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文學與精神分析【高雄場】

作者: unknown (ya)   2023-03-16 16:27:23
台灣文學的反叛與憂鬱 — 永不止息的自我追尋(高雄場)
精神分析中的青春期,意味著反叛,意味著自我追尋與獨立,也意味著改變的可能。台灣
,一個青春期的海島,還來不及哀悼光復所帶來的巨大失落,就先被戒嚴的巨手摀住了嘴
。有人開始反叛,有人陷入憂鬱,有人被迫沉默,就用文字發聲。戒嚴解除後的時代,人
們開始反叛其餘種種,比如父權、性別枷鎖、婚姻、家庭與宿命,其餘的人們則開始療傷
,一場放了太久的傷。
而文學,總能忠實地反映時代。
於是我們有了反抗噤聲的現代主義文學,反抗性別枷鎖的同志文學,反抗傳統文類的散文
詩,以及眾多反叛與憂鬱並存的文學作品。
當我們能直面失落,傷口就有癒合的可能,當我們還能反叛,憂鬱就還不會降臨。文學本
身就是一種反叛,一種憂鬱,一場永不止息的自我追尋。
(文:謝孟婷)
【時間】2023/04/09(日) 09:30-17:00
【地點】高雄市鹽埕區大義街2號C6-1倉庫(BANANA音樂館)
【主辦單位】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合辦單位】無境文化、高雄精神分析讀書會、台南精神分析讀書會
【參加對象】對台灣文學與精神分析有興趣者,不限於臨床工作者
【活動詳情/報名連結】 https://psychoanalysis.org.tw/zh-Hant/event/content/248
【講題介紹】
憂鬱・隱身・反叛:伊底帕斯的多重樣貌 / 李俊毅
體弱多病、隱身缺席,經常是戰後台灣文學中父親的寫照,瀰漫著強烈的死亡意象。母親
不然,多數是在被丟下與與被背叛中,以一種忍辱剛毅的理想化形象呈現。假如伊底帕斯
結構是人們無可遁逃的基質,孩子必得發展出抵禦如此複雜情境的能力,因此反抗,只好
叛逆。
複雜難解的歷史脈絡與國族傷痕使得台灣社會長期處於前伊底帕斯階段,藉由文學反應出
台灣社會的特殊樣貌。換言之,如此不成熟而倒錯的社會人格,造就親密關係的對立與衝
突,既緊密又疏離。
郭松棻的《奔跑的母親》與平路的《袒露的心》,不論從國族、性別、世代的角度而言,
似夢似現實地反映出台灣社會結構的變與不變。
《邦查女孩》:山所映照的這個時代的心靈 / 周仁宇
山,對近數百年間來到台灣的移民而言,一直是個禁忌:從早期模糊概念裡的「番地」、
到日本官方清楚界定的危險「蕃地」,再到戰後戒嚴論述中的匪諜窩藏之處。歷代的統治
者想方設法在人和山之間劃線。然而,從鹿野忠雄到戰後的鍾理和、鍾肇政 … 再到更後
來的拓拔斯‧塔馬匹瑪、楊南郡、劉克襄、吳明益 … 台灣歷代作家不斷跨越那條線,在
高山深谷裡尋找那個在被切掉前原本與山連結的自己。
本文比較鍾肇政的《高山組曲》與甘耀明的《邦查女孩》,試圖探索甘耀明筆下的山所映
照出的這個時代的心靈。
詩.青春期.永不幻滅的烏托邦 / 謝孟婷
詩,對許多人來說,是神祕的,有時甚至是晦澀的。詩的邏輯性較不明確,曖昧性高,創
作過程類似診療室裡的自由聯想,是一種潛意識的語言。
夏宇以詩為媒介,不斷地反叛、解構與重組,她曾打散一本詩集中的文字,再 依照非文
字性的邏輯,重新拼貼出另一部作品。此過程含有找尋的意味,詩人 在找的究竟是什麼?
是不存在的烏托邦,還是「找尋」的過程本身?
精神分析裡的青春期,也是一趟不斷尋找與衝撞的旅程,終點站為自我定位的完成。每個
人步伐不一,有時青春期會拉的很長,有人會停留在中途,不斷回望童年似曾存在過的烏
托邦。究竟長大意味著什麼,長大的過程中什麼悄悄地死了,什麼又暗中活了下來?反叛
,會讓已逝的復活,活著的消失嗎?
也許文學,是一趟尋找烏托邦的旅程,正因烏托邦不存在,令文學得以存在。
平視的位置模擬──《滌這個不正常的人》與文學史中的眼睛 / 陳泓名
如果可以的話,她不想要坐在那裡、也不想要寫下這本書。廖瞇於2020 年出手散文《滌
這個不正常的人》,即抵達了臺灣散文的巔峰,是的,文學史數十載 ,她獨攀。
這場演講,意外地談許多包裝;從書店負責人的視野裡,告訴你,文學是多麼需要「狩獵
」;狩獵痛、狩獵病、狩獵傷、狩獵歷史,宣稱它是真實,強調它是真實,多麼努力、多
麼刻意。最後再將它們完整包好,放在精緻濃縮後的商業出版品。
廖瞇,走到了一個更遠的地方,她讓散文這個文類,走得更遠了。
至於為什麼?請我們一起心平氣和地,娓娓道來。
作者: Misscat16868   2023-03-16 20:07:00
你們寫的文學作品有多少是正確呈現史實?還是當我們更深一層探究就説Let it go.Don’t check the facts.還是立場不同也會讓史實的描述有所不同?你知道「全世界沒有人知道死的是另一個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所以真正的真相是什麼?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