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建文帝一開始就註定輸嗎?

作者: KDSKY (貓茶)   2020-05-12 10:13:27
靖難朱棣方會獲得最終勝利是非常不正常的情況,相對於漢七國之亂與晉
  
八王之亂,明朝的靖難起步可是天差地遠。首先漢初的封藩,動則連城數十,藩王掌
握王國所有權力,漢初藩王與春秋戰國的諸侯約略同等;晉室諸王具則有部分行政
權力,同時掌握軍權。
  
漢初七國之亂是七國聯合叛亂,並且漢中央一度認慫,漢景帝試圖以殺晁錯
來換取和平,是後來七王不肯罷兵才決定硬幹到底,漢中央實力不足,無法自力去平
定七王,需要靠景弟的弟弟梁王劉武死守睢陽城幫中央及周亞夫爭取戰略時間與空間,
最後速戰速決三月平定七王。漢初的七國之亂是七國VS中央+梁國。另
  
而晉八王之亂則是此起彼伏,加上賈南風之亂,最後同歸於盡。
明初的諸王除了邊王,可以轄制的軍隊並不多,且沒有封地的統治權,對於邊王
軍事方面的形容以寧王為例如下:
 《明史》列傳第五,諸王二:
  
  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
  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
  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是對邊王的兵威形容,被形容為「巨鎮」的邊王就是領兵八
萬左右,而燕王朱棣舉兵叛亂時,唯一有出兵相助的就是這位寧獻王朱權,而寧藩在之前
已經被中央削減護衛軍,更別說朱棣最後從朱權手中得到的朵顏三衛還是半騙半脅弄來的
,原因就是明初封藩與中央實力差太多,不然這位後來北征到死在路途的明太宗,何必冒
險去騙寧王的朵顏三衛?
靖難之役實際只有燕藩對抗中央大軍,燕藩封地也就是北平附近而已,與戰國的
燕國差地遠了。就算燕藩跟寧藩一樣帶甲八萬好了,加上朵顏三衛的三千騎兵,八萬三,
但中央軍一開始出手的兵力數隨便都十萬以上:
明史卷五,本紀第五(成祖第一):八月,天子以耿炳文為大將軍,帥師致
  討。己酉,師至真定,前鋒抵雄縣。壬子,王夜渡白溝河,圍雄,拔其城,屠之
  。甲寅,都指揮潘忠、楊鬆自鄚州來援,伏兵擒之,遂據鄚州,還駐白溝。大將
  軍部校張保來降,言大將軍軍三十萬,先至者十三萬,半營滹沱河南,半營河北。
看吧人家中央一出手就是十三萬打八萬,最後到李璟隆時更達到五十萬:
  明史卷五,本紀第五(成祖第一):戊寅,景隆合兵五十萬,進營河間。王
  語諸將曰:“景隆色厲而中餒,聞我在必不敢遽來,不若往援永平以致其師。吳
  高怯不任戰,我至必走,然後還擊景隆。堅城在前,大軍在後,必成擒矣。”丙
  戌,燕師援永平。壬辰,吳高聞王至,果走,追擊敗這。遂北趨大寧。
打八折也超過四十萬,這樣中央軍還打不贏?即便正面對決打不贏用防守也
  要困死燕軍,畢竟全國物資VS北平+北平附近的物資,應該不用比吧。
正常情況下,靖難在明史應該是被記載為燕王之亂,然後建文朝開始明朝的文景
 之治,因為帝系沒有更換,所以應該是明世宗景皇帝,之後朱文奎繼位要馬開始開疆拓
 土,要馬繼續休生養息,等到第四代武皇帝出現開始擴張。
這樣的好處是明朝的宦官干政應該會得到有效的壓制,不會像歷史一樣借靖難再
度崛起,洪武末削減的錦衣衛,即便之後恢復了,也應該不會像後來那麼恐怖,廠衛體系
相對於史實角色會不重要很多。
作者: colchi (柯奇)   2020-05-12 12:20:00
也說不定弭平燕王之亂後,北方因無勁旅被北元蠶食。
作者: 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   2020-05-13 10:26:00
廠衛體系是皇權的延伸 事實上代表的就是皇帝現在中國大陸那邊主流的觀點並不認為宦官干政一定不好反而認為文官集團尾大不掉、結黨營私,容易架空皇帝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20-05-13 18:43:00
宦官干政與文官坐大 私以為都源於明政治結構的權能失衡皇權增至新高峰的同時 等同把複雜的專業性技術性問題都丟給一個人決策一個人負責 這根本就不可能任務 真運轉起來一定得向現實低頭...也就是專業文官專擅與宦官制衡
作者: chrischiu (mini)   2020-05-23 10:28:00
明初實力大於北元,不讓燕王守邊也不會怎樣
作者: Falajack (法拉)   2020-06-23 08:32:00
後來蒙古犯邊,朱棣還鬧到御駕親征,不正因為沒人了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