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愛的藝術》值得用一輩子反覆咀嚼的好書

作者: wackynoteis (Wacky)   2023-07-24 20:33:28
《愛的藝術》讀後心得:值得用一輩子反覆咀嚼的好書
心理學大師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art-of-loving/
我自己很討厭寫下這種說法:「這本書是每個人必讀。」畢竟,一本書再怎麼好看,也就
是對某些人有幫助、某些人必讀吧?然而,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我打從心底認為是「每
個人」必讀,因為這本書談論的主題太重要了,而且也談得未免太好了。這個主題就是:
愛。
這本書在說什麼?
《愛的藝術》的作者是二十世紀知名的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他在 1956 年所撰寫這本書在全球暢銷 3000 萬本,也是當時很少見的深度探討「愛
」的本質和技藝的書籍。他認為,愛不是一種虛無飄渺的情感,而是一種技藝,一種能力
,需要培養和練習。
在這本書中,作者想要告訴我們「愛」就和世界上的其他技藝跟學問一樣,是一種可以「
被學習」的能力,愛的背後有很紮實的「理論」和「實踐」的方法。他在書中從不同的角
度來探討愛的本質,包括親子的愛、兄弟姊妹的愛、浪漫的愛、自愛,還有對神的愛。他
討論的涵蓋範圍雖然很廣,可是卻很可以深入,有著很多獨到的見解。像是他批評了資本
主義對愛的負面影響,他認為,當人們對愛的理解過於「物質化」和「交易化」,這種現
象反而會阻礙了愛的實現。
這本書挑戰了我們對於愛的看法,刺激我們重新評估和省思自己的價值觀,並且鼓勵我們
用一種更主動、更負責任的方式,在生命當中勇敢去愛。這本書的篇幅不會太長,像我讀
的這本繁體中文版大約 250 頁左右,可是卻字字珠璣。這絕對是我今年讀過的書中,到
現在為止最喜歡的一本。以下分享幾個讓我大有收穫的觀念。
愛到底是什麼?
首先,我想先聊聊這本書名的意義。愛,到底是什麼?
根據作者的觀察,他發現活在現代文化的人們,雖然在愛上面遭遇到明顯的失敗跟困惑,
卻幾乎從來不去學習「如何愛」和「如何被愛」。我們的內心雖然渴望著愛,但是轉過頭
去又把其他事情——成就、聲望、金錢、權力——看得比愛還更加重要。特別是現代社會
加深了這種錯覺,只有那些能夠贏得金錢和名譽的事物才值得學習,而愛,好像只對我們
的靈魂有幫助,所以我們不想耗費太多心力在它上面。
作者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而不是被動的等待。愛,是一門可以被理解、被分析和
被練習的「藝術」。所以他將這本書取名叫做《愛的藝術》。
那麼,學習任何一門藝術的過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掌握「理論」,另一個是掌
握「實踐」。就像一個人想成為一位音樂家,他必須先瞭解音樂理論、樂器的演奏技巧。
然而,擁有這些知識後,他仍然不能被視為真正的音樂家。只有在經過長期的實踐,將理
論與實際表演融合在一起,進而形成一種「近乎直覺」的反應,他們才能被認為真正精通
音樂藝術。
這種「直覺」是經過長期的練習和深入的理解,讓藝術家能夠超越書面上的知識,將他們
的內在感受和想象力轉化為實體的藝術作品。這種直覺的運用,不僅能讓藝術家在創作時
更加自由,更具創新性,同時也使他們的作品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作者在書中寫下這句
令我印象深刻的話:「直覺是精通任何藝術的標誌。」直覺就是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結
晶,同時也是藝術家的內在創造力的最直接表現。
所以,這就是作者把這本書的結構分成兩個部份的原因,分別是愛的理論和愛的實踐。只
有當我們把愛視為一門藝術,我們才能用主動的方式去學習它的理論,去練習它的實踐。
哪一種人比較懂愛?
回到日常生活當中,有時候我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好像「比較會愛」?有些
人看起來就「不知道怎麼去愛」?我相信大家只要稍微回想一下,心裡面應該都會浮現出
不同的人的樣貌。我們雖然隱隱約約感覺得到每個人對愛的掌握程度不太一樣,可是卻不
太容易清楚地描述這種差異。
在作者的理論當中,他把人們分成了兩種不同的人格典型,分別是「創造性取向」(
productive orientation)的人格和「非創造性取向」(non-productive orientation)
的人格。
「創造性取向」的人格,指的是當一個人以積極、主動、有愛的方式與世界接觸和交流。
這種人格傾向於創造和發展關係,並在與他人互動中找到意義和滿足感。他們傾向於真誠
地關心他人,並尋求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繫。他們的行為和態度,並不是以期望得到什麼
回報為目的,而是出於對生活和他人的真誠、熱愛和投入。
「非創造性取向」的人格則代表了一種相對被動和消極的處世態度。這種人格型態的人傾
向把關係視為一種手段,以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例如權力、控制、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
賞。他們對別人的關心和愛往往有條件,並且期待得到某種回報。他們往往缺乏真誠的投
入,對生活和他人的態度時常帶有操控和利用的成分。
因此,對於有創造性取向的人格來說,能夠「給予」就是能力的最高表現。因為在給予的
行為中,他們會體驗到自己的強壯,會體驗到一種豐饒和飽滿的能力。就像是有一句俗話
說「施比受更有福」,並不是因為那是一種剝削,而是因為給予的行為本身就是在「展現
我們的蓬勃生命力」。
因此,愛,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給予。創造性取向的人更懂得愛。
愛是一種主動給予的行為
接下來,我想進一步談談關於「給予」,因為這個觀點帶給我很大的啟發。
