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朱敬一欺負小編輯...

作者: yeahts (leave on a plane)   2024-04-30 01:52:39
※ 引述《goetz (這世上還是有正義吧?)》之銘言:
: 標題: Fw: [討論] 朱敬一欺負小編輯...
:
: 推 kantantantan: 朱根本讀錯重點了吧,他噴的那句中醫不科學根本不 04/26 17:42
: → kantantantan: 是作者的看法,只是引述的歷史資料罷了 04/26 17:42
: → kantantantan: 我是不知道「大學者」罵「小編輯」回文是「放屁」 04/26 17:44
: → kantantantan: 和「呸」有沒有比較有水準啦 04/26 17:44
茲把雷所長的回應附記於下,為歷史作個見證:
全文連結如下
https://voicettank.org/20240427-1/
雷祥麟:
朱敬一院士針對拙作《非驢非馬:中醫、西醫與現代中國的相互形塑》在臉書發表了一篇
長達兩千字的評論,讀完覺得十分感佩。平日我在讀完帶給自己啟發的書籍後,也不時會
覺得應該努力寫下我的心得,好與愛書人在分享閱讀中得到更深的理解、思考與喜悅,只
恨總是力不從心。看到朱院士這樣勤於閱讀與分享,帶動社會閱讀與討論的風氣,覺得很
感謝與佩服。
對於身為作者的我而言,朱院士的評論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在最後提及他四十多年來打太
極拳對「氣」的體會。這也是我在中文版序中所說的,我一直想把這本英文學術著作翻譯
改寫為供大眾閱讀的中文書,就是因為中醫現代史一方面關係現代化與國家發展方向等重
大問題,另一方面又涉及我們個人非常切身的體驗與困惑(頁13)。朱院士以鮮活細膩的
文字描述「氣遍周身,氣斂入骨」的親身體驗,令人感到無比真切,但他最後不無遺憾地
表示:「這些氣的感受,要怎麼『科學化』檢驗?我完全沒有概念」。
我自己的猜想是,因為朱院士對於氣有這樣長期而深刻的親身體驗,也在思考如何才能將
這種對自己而言無比真實的體驗加以「科學化」,而又感到非常困難,所以他的評論是基
於《非驢非馬》書中所描述的歷史而做出進一步的思考。《非驢非馬》是一部基於原始史
料的歷史著作,但的確不是只想描述歷史,所以結論那章題為「與現代中醫一同思考」。
看到讀者由閱讀此書而開始思考與分享他們本身所關切的問題,甚至許多專家花大功夫寫
下細緻精彩的意見,作者當然覺得感動莫名。
只是我不得不指出,朱院士說「反對作者意見」的部分,其實是在反對當年中醫批評者的
論點,而不是我的觀點(參見頁35),説「作者批評陳果夫的實驗『次序顛倒』」,那也
是中醫批評者提出的批評(參見頁 275)。我的想法反而與朱院士相去不遠,是以覺得朱
院士相當精準地捕捉到當年中醫批評的最大問題。朱院士反對中醫批評者的這幾個論點,
如果書中的中醫改革者與陳果夫等人地下有知,應該都會感到認同與共鳴。而他們感到有
苦難言之處,就在於他們與朱院士一樣相信自己見到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但是他們想要將
其科學化的努力卻被中醫批評者論斷為「非驢非馬」——絕對沒有價值、絕對不會成功、
絕對沒有意義。
應該也是由於氣功的體驗,朱院士很自然會想追問《非驢非馬》中的「中醫」究竟有沒有
包含氣功,也因此困擾於書中為何沒有為「中醫」提供一個定義。朱院士的提問是:「本
書『非驢非馬』的主詞究竟是什麼?….但就本書而言,非驢非馬的主詞顯然是『中醫』
。但是全書沒有一個地方定義什麼是『中醫』。是把脈針炙嗎?是中藥治療嗎?包括氣功
嗎?包括陰陽五行等理論嗎?我不是在這裡找碴,但是我真的不知道主詞的定義是什麼。
不了解定義,閱讀推論就很吃力。」
我完全相信朱院士提出這個問題不是找碴,我現在更可以體會讀者可能會因為缺乏定義而
在閱讀時感到困惑,如果有機會的話,改版時我會設法先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準備。但直接
回答朱院士的問題,《非驢非馬》一書的主詞其實不是「中醫」,而是當年改革派中醫師
所宣稱要創造的「新中醫」,而這本書是關於那個「新中醫」逐漸成形,卻被論斷為一個
非驢非馬的雜種醫的故事。
中醫的英文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看起來是「傳統」的延續,中醫支持者
也常以保存文化傳統為論據,但事實上它相當多的特徵卻是在這段成為「新中醫」的歷史
中才新創獲的。這本書就是想捕捉這個「號稱傳統、實則巨變」的歷史過程。
當年的中醫師認識到自身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一定要徹底地改革,成為一個全新的、被
認為「科學化」的中醫,所以曾考慮放棄許多我們以為很核心的元素,如陰陽五行與氣化
,也有很多我們今天常識中認為很核心的中醫元素,如「中醫氣化」與「辨證論治」(第
八章),都是納入現代醫學與科學概念之後,才新近發展出來的,但這不意味著它們是完
