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淺談光復後台灣傳染病與公衛(2)傳染病

作者: moslaa (萬變蛾)   2019-02-15 15:02:16
R大轉錄的文章寫著:
: 1946年,因為日治時代的檢疫系統已經瓦解,鼠疫、霍亂皆從中國移入並爆發感染
: 1942年7例,無人病死。1946年3809人染霍亂,2210人死亡。
: 1942年台灣只有一例天花,1946年卻有1561人染病,315人死亡。
: 到1947年,(天花)5193人發病,1725人死亡。
: 鼠疫在1918年便已絕跡,1946年卻有14人染病,4人死亡)
: 「光復」後瘧疾感染率為20~40%,日治時代為2.9%
這段的數據可能出自
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63/63-15.pdf
狂犬病的復發與燎原是台灣公衛倒退嚕的警訊 by 涂醒哲 (前衛生署署長、前立委)
涂醒哲先生在該文中評論:
: 隨著中國國民黨軍來到台灣,做事馬馬虎虎只重表面作風的惡習,
: 導致...整個公共衛生體系的崩潰...
: ...傳染病在台灣「光復」後再度爆發,擴大流行,
: 充分說明一個不體恤人民,只知搜刮人民的外來政權會帶來多大的浩劫...
: ...真是天地不仁,以台灣人為芻狗。
這些話語,我相信很代表某些台灣人的想法,簡而言之:
日本好先進,中華民國好落後呀。如果國民黨沒來,就不會有這些鳥事了,哭哭。
對此,我想指出幾點。
第一 其實呢,這些鳥事是 "一定" 會發生的。
因為起頭是大日本帝國無謀地偷襲美國,輸掉二次大戰啊!
當時整個社會制度(包含公衛體系)早就維持不下去了好唄!
我們先看日本本土的數據。
http://plaza.umin.ac.jp/~jsmh/journal/53-2/229.pdf
占領期における急性感染症の発生推移 (日本醫史學雜誌)
第十頁,圖八,天然痘(即天花)的罹患率
1946年上半年爆發過一次大流行,每100,000人,有90人罹患天花。
經查 https://ja.wikipedia.org/wiki/日本の人口統計
1945年,日本總人口約 72,000,000人,等於日本在1946年時約六萬五千人罹患天花。
再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臺灣人口史
1945年,台灣總人口約 6,000,000人,比例換算等於日本在1946年時約5,400人罹患。
與原文比較
: (天花)1946年卻有1561人染病... 到1947年,5193人發病...
(註:該pdf內容似乎沒有死亡數據,故無法比較)
再看琉球的數據,這裡請大家特別注意,琉球在戰後好幾年內乃受美國軍政府統治,
恰好可以拿來推測平行世界中,假設台灣由美軍管轄,這時傳染病的可能發展。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jshhe1931/60/2/60_2_67/_pdf
第2次世界大戦中琉球諸島に流行したマラリアに関する再考察
─とくに八重山群島を中心として─ (民族衛生(日本學術雜誌))
第四頁,表1,八重山群島におけるマラリア(即瘧疾)の推移(1922~1961)
1943年 人口數35,276 患者數00,937 罹患率 2.6%
(缺1944年)
1945年 人口數31,371 患者數16,884 罹患率 53.8%
1946年 人口數35,731 患者數09,050 罹患率 25.5%
與原文比較
: 「光復」後瘧疾感染率為20~40%,日治時代為2.9%
因此,我認為可以合理地說:
a. 台灣光復後的流行病,根源是1945年時日本政府本身已無力維持公衛。
b. 不要幻想當年中華民國沒有來台灣,台灣人就能無病無災。特別是天花與瘧疾。
不過,我也承認,
戰後日本(含琉球)的傳染病流竄程度,以"整體"來說,確實較台灣輕微與抑制得較快。
譬如,先承上面,拿瘧疾來談吧,1948年以降,琉球的瘧疾流行已經明顯被抑制住了,
反觀台灣到1950年代瘧疾的罹患率仍高居不下。
再以霍亂為例,依日本醫史學雜誌的論文,
第11頁,圖12,コレラ(即霍亂)的罹患率
1946年年中,日本本土每100,000人,有9人罹患天花。
依同樣辦法換算,假設當時日本人口等於台灣人口的話,等於約540人罹患霍亂。
與原文比較
: 1942年7例,無人病死。1946年3809人染霍亂,2210人死亡。
(註:同樣,該pdf內容似乎沒有死亡數據,故無法比較)
好好好,我知道,這裡一定有人內心在狂吼:所以日本好先進,國府好落後呀!
