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觀點] 六七十年代 廣東的粵語使用情況

作者: Lordaeron (Terry)   2022-08-21 11:00:30
※ 引述《Lordaeron (Terry)》之銘言:
: ※ 引述《gundamx7812 (亞洲空幹王)》之銘言:
: : 二戰後,香港傳媒在廣播時大多數使用粵語,你指的是音樂和電影產業?
: : 電影產業方面,粵語片的發展是十分奇怪的。
: : 四十至五十年代,粵語片雖與國語片分庭抗禮,但產量仍佔總額的四分三。
: : 六十年代中後期,粵語片開始式微,而國語片則大行其道。
: : 到七十年代初,粵語片在粵語電視和國語片夾擊下近乎死亡。1972年,粵語片的產量是0。
: : 然而1973年,粵語片重登香港票房榜首,
: : 之後許氏兄弟的電影在七十年代中後期佔據市場,代表了粵語片的復甦。
: : 到八十年代,粵語片一詞逐漸被港產片取代。
: : 音樂產業方面,黃霑有一篇博士論文是:
: : 《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
: https://www.filmarchive.gov.hk/zh_TW/web/hkfa/rp-hk-filmography-series-4-2.html
: 這邊有解你們的電影疑問。
: 還有更多的故事。
好有趣的一串,從主題發展到母語,發展到官話,再拉到濫。
回到主題: 粵語=廣府話
從電影來看,香港粵語、廈語、潮語、國語都有相當數量的人在使用。
但最大宗的為粵語。文化人方面則以國語為大。
以上面的LINK 的內容得知:
廈語片在當時竟然如此重要,1958、59年的出品數量,
就跟同時期的國語片差不多,只是影片大都出口到東南亞各地上映;
到了六十年代末,粵語片、廈語片、潮語片卻都一一消聲匿跡。
回到本地市場上,粵語片可謂佔盡了地利,就以1957、58年為例,
統計全港戲院的營業額,便以粵語片戲院生意最為穩健和突出[6];
然而在文化層面上,國語片卻始終處於優勢,最明顯的例子莫如
每年一度的東南亞電影節(1957年起改名為亞洲電影節),
一直都排斥粵語片,彷彿只有國語片纔能代表香港電影。
1956年的東南亞影展便曾因拒絕粵語片參加,引起以吳楚帆為
首的粵語影人的憤慨[7]。香港電影在語言上的轉化,最能貼切
地反映出香港的社會文化心理。
[6] 參見〈影片市場的變化與發展〉,《大公報》,3/3/1958;
〈1958香港電影市場〉,《新晚報》,19/3/1959。
[7]吳楚帆對影展大會拒絕粵語片參加而沒有說明拒絕理由,
甚表憤慨:「如果說因為粵語片的品質過劣而被拒絕參加的話,
那我就堅決地否定這種看法,因為粵語片並不是沒有好作品,
譬如《寒夜》、《春》、《秋》,及最近擬參加影展而被拒絕
的《斷鴻零雁記》等,我敢大膽地說一句,無論在製作上,
導演手法,演員演技,各地的票房紀錄,都不會比這屆參加
影展的各國影片要差。」(〈影展拒粵語片參加,粵語影人深表憤慨〉,
《星暹日報》,22/6/1959)
回頭看廣播電台的部分:
1949 年,麗的呼聲啟播,為廣播娛
樂掀開新一頁。麗的呼聲除有英語和粵語節目外,更有國語、
廈語 和潮語等節目。
所以粵語還是最大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