全沒有歷史根據的發明。舉例而言,今天國際上想到中醫時,一定會想到針灸。或許會令
大家意外的是,在1930 年代的上海,針灸被鄙視為「混沌醫療」的一部分(頁170)。改
革派的中醫師,受到日本經驗的啟發,才正式決定將針灸高舉為「新中醫」的四大核心之
一(頁214)。當時陳果夫還建議將按摩與「中醫的心理治療」(他指祝由)納入中醫之
中 (頁215),而台灣的杜聰明博士曾說:「關於漢醫與西醫的優劣,我並不敢斷言,但是
只有在接骨這一件事上,我敢說接骨要比西洋的外科偉大多了」。[1] 如果這些建議得到
接受而且延續至今,「中(漢)醫」的定義會變得何等不同?我們今日的生活與保健又會
變得何等不同?說到我們今日的生活,順便提一點,當年也有中醫師主張基於醫食同源,
而要將食療納入「新中醫」的核心,但由於當時主導改革的中醫師一心想使「新中醫」變
得越像西醫越好,覺得強調食療是自我貶低為食品調理師,所以沒有採納這個建議。像領
有中醫執照的莊淑旂博士 (1920-2015)長銷兩百多版的《怎樣吃最健康》,就是要等到二
十世紀下半不同時空環境裡才能出現的新發展。
[1] 雷祥麟,〈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創造價值的整合醫學研究〉,《科技、醫
療與社會》, 11 (2010) 199-284,關於接骨的部分見頁244。
為了看見這樣動態的形成過程,《非驢非馬》以解讀一張中醫尚未成形時的「上海醫藥形
勢圖」來切入。感謝左岸出版社的努力,他們比出版《非驢非馬》英文版的芝加哥大學出
版社做得更好,貼心地把這張圖放大,做成一張可以剪下的單頁,放在全書的末尾。讀者
如果仔細觀看此圖的話,會發現繪圖者為1930年代上海的醫療列出45個條目,其中卻找不
到「中醫」。因為當時的中醫還未成形,中醫師是在集結推動「新中醫」時,才首次建立
全國性的組織,並開始嘗試系統化中醫、統一病名,並為「中醫」提供官方的「定義」,
例如納入針灸為中醫四大領域之一,只是那時他們又拒絕被稱為「中醫」,而自稱「國醫
」。
另外,當時圖中有許多與宗教相關的條目,卻都在中醫形成的過程中被逐出中醫。讀
者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與關心,在圖中尋找中醫尚未充分成形時的條目,追索自那時以來
它演化的軌跡。回到朱院士關心的氣功問題,我印象中當年的中醫改革者似乎沒有考慮過
納入氣功,我無法完全確定,但很可能是如此,因為推動「中醫科學化」的改革者一度主
張「科學化」的具體目標就是「全盤推翻氣化」(頁205-210),很難想像他們同時又提
倡將氣功納入中醫,但1949年後的情形可能截然不同。
《非驢非馬》沒有從一開始就提供「中醫」定義的原因,就是希望讀者能感受到這個後來
被稱為中醫的東西,如何在歷史中掙扎成形,其中每次政治抗爭、每個學術辯論、甚至實
驗室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都曾參與形塑之後中醫的形貌,從而體會到歷史性思考的意義
與魅力。但是我現在明白了,在出發之前,我應該讓讀者先知道他們即將目擊的歷史過程
的核心,就是重新界定何為中醫。
在朱院士發表讀後感之後,有些朋友好意告訴我許多人在討論與《非驢非馬》相關的議題
,很感謝朱院士的點評。但大家可能沒有充分意識到,光是出版社願意出版這樣一本燒腦
的學術作品,而且竟然還有讀者欣喜捧讀,就是何等不尋常而值得珍惜的台灣奇蹟。就算
是我景仰的歐美科學史大師,恐怕都絕對不敢夢想有一天他們的著作能夠陳列在綜合型書
店的熱銷區。這一切都要感謝台灣眾多人文社會出版社的努力,特別是全程照護《非驢非
馬》問世的左岸出版社責任主編林巧玲。
作者: Qorqios (詩人Q)   2024-04-30 02:31:00
!
作者: kantantantan (專發優文)   2024-04-30 03:31:00
幹嘛特定引用我的推文XDD我的這些說法,你從朱的原文就看得到,第二點的那段,「作者把1930年代要求中醫科學化的外界反應分類...包括...中醫不需科學化、可以科學化、無法科學化」,不就顯示出這是「引述的歷史資料」嗎?朱在此甚至沒有提及作者「支持」這樣的觀點,卻很唐突的在下段之後開始把作者認為「中醫不科學」來回應換句話說這是一個顯見的混淆啊,臉書或脆的圈子也有人指出他的誤讀XD
作者: yeahts (leave on a plane)   2024-04-30 07:49:00
medama 的回文有全文 這是非常細微的差異
作者: luciferii (路西瓜)   2024-04-30 09:16:00
這點細微的差異從指著古人罵變成指著作者罵,所以才造成後面的爭端。而且朱不是語句之失而是刻意為之,從點名老師可以看出
作者: MrTaxes (得粥加湯)   2024-04-30 12:55:00
作者: yeahts (leave on a plane)   2024-05-02 01:02:00
朱和牟是多年好友,看他們臉書留言的互動即知一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