作者在書中明確指出:「愛不只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愛就是自由自
在、不期待回報的給予。他進一步解釋:「不是說我們要為別人犧牲生命,而是把生命裡
面活生生的事物給予出去。像是把我們的喜悅、興趣、知識、憂愁給予出去。在這種給予
當中,我們豐富了別人,用一種增強自己生命力的方式,擴大了別人對生命的感受。」
當我們給予別人這樣的生命力,這些東西又會反射回來,像是對方的一個微笑、一個皺眉
、一句感謝,都是一種反饋。這個時候,原本的「接收者」反過來成為了一個「給予者」
,並且把一部份的生命力給予了我們。
奇妙的事情在這時候發生了——給予就是接受。就像是老師可以被學生教導,演員可以被
觀眾啟迪,作家可以被讀者激勵。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是把對方當成是物品,而是以真誠
和創造性的態度互相對待。在這種真誠的互動之下,兩者之間的生命力有了真實的交流、
起了奇妙的化學變化。
書中是這麼說的:「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所以一個無法愛別人的人,就是無法給
予的人,也就是缺乏能力喚起愛的人。
他解釋道,雖然我們在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去愛,因為:「
去愛,意味著得不到擔保地委身,是把自己完全給出去,希望我們的愛會在被愛者的身上
喚起愛。愛是一種信仰行為,信心少的人愛也少。」有信心的人會知道,愛不是拿取,不
是出自於不安全感。相反地,愛就是給予,給予別人我們的喜樂、興趣、理解、幽默和憂
傷。愛是將「所有在我們身上活躍展現的一切」給予別人。
只有在我們主動給予的同時,愛才會被喚醒。
愛不是等待某一個對象出現
一般我們在跟朋友和家人談到「愛」這件事情的時候,多半離不開「浪漫的愛」。大家一
定會想到一些最常聽到的對話內容,像是:「這個對象跟我期待的落差很大,他不是我想
要找的『那個人』」或者是:「我都已經年過三十了,怎麼還沒有好的對象出現?」
然而在書中,作者精闢地指出人們對於「愛」的一種最常見的誤解。許多人會誤以為,愛
所必需的條件,就是要找到一個正確的「對象」,然後一切就會水到渠成。如果這個「對
象」不對,我們就會說服自己不需要去愛對方,想要等到下一個正確的對象出現才好好地
去愛。
然而,這種態度就好像在說一個人想要畫畫,卻不去畫畫教室學畫、不去真的捲起袖子作
畫,只是一味等待著正確的繪畫「對象」出現,以為自己終於等到了這個對象之後,自然
就可以畫出一幅漂亮的畫。你覺得這樣的態度,真的學得好畫畫嗎?等到正確的對象出現
才開始「畫」,就好像等到正確的對象出現才開始「愛」,平常不努力,哪有可能會有好
能力?
所以作者才一直在書中強調,愛是一種主動的活動,是一種靈魂的能力。
當我們平常不去愛,如何才學得會愛?當我們平常不作畫,如何才學得會畫?
因此,愛是不分對象的,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熱愛和尊重。如果我們真正理解和實踐愛的
意義,那麼我們的愛將不會被局限於我們自己或特定的個人,而是會擴展到所有人和生命
。作者主張:「如果我真的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就會愛世界,就會愛生命。」愛
,不是僅限於和特定對象的關係,而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的取向。
引述書中完整的說法:「懂得愛所有人也是一種表現出我們真正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方式。
如果我們不能愛所有人,那麼這可能意味著我們對自己或他人有某些『尚未解決』的恐懼
或反感。而當我們能夠全心全意地愛所有人時,這表現出我們已經成功地接納和愛我們自
己,並能夠以開放和尊重的態度面對他人。」
因此,懂得愛所有人,才代表我們真正懂得「愛自己」和「愛某個人」。這種全面的愛是
我們人類存在的基礎,也是我們實現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和諧的關鍵。愛是一種每天的實
踐,而不是等待正確的對象出現才去愛。
後記:值得一輩子收藏的好書
《愛的藝術》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豐富的、溫暖的、恍然大悟的。我在撰寫這篇讀書心得
的時候,覺得根本沒有寫得完的一天,因為每個段落都含有了太多的智慧和洞見。這次分
享的大約只佔了我摘錄重點的三分之一不到,書中還有好多值得深思和反省的觀點。我深
切地認為,愛是一輩子的事情,這本書也是一本值得一輩子收藏的好書。
我很喜歡作者鼓勵我們,透過理解和實踐「愛」,來進一步提升自我,獲得一種更豐富和
滿足的人生。他不斷強調愛是一種主動的行為,而非被動的情感,愛是人格培養的一部分
,透過自我發展與提升,我們可以學會更好地去愛自己,也懂得去愛其他所有人。
如果你想要了解親子之間的愛,書中有完整的篇幅分析了孩童、母親和父親之間的愛的差
異。如果你想解開自己對於浪漫感情的困惑,或者更懂得經營長久的伴侶關係,書中的浪
漫的愛的篇幅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其他還有關於朋友之間、神和宗教之間的愛,書中都
有值得參考的篇幅。
總結來說,這種關於愛的理解和實踐,對於想要在生活中實現更深度的人際連接和個人成
長的讀者來說,具有難以衡量的價值。這不只是一本探討愛的書,更是一種思想的啟發,
一種生活態度的指引。我相信,如果能讓更多人認識這本書,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作者: hwider (海裡的星辰)   2023-07-24 21:20:00
謝謝分享
作者: r5252 (邱于玥心靈塔羅)   2023-07-25 01:55:00
好喜歡你的介紹,很飽滿
作者: Freezebreeze (freezebreeze)   2023-07-25 13:58:00
推推
作者: louisis ( cem )   2023-07-27 00:23:00
推推 謝謝你的心得 好想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