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台灣的社會沒救了

作者: skyviviema (天澤)   2014-06-06 23:57:37
理解和諒解是不同的一件事
但是很多人一聽到"理解犯罪者",的確很容易傾向解讀成"諒解"
有人一味地認為犯罪者一定有其可憐的背景
也有人一聽到"要去理解犯罪者"就認為是要他去同情、原諒犯罪者
這兩種思路都已經參雜了自我主觀意識
也正由於這樣先入為主的成見
才會使議題的正反方常常只有對立沒有交集,沒有良性的討論只有互相貶低叫罵
(其實我覺得這一點就人性而言很普通的事,也很難一時改變,只能盡量培養自己的態度)
話說回來,"理解犯罪者背景"究竟有沒有意義呢?
當然是有啊,不然心理學都是偽科學嗎?
我想最近很多人應該都聽過一本書叫"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很多人也應該聽過接下來要談的內容
這是一本專門討論反社會人格的書
書中即指出反社會人格的特徵約35~50%是遺傳
留意的是所謂的遺傳是指"特徵"而非"就此定型"
可以想像那35~50%就像是卵一樣的存在,可能會孵化也可能不會孵化
每個人孵化的機率(容易度)也不同
但這樣的性質確實天生存在於某些人身上,就這一點是我不相信什麼人性本善的
問題就在於,什麼會導致孵化甚至使此人走上犯罪?
書中也指出良好的社會價值觀有一定的機率能壓抑天生反骨的人成為反社會人格
再加上還有約50%不是遺傳形成的反社會人格
如此一來,還能全盤否認防治犯罪行為和去理解一個人的成長背景、社會環境無關嗎?
都超過50%了,關係當然很大,還大得不得了
不過我絕對認同即使再怎麼理解,還是會有犯罪者產生
就那本書的作者解釋,他認為會有那樣的基因
或許是為了讓人類在面對極端的環境下,不會因為面臨良心的掙扎,而喪失生存的機會
但這種人在太平盛世就是個破壞安寧的人無誤
所以我一點都不想否定有種人就是天生的犯罪者,不管環境多好他就是會使壞
但因為這種人就是會存在,就放棄去理解犯罪者的成因,只能說會因小失大
假設100個人當中有4個天生無藥可救,但不好的環境卻會產生出超過4個的犯罪者
而理解這些犯罪者的成因,目的就是想盡可能地將犯罪者降低到4個以下
並且了解犯罪者的面貌和特徵,在悲劇發生之前辨識出這種人,進而採取預防措施
我想就捷運砍人這個案例,無可否認有一部分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方面認知不足
因此沒有即早辨識出此人的危險性
像當初一堆人都知道砍人是他的夢想,卻根本沒有幾個人當真
當然不管一個人的背景有多悲情,犯案動機有多情有可原
都不該因此降低或分散一個人承擔錯誤的程度
檢討社會、家庭哪裡出問題,和因此就把錯都怪在社會、家庭上,根本也是兩回事
不過我看有很多人也把這兩件事混淆在一起
最後為了避免誤會,這裡須強調的是
反社會人格不一定會犯罪,會犯罪的也不一定是反社會人格
鄭捷也不見得是反社會人格
只是希望能藉著此人格違常例,來正視後天環境的重要性
但同時也不要否定確實有天生的因素在
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是希望社會能變得更美好更祥和
那麼無論自己抱持的是哪一種理念,多去了解相關知識是必要的
作者: nexusfantasy (酸民)   2014-06-15 16:09:00
好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