別急,請看我繼續談嚕。
第二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公衛故事,怎麼不接著往後講呢?
確實光復後的頭幾年,台灣的公衛不如日本,我無法否認。
(可惜我不會韓文,不知道南韓情形如何... 留待日後補足)
但我必須指出,等國共內戰結局確定,中華民國只剩台澎金馬後,
即1950年代以降,台灣的公衛就很快提升了。
特別就控制傳染病而言,中華民國並沒有顯著落後於日本。
證據:以下是幾種經典傳染病於台灣地區的根絕年份,括弧內年份為日本的根絕年份。
天花 1955(1955),瘧疾 1965(1962),狂犬病 1959(1957),鼠疫 1948(1926)
即使是鼠疫,說穿也就1946年14病例,1947年1病例,這時國共內戰還沒有打完呢。
(附帶一提,日治時期,台灣鼠疫的流行高峰可是兩次突破4,000人)
(https://tme.ncl.edu.tw/images/tme_04/TM_04_03_0019.jpg)
至於霍亂,光復後也就1946年大流行一次(3809人),
隨後保持0人,直到1962年最後一次流行(383人)。
(註一 所謂根絕,指自該年起台或日沒有連續病例。不含某些年份返國人士在外感染)
(註二 資料來源繁雜,容我省略。若有疑慮,歡迎自行查證)
看完上面數據,請教大家,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公衛(傳染病管控)成就與日本相比,
有慘到需要涂醒哲先生(前衛生署署長、前立委)寫文泣訴
"天地不仁,以台灣人為芻狗"嗎?
好好好,我知道,對於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公衛成就,一定有人急著想講下面兩點:
1. 那是因為戰後國際醫學的進步!
嗯,這我不能否認,天花、瘧疾、霍亂、鼠疫、還有另文會提到痲瘋,
無論是疫苗或治療藥物,都不是中華民國的發明。
但,我也要指出,至少在我知道的範圍內,似乎也都不是大日本帝國的發明喔。
奇怪的是,吹捧日治台灣醫學的進步的人,怎麼字裡行間感覺一切歸功於日本的偉大,
好像沒人從這個角度來評論日本殖民政府的成就?
2. 那是因為日本人留下的基礎好!
關於光復後台灣公衛的發展,我發現這似乎是台灣史的"相對"新興研究領域,
而且困難度偏高,因為史料相當零散。
但目前看來,跟所謂"日本人留下的基礎"的關係"似乎"沒有想像中的大...
