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最後的秘境 東京藝大》讀後感

作者: mike70428 (O_<)   2022-01-18 02:39:06
讀後感
淺入淺出,書中絕大部分都在描寫藝大生在學校課業的活動。
至於學生在就學階段對藝術創作的心理狀態、藝術作品的看法,
相對地著墨極少,這是可惜之處。
但是對於想了解藝術大學就學的實際活動,
這本書提供了不錯的敲門磚。

1.「藝大生的話,特別允許進入一般人禁止的寺廟結界,還可以看到平常不對外公開的佛
像。」

2.「我呀,從來沒洗過衣服。對鋼琴家而言,手指就是生財工具。受傷而無法登台演奏就
慘了,光是不能練習都很傷腦筋,甚至有『一天不練習,就會退步三天』的說法呢。我不
拿重物,也不做運動,專業人士更應該要有這種意識。我念高中時,都是在旁邊看著而已
。』

3.而藝大最難考的科系為繪畫系,同年度的入試倍率竟然高達十七.九倍。也就是說,約
有一千五百人,要爭奪八十個名額。
藝大整體的入試倍率約為七.五倍。

4.「是呀,如果家長不認真看待應該沒辦法。不過,大部分的家長都很拼命喔。特別是主
修鋼琴和主修小提琴的人,基本上都是從二、三歲就開始接觸音樂了。如果小學才開始,
可能還會被人家說起步太晚,會很不利。從小就在這樣的菁英教育下成長,再接下去念藝
大。」

5.「演奏家就是以體力決勝負,很辛苦的喔。還有比賽前一定要吃一巴掌砂糖的鋼琴家呢
。因為體力會日漸衰弱,如果要花好幾年考試的話,實在太浪費時間了。倒不如選擇其他
大學,早早成為專業人士,進入業界還比較好。」

6.音校的學生,並非每天都只需要練習和上課。有些人從學生時期開始,就以專業人士的
身分出席演奏會,有時也會參加比賽。透過這些「正式演出」,可以打響名號,提高技術
水準。

7.「進入建築系的第一項作業,是做椅子。」
「因為建築的最小單位,就是椅子。思考該如何連結人體和作品,就是建築的工作……所
以首先從椅子開始。先向工藝系的教授學習木工技法,一步一步來。」
「會,我那時候以『次文化』為主題做了椅子。椅子是什麼、該怎麼去思考椅子、如何捉
住椅子的精髓等……用自己的方式挖掘這些問題,邊想邊做。」
「這樣的作業從椅子開始,二年級是住宅、集合住宅、小學;三年級會變成像地區設計、
都市計畫之類的;四年級則是自行決定主題,製作規模為城鎮大小的畢業作品。」

8.「指揮通常給人很耀眼的感覺,但其實超多時間都在做一些不起眼的事。」
「例如,整天都在讀譜……。演奏樂器的人只要知道自己的部分就可以了,但是我必須記
得所有人的部分,所以樂譜是一定要背的。」
「我們要先背樂譜,然後再實際將各個部分哼唱或用鋼琴彈出來,讓耳朵記出聲音。像這
樣準備好之後,接著就要放大自己的想像,決定怎麼實際演奏這首曲子。」
「總之,就是一直唸書,我們不能不了解曲子的背景。作曲家是什麼樣的人、當時的社會
現況、曲子是在他生涯的什麼時期寫的、當時他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必須讀非常多這樣
的論文。這位作曲家其他的樂譜也必須詳讀。作曲家也是人,寫曲的時候一定會有些癖好
習慣,這些習慣特別會顯露在作曲家想帶入感情的部分。明白了以後,我們才能放大想像
,決定這首曲子在哪個部分必須完美配合。要以哪種步調來演奏之類的,要不斷不斷地在
頭腦中反覆演練。」

9.「是的。受邀去交響樂團演奏時,大約會花十萬圓左右……但是如果不露臉打響名聲的
話,以後可能會接不到工作。所以就算要花錢,也是要參加。」
「不過,參加演奏會還要負擔禮服的花費吧?」
「對啊。雖然每件價格不同,買的話一件大概要十五萬圓。我總共有十五件喔,有搭配灰
暗曲調的禮服,也有搭配輕快曲調的禮服。禮服一定要準備很多件。」

10.「小提琴的樂手,骨骼都是歪的。因為拉小提琴時,會用下巴抵著琴,久了以後,左
右兩邊的臉會變得不對稱,下排牙齒的排列會變亂,腰和腿也會左右不平衡。這樣一來,
小提琴也就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融為一體後,才終於能隨心所欲地演奏。」
「趁還在成長的時候學,才能發育出適合樂器的身體。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才學,可能就
因此有差。」

11.「雕金的材料啊,通常會使用金或銀,有時候還會用白金。這些貴金屬很花錢的!所
以學生們每天都要確認貴金屬的市價,趁便宜的時候買進囤貨。」
「最後用銼刀打磨銀的時候,不是會掉很多銀粉嗎?我們會用小盤子把那些銀粉收集起來
,讓金屬業者收購。一開始我都會丟掉,結果學長姊很緊張地說:『不要把