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和甘伯伯去遊河》 約翰.伯寧罕

作者: dawnss (dawnss)   2023-06-25 11:01:05
被一種寬廣的愛,輕輕地包裹著《和甘伯伯去遊河》約翰.伯寧罕
網誌版:
https://anapprenticemommy.blogspot.com/2023/06/blog-post.html
《和甘伯伯去遊河》述說著一個單純、寧靜,但不那麼容易達到的美善世界。
家住河邊的甘伯伯有一艘木船。某日遊河時,沿途遇見的孩子、兔子、貓、狗、豬、綿羊
、雞、牛、山羊紛紛要求上船,甘伯伯要他們應允戒除自身壞習慣當作乘船規矩。起初,
大家都很高興,但不久以後,這些乘客都忘了守秩序(山羊亂踢,牛亂踩東西,雞亂撲翅
膀,綿羊咩咩亂叫,豬到處亂晃,狗招惹了貓,貓就去追兔子,兔子亂蹦亂跳,小孩大吵
大鬧),船就翻了,大家都掉進水裏去了!
群起譁然的新北幼兒園餵藥案仍持續地偵查與披露,多頭馬車的風向與紛亂不明的報導,
不斷激發輿論的惶恐與憤慨,此案件的存在已然重挫全民對社會集體協作與幼童照護網的
基礎信心。同樣身為家有幼兒的家長,聽到這個訊息,第一時間的震驚與不捨,猶如無預
警地猛然在心頭上被重重地打了一拳,不忍直視卻又無法迴避;置身於其中的相關人員想
必更加心疼與焦慮,存疑危機竟處於日常運作的基礎環節中?!是否原視為後盾的支援角
色卻反成為加害者的惡意對象?或者這起事件代表需要從學前教育系統的政策面著手?逐
漸失去善意與安全感的人際關係,緩緩侵蝕未來美好生活所需的信任值。
如果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原先對於社會組成各司其職與各盡其責的信念是如何逐漸喪失
呢?或許是《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所提的不敢接受他人善意,因為別有居心
者利用互惠或收藏本能,略施小惠讓我們多次被利用或欺騙;也許來自《錢買不到的東西
》提到萬物商品化所引發的不平等與腐化(降低層次)問題;更深遠地的可能性有《食托
邦》提出工業化創造城市與鄉村,阻斷實際生活與大自然的連結,食物(動物與植物)變
成商品層次,甚至連人類自身關係(俄烏戰爭、中美抗衡等等議題)都緊繃了起來。自然
環境、美德、宗教等其他過往參照的價值觀式微與單一(金錢)價值觀強盛也無法置身其
外。當中最為難的處境是,人是社會性動物,生存層面也許勉強能應付(生產耕作、紡織
、建築、烹煮),但若要達到發揮個人天賦層次仍須仰賴集體協作(運輸、教育、基礎公
共與醫療建設);這就好比影集《怪醫豪斯》(House, M.D.)的主角即便擁有高明的疾
病診斷能力,仍須處於組織良好的運作(醫院體系)與工作團隊(診斷小組)才能發揮其
精湛醫術,而難以信任他人的厭世及反社會傾向,讓其私生活處於孤獨與藥物成癮際遇,
而無法過著稱之為美好的人生。
翻船後,甘伯伯沒有兇、沒有怒、沒有罵罵罵。他領大家一起游水到岸邊、爬上岸,在太
陽下曬乾身子,然後說:「我們穿過田野走路回家,我請你們到我家喝喝茶。」大夥圍着
滿桌的水果和點心,微笑地享受驚嚇後的悠閒時光。午茶結束後,甘伯伯提出邀請:「下
次再來遊河吧!」
亞馬遜公司(Amazon)CEO貝佐斯的經典演講:「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Cleverness is a gift, kindness is a choice.)現實生活中,選擇做善良的事(
為他人著想)往往比去做聰明的事(輕鬆得到個人好處)困難百倍。那麼如何才有機會過
著美好與充滿希望未來?
也許這本繪本正是一種提示。違背承諾的乘客們釀成甘伯伯跟全船一起翻覆事件,這位寬
厚的船主不以是非指責、也不用情緒謾罵,他把「(翻船)結果」當作給所有人的「一次
經驗」,也是常在親子教育常提的「自然後果」,這種不批評不說教所展現的信任、包容
和接納,流露出他對孩子所敞開的溫暖又堅實的情懷。這種從自身修養及能力所為起點的
善意,以及繪本《善良,我做得到!》的眾多微小善行,是一種每個人能勝任、可力行,
並具有影響力的小小種子。
過美好生活的起點也可能來自電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的一段對話:
年輕人:如果你懂這麼多,怎麼會在加油站工作呢?
智者:這是一個服務站。我們提供服務。沒有什麼比這件事有更高的意義。
年輕人:幫車子加油很有意義?
智者:是為他人服務。(Service to others.)
《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書中提到認清自我特長與認同工作價值,發揮個人天賦與
努力造福他人是至關重要的議題。像是因年輕時申請到南美洲當志工的黃志成醫生,這次
震撼教育就讓他找到為玻利維亞街童服務,提供一個能安身立命長大的地方的終身使命:
「如果有一天,玻利維亞的街童們都能有一個家,那將是我留給人們最大的遺產。」這種
把工作做大、發揮我才的影響力、盡力在工作中服務他人的助人之心,不但有利於組織(
大我),也有利於個人(小我)。這個論點分別在《給予》與《內在原力》書中被研究與
支持。《給予》透過經過多年實證研究成果,以強而有力的論證說明能為團體帶來穩定而
持久力量,來自於信奉利他主義與樂於分享的「給予者(taker)」,不但能為組織帶來
成功,給予者自己也有機會邁向成就。而《內在原力》中的「利他共贏」所說具有利他之
心的人,將釋放出一種獨具吸引力的訊號,吸引較多的人願意接近、與其共事。正呼應了
《你可以自私自利,同時當個好人》所提出讓世界變美好的方式是自己努力當一個可愛的
人(值得信任、擁有智慧及美德),並當一個褒善貶惡的人(維持社會良善系統)。做好
份內的工作,並非僅屬於自私行為,同樣能幫助別人,讓世界更美好。
某晚的睡前聊天,小威提到幼兒園老師告訴班上最後一份點心不能拿走,那份是屬於小威
的。
媽媽:「哇!小威今天拿到這麼兩份點心啊!你是不是有做很棒的事呢?」
小威:「我今天有幫同學收玩具,老師說我很棒!要多留一份點心給我。」
媽媽:「你對同學好,老師也對你很好耶!你喜歡人家對你好嗎?」
小威:「我要人家對我很好!」
媽媽:「那我們練習多對人家好,如果東西夠用,還有剩下或多出來,可以一起玩或分享
啊!」
小威:「可是XXX的玩具又沒有分給我!」
媽媽:「還是我們先練習對別人好。如果這個同學如果對人不好,下次就不用繼續幫他忙
。如果這個人都會感謝別人、會對人好,那我們就有機會交到更多新朋友。你覺得這樣好
不好呢?」
跟作者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一起加入童年守護者的行列吧,或許試著每個
人一生至少要為孩子做一件事!猶如《錢買不到的東西》提醒每個人都應該試著提出美好
生活的想像是什麼?並思考著市場化的範疇應該處在何處?當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愈來愈少
,我們面對的,不只是財富的分配不公,而是必須去思考市場的極限,以及我們要選擇怎
樣的人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