無論這個"基礎",是指醫學教育或公衛制度或物資。
(請特別注意,我沒有說"跟日本人完全沒有關係")
參考一 張淑卿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發表於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medical/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medical/read/read_15.htm
摘要
美援或國際衛生組織對台灣醫學教育影響可以國防醫學院與台大醫學院作為代表。
戰後台灣的醫學教育體制與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的醫學教育體制相似,為"英美制度",
與日治時期台灣的醫學教育體制是德日系統的"講座制度",不盡相同。
(大陸)協和醫學院附屬護士學校的周美玉、余道貞... 等人促成台灣護理教育的提升。
周美玉在194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護理碩士,隨即至國防醫學院開辦護理系。
1957年台大醫學院成立護理系時,則借調國防醫學院的余道真,成為創系之系主任。
參考二 台灣博碩士論文
陳淑芬 (林滿紅教授指導)
戰後之疫:台灣的公共衛生問題與建制(一九四五~一九五四)
摘要
日本殖民政府強制性地推動台灣公共衛生工作,雖達立竿見影的成效,
但民眾自發性的衛生觀念並未受到啟發。
1946至47年,在國民政府未能顧及台灣的特殊性,
以及台灣人民未受自主性公共衛生觀念教育的情況下,是問題最為嚴重的時期。
1948至1954年間,因先前戰後之疫的影響,國家與人民已有較密切配合。
因此1948年之後,大規模政治移民,雖引發台灣內部環境衛生問題,
但防疫體系已能有效因應。
參考三 劉士永研究員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堅持的力量 台灣檢疫二甲子 1896~2016
https://www.cdc.gov.tw/uploads/files/201711/
1a6d6840-bde7-41be-b7d3-eac9279b3914.pdf
第二章摘要
根據洛克斐勒基金會與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的評估,
臺灣在1945年底的醫療與衛生水準因戰爭大受損失,尤其在專業人力與藥品物資方面。
其中,僅有牛痘接種能勉強維持且品質堪慮,
更糟的是毫無環境衛生的概念,以致腸道疾病四處橫行;
再者,自來水與廢棄物處理的能力,因轟炸破壞殆盡、荒廢依舊。
參考四 許峰源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
戰後初期臺灣地區的瘧疾防治(1945-1952)
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1151149213.pdf
摘要
總督府面對美國轟炸,命令民眾疏散至鄉村避難,並儲蓄水源共體時艱。
孰料,儲水有助瘧蚊迅速孳生,待瘧蚊叮咬瘧患,再叮咬他人後,疫情難以控制。
檔案管理局典藏的國家檔案,透露1945年臺灣瘧疾大流行的訊息,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特別提醒前來接收軍隊,務必攜帶奎寧防範。
(按 1945年"似乎"並無台灣瘧疾數據,因為日本當時即將投降,無力調查。)
(而作者注意到有一份文件 "接收臺灣注意事項" 提到奎寧,)
(因而推測瘧疾大流行並非1946年才開始。不過我在網路上找不到這份文件,可存疑。)
第三 日本殖民政府的公衛故事,怎麼有所隱瞞呢?
針對台灣公衛,網路上吹捧日治、貶低光復後的言論不少,譬如R大轉錄的文章。
看多這類言論後,我也曾以為日治的台灣公衛是個成功,甚至是個完美的故事,
一直到我自己今年春節查證為止。
https://tme.ncl.edu.tw/tw/醫療衛生歷史篇
A. 傷寒,怎麼沒提呢?
https://imgur.com/XSMacJ3
從上圖"日治時期台灣法定傳染病統計"可見,鼠疫與霍亂等,確實受到日本政府控制。
等等,那條藍色的,越升越高,最後堪比鼠疫霍亂的線,是怎麼回事?
喔,是傷寒啊。小弟第一次看到傷寒數據呢。
怎麼R大轉錄的文章沒提?那些吹捧日治公衛的言論我印象中也都沒提?
B. 歧視,怎麼沒提呢?
摘要
: 當時瘧疾防治區的選定,並非以瘧疾流行嚴重、瘧疾死亡率高為優先考量...
: 這些防治區變動的意義,在日本人聚集的市街和花東一帶的日本移民村,
: 以及樟腦、鐵道、水庫等官營產業開發政策有關的區域。
: 換言之,瘧疾防治是依據殖民政治、經濟的需要而推展。
看來是日本人優先享受瘧疾防治呢。
我真不敢想了,如果是中華民國在台灣被逮到是外省人眷村優先享受瘧疾防治的話...
網路上討論到蔣光頭/中正紀念堂時,現在主流說法是要"功過並陳"。
功過並陳?很好啊,我百分之百贊同。
但我現在想問,那怎麼討論日治下的台灣傳染病/公衛時,就不必功過並陳呢?
雙重標準,不好吧。
作者: fayever (yesman)   2019-02-15 21:17:00
叉題,日「據」非日「治」,日本人是用搶的,是竊據、佔據。
作者: zeumax (煙灰缸裡的魚)   2019-02-16 01:43:00
比起他的文解釋的疑慮,你這個據還是治沒有那麼重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