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閱讀的路上-我們與科學的距離】講座

作者: qooandy (哇細小宏)   2023-07-24 21:24:30
方格子圖文版:
https://vocus.cc/article/64bc58cbfd897800010bfeda
繼上次「與成功有約」的講座後,天下文化致力於推廣閱讀的美好,這次推薦三本科普書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超級感官」、「what if ? 2」
地點一樣是在信義哥吉拉附近的誠品信義店,由天下文化x科學人主辦的無料演講會,比
上次邀請更多位重磅講者,這次是被『下一本讀什麼的podcast製作人-瓦基』、『New98
常常聽到的醒醒腦! 科學講者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謝伯讓』還有『美美的家醫科主治醫師
-曹玉婷』,三位講者所吸引來參加這次的活動
活動流程由主辦單位簡短開場後,先進行part 1-針對三本書籍進行短講與介紹,part 2-
再針對閱讀與科學進行對談交流
Part 1:開場時,由天下文化科學顧問-林榮崧介紹台灣科學的六波潮流
1970年《科學月刊》創刊,讓「科學說中文」
1983年《牛頓雜誌》發行,標榜「圖解科學」
1991年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推出「科學文化」書系,EX:《別鬧了,費曼先生》
2002年《科學人雜誌》繁體中文版
2008年《聯合報》頭條新聞,天下文化《觀念物理》系列打下基礎,奧林匹亞奪五金
2014年「大科學」興起,跨出科學門牆,關心社為議題,EX:《大數據》、《人類大歷史

最後,引用哲學家休謨的話
Indulge your passion for science... but let your science be human,and such as
may have a direct reference to action and society.(放縱你對學的熱情 但要讓你的
科學有人性 並直接涉及到行動和社會)
我想,科學不僅是冷冰冰的硬知識,應該是要有溫度的,才好咀嚼入口
接下來由貝殼放大執行長、科學人總經理-林大涵,針對今天的科學主題,提供一些簡單
的想法
2022年,台灣賣得最好的印刷品是...?
對於科學你是?
嚮往科學的人
研究科學的人
運用科學的人
答案都很醋咪,尤其是第一題,確實顯示台灣人喜愛冒險與不確定性的精神
第一本書「超級感官」短講,由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謝伯讓 主講
一般人認知的五種感官為「眼睛看見」、「耳朵聽見」、「鼻子聞到」、「舌頭嚐到」、
「手去觸摸」。超級感官一書,更細拆解為32種,其中「內感受-血氧濃度 」、「內感受
-血中二氧化碳濃度 」這種比較細微的部分是我們一般人沒有去注意到的無意識感官。也
介紹了《無意識知覺》與《跨感官知覺》的案例說明
無意識知覺資訊會影響生活,以下針對飲食、音樂、名字、環境、長相、顏色、聲音、觸
覺都有明顯的實例:
飲食-包裝大小影響食慾
音樂-賣場播放哪一國的音樂,那一國的葡萄酒就會賣得比較好
名字-名字好念的股價會比較高
環境-擺放整齊:捐較多錢、吃健康食物;擺放雜亂:較有創造力、偏好新想法
長相-照片真的會影響選戰勝負!
顏色-對於紅色比較喜愛
聲音-男性低頻嗓音較受女性喜愛
觸覺-適當肢體接觸,提升好感度UP UP!
跨感官知覺有幾個著名的效應包含「The Shams Illusion」、「The McGurk effect」、
「Rubber Hand Illusion」、以及「聯覺(synesthesia)」-兩種感覺自動相伴而生的現象
,每2000人之中有一位的聯覺者,以下這張圖,有看出什麼嗎?如果沒有的人也不必難過
,表示自己屬於99.95%(1999/2000)之一的人而已
第二本書「如何讓人改變想法」短講,由哇賽心理學創辦人-蔡宇哲 主講
深度遊說-一次面對面的談話,就讓十分之一的反對者改變想法。100通電話訪談,可以讓
3個人改變想法,是傳統拉票方式的102倍! 哇賽~
就拿最近訪台的AMD執行長"蘇媽",蘇姿丰為例,以下節錄數位時代內容,在管理上面對
面訪談,了解彼此想法有其重要性,後面也會提到,這是因為「自我歸類理論」,面對面
訪談讓我/他的距離拉近,這也是敏捷講求的精神,彼此能更close,才能更透明、更有溫
度,台灣人說,「見面三分情」是有理論基礎的
明明道理就是這樣,為什麼這些人就是不懂?數據不夠、要懶人包、更多宣傳
真相不只有一個,wait,這個跟柯南說的不一樣耶!
