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在台灣與法國之間--女同志紀錄片放映

作者: zebre (晨曦的藍鬍子)   2014-08-21 23:11:43
活動將於明日八月22日在兩廳院售票系統開賣
以下為在台灣拍攝部分的問題點:
例子一:假設你是同志的媽媽
在以前曾經是台北的同志公園裡,遇到一對中年夫妻,我與她聊天,問她對同志的想法,
以及假設她的小孩是同志,她會有什麼想法?她贊成並支持小孩,因為小孩是她製造和
培育出來的,而她也正面的說明,同志必須要有健康的身心靈去面對社會的壓迫。我在此
反思的是,每個同志的小孩與她父母親的相處,比方我的父母親不能接受我的性傾向,我
們該如何與父母溝通,讓父母接受和支持我們的未來。另外一個問題是,這是在一個假設
的狀況中,如果她的小孩真的是同志,她會如她在鏡頭前面呈現的開明的狀態嗎?這本身
在質疑真實電影並無法拍攝到鏡頭後面所隱藏的問題本身,假設同志可以被接受,背後仍
然隱藏了一個開明的媽媽如何在真實生活中去與同志小孩互動?以及怎樣的家庭養成性傾
向?紀錄片所能呈現的方式有限,無法揭露現象本身的形塑過程?
例子二:你接受我是女同志嗎?
導演先與一個中年先生討論臺灣報紙的政治立場,解開訪談者對於鏡頭和陌生人的恐懼,
然後進一步提問如果我的同志婚禮,你會來參加嗎?他的回覆是反對的,建議我必須多去
跟男生相處,製造環境和機會。本片繼續在法國採取同樣的方式,在咖啡廳或是公園,問
民眾對於同志婚姻的看法,進而瞭解法國父母對於自己的小孩是個同志,會有什麼反應?
比較臺灣和法國的民情,探討攝影機必須深入到什麼樣的狀態,才能獲取真實電影的誠摯
,以及做為一個法國父親,如何看待自己的女兒身為同志?
例子三:你對同志的看法
這個藝術家經常在咖啡廳裡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說明他對於變性人的正面看法,但
是卻提到他被男同志騷擾的不舒服經驗,證實了我支持你做為同志,但是妳不要來冒犯我
,揭發了這位訪談者對於私領域的一種界線和歧視,攝影機如何抵達訪談者的內心深處,
探討攝影機制的可能和紀錄片模式在法國和臺灣兩地的侷限和社會化功能,攝影機如何做
為一種社會運動的工具?如何進行精神分析式的對話?
時間:2014年12月20日(六)PM1:00-PM5:00
地點:誠品敦南B2視聽室
映後座談講師:
陳妙芬(台灣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高榮禧(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洪菊吟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常務理事)
楊巧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張桂哖(導演,法國里昂盧米埃大學電影暨視聽學碩士班)
主辦單位:窺視者劇團(Le Voyeur Theatre)
協辦單位:民進黨婦女發展部
贊助單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門票:250元(兩廳院售票系統),身心障礙五折
P.S.因為字幕的關係,本片不適合視聽障者觀賞,請見諒!
e-mail : levoyeurtheatre@gmail.com
臉書活動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66402550225376/
作者: esasin (玫瑰色)   2014-08-21 23:20:00
請問可借轉the_L_word板嗎? 謝謝
作者: zebre (晨曦的藍鬍子)   2014-08-21 23:23:00
可以,歡迎轉貼和宣傳,很怕到時候沒有觀眾,哈哈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