利人們總是透過一塊陰暗的玻璃看世界,那是扭曲
且不真實的,說罷便把書借給其實並不識字的比利,也許這是第一次,比利的
人生裡有人關心他,無論對方是多細微的善意。
然而比利卻因這舉動把唐士多投射成自己心目中父親的形象,他把唐士多的安
全視為己任,但唐士多卻鄙視槍技這種暴力行為,在嚴厲拒絕了比利的陪同後
,只留下一句:「I don't want you.」
路上唐士多被林肯鎮連同警長等四人槍殺,以致之後比利對復仇的決心和執著
。過程中比利一一解決了殺害唐士多的兇手,但期間他也殺害了一位無辜的獄
警,和好心幫助他卻遭波及的老先生一家,更賠上自己二位好友的性命,等他
最後一次回到馬德羅鎮上時,只有昔日一位墨西哥長輩薩爾瓦仍願意收留他,
但發燒的比利卻無意識透露出自己曾與薩爾瓦的妻子有染,傷心欲絕的薩爾瓦
無法再留下比利,並且無論比利如何苦苦哀求,薩爾瓦都拒絕幫助比利了結自
己,最後手上已無槍的比利刻意引警長開槍射殺他,諷刺的是,當比利生命結
束前,耳邊迴盪仍是薩爾瓦妻子一句:「We don't want you.」。
由Newman所飾演的比利小子這個角色,死之前也才22歲,小說上記載他:「柔
順的像隻貓。」和「喜歡穿著潔白的衣服,對人總是很友善客氣。」很難想像
這樣的年青人卻有政府懸賞了大筆金額要他的項上人頭,而當時的Newman卻已
經33歲,連妻兒都有了,是個十足的成人,而比利相反的,只有小孩的思考作
為,例如底下這句天真的話。
「I don't run. I don't hide. I go where I want. I do what I want.」
對於充滿成熟氣息的Newman,其實他並不適合演比利,這個角色根本就是為了
James Dean而塑造,畢竟有誰能超越Dean天生缺乏父愛安全感的氣質,他人生
中三部電影幾乎都建立在類似的角色上,當我看著螢幕上的Newman,更發覺這
種超齡的突兀,然而隨著比利逐漸轉化成一位亡命之徒、冷血殺手時,我的想
法改變了,如果導演僅僅只是想塑造出一個可憐、惹人同情的矛盾年輕人,也
許James Dean是最完美的選擇,但亞瑟潘手中的比利,是一個無法判斷自己行
為善惡的年輕人,他殺了四個人,卻對自己將被絞死的判決感到驚訝,他可以
在屋頂上先安安靜靜向警長打聲招呼:「Hey, Boss.」再用微笑著用獵槍射殺
他,Newman為了表現角色天真幼稚的演技看來十分僵硬、刻意,無法讓人信服
,當然,你會因為他的天真和單純喜歡他,就好像那些所有幫助過他的鎮民,
但等到一點小火花把他變成冷血暴徒時,連最親近他的人都會被傷害。(這部
份Newman危險冷酷的表演則非常到位,我一直認為他可以演出十分邪惡的無良
惡棍,但當時的好萊塢似乎不能容許這樣的事發生。)這二種極端的人格並存
,也正好呼應了比利一生「through a glass, darkly」的寫照。
片中導演對於幾個畫面的精心處理尤其讓人驚豔,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
比利策劃復仇計畫第一步時,透過充滿霧氣的玻璃與街景的疊印效果。鏡頭中
比利透過浴室中結霧的玻璃解說行動路線,窗外則是復仇地點及復仇對像的實
際活動,真實的人物在玻璃前變成了比利的活動棋子,二者套印的效果比在任
何板子、紙張上策劃都強烈的多,很難讓人聯想這樣的創意出自50多前年的電
影。
另一個獨特的處理,亞瑟潘明顯沒有刻意浪漫、美化這位傳奇人物,他安排二
次「傳奇」的幻滅,第一次,比利越獄時槍殺了一位無辜的獄警,之前他都是
為了報仇才殺人,但殺了獄警後他的身份便成了兇手,之前象徵英雄形象的白
衣換成了沈重的黑衣。而第二次的破滅在片末,穆特里,一位對比利傳奇異常
迷戀的崇拜者,一路為他收集簡報、收集傳紀新聞的怪人,他的動機似乎是個
謎,只知道比利他心中是個光明神聖的形象,然而逃亡中他的幻想也破滅了,
比利把他的頭按在土裡,把剪報丟在穆特里的身上羞辱他,穆特里才發現比利
小子不過是他從書裡想像出來的角色,
絕望中穆特里向警長告密比利的藏身地點:「He has got to be stopped.」
原因是因為比利殺人犯法,還是比利踐踏了他心目中的形象?其心理內涵頗耐
人尋味。
最後一幕裡,萬念俱灰的比利故意讓警長以為他要伸手開槍,事實上槍套裡早
已空了,死亡前比利緩慢地轉過身來,抬高沒有拿槍的手走向警長,那姿態彷
彿像是一個尋找父親擁抱的男孩。
比利的死亡是悲劇(tragedy)嗎?maybe, but he is also far from innocent.
這部電影雖然稱不上任何經典之作,但卻展現出二位導演及演員對故事的堅持
與骨氣,一部沒有英雄的西部片,讓我想起某部電影裡一位製片對著編劇咆哮
:「你的故事裡一定要有個英雄!(You must have a hero in this movie!)」
,不知道現在的電影創作者還會不會有同樣的骨氣。
----------------------------------
有古早圖片的圖文版:
http://cyjoe.pixnet.net/blog/
作者: dchris (沈客(克里斯))   0000-00-00 00:00:00
明星破滅這部份刺殺傑西也有演到
作者: orzisme (EM)   0000-00-00 00:00:00
推好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