這是甚麼原因造成的呢?以下這張圖是『灰鞋綠襪』還是『粉紅鞋白襪』
兩者都是真相,因為這是一張綠色光源下拍出來的照片,看到的是『灰鞋綠襪』,實際上
是『粉紅鞋白襪』 Awesome!
不同經驗/知識會有不同的假設,遇到證據會有不同的結論
抹黑的力量-抹黑雖然可恥,但大量就有用,實驗證實只要黑到一個臨界點,白布真的會
被抹黑~
自我歸類理論-1000元如何分配,我群比較好,根據演化的結果,自然會多分一點,回到
深度遊說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拉近距離
用科學知識強化慢想,避免快思暴衝
第三本書「what if ? 2」短講,由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副教授-賴以威 主講
以【數學與我的距離】為主題(怎麼跟我的教育訓練大綱一樣《保險與我的距離》 ),致
力於把數學變得有用、好學、好玩,就像健達出奇蛋一樣,一次滿足3個願望。
電機系的賴教授沒接觸科普前(<2010年),用心於完成晶片演算法,運用數學邏輯推理,
加速開發流程,雖然可以使用電腦利用蒙地卡羅法大量地跑出模擬數據,但是曠日費時,
使用數學推論就是簡潔,數學是一把手術刀,而且,就算再好用,不會就是不會
大量接觸科普後(>2010年),開啟自己的使命將數學科普化
為什麼要學根號2?
該去哪一間廟拜拜最容易求到好籤?
婚禮現場該包多少紅包?
全台灣多少爺爺奶奶過世?
透過這些有趣的問題,拉近與大家的距離。(雖然我是數學系的,但是對於為什麼要學根
號2的回答還是沒辦法說服我,頂多只是多學到冷知識而已)
「what if ? 2」 這本書也是透過類似的方式,詢問有趣問題的解答
《站在絕對零度的大型物體旁,會有甚麼危險嗎?》=>很冷,so cool~~~
《如果試圖揮棒打擊以90%光速投出的球,會發生甚麼事情?》=>可能只有大谷翔平那個男
人才辦得到吧!
最後,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解答為什麼
在日本準時起床看不到日出?=>很重要嗎?在日本就是要很chill阿...
蘋果要買一顆大蘋果還是3顆小蘋果划算?=>這個如果有CP值的考量,真的可以試試
來持續探索這個能被知識取悅的社會,將會非常有趣!(Nearly everything is really in
teresting if you go into it deeply enough.)
Part 2:對談交流的部分,由科學人內容長-陸子鈞 擔任主持人,搭配閱讀前哨站站長-瓦
基、台北醫院北護分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曹玉婷、台大網媒所兼任助理教授-葛如鈞(寶博
士) 三位與談者
針對「閱讀」與「科普」的主題,三位與談人分享自己的經驗,
瓦基-一周會看兩本書,記得在podcast也提過,會有目的性的方式選擇讀書的類型與種類
,不同時期依照自己的需求去讀需要用到的書,會用筆記的方式把書中有用的知識節錄下
來,不用從頭翻到尾,按照自己喜歡或有用的章節去讀。
曹玉婷-養成環境中有書的習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聽到、看到的地方都塞滿書就對了
,對於不好看的書就丟掉吧,Let it go! 對於看到的知識也要抱持懷疑的態度,確認資
訊來源,避免被假新聞蒙蔽。
寶博士-閱讀就是要讓「今天的自己覺得昨天的比較笨」,科學的目的是用來反直覺的。
要能問對問題,並且要能反向思考,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去挖掘報章雜誌沒有講的事物,
最後,要拿出《忘記密碼》的勇氣,按下去就對了,對於未知的科技新知,just do it !
就像我自己的座右銘,『去想 做不到,去做 想不到』
作者: Misscat16868   2023-07-24 21:59:00
為什麼假新聞要民眾辨認,這不是媒體人放出消息就要確認,不然也有NCC把關,他們也沒説我們看的是假新聞?如果是假新聞為什麼NCC不處理?那我就當我看的資訊是真的不然你幫我辨識一下我是「誰」?為什麼會説這些?不然你幫我辨識一下我是「誰」?為什麼會説這些?是fat man? thin man?還是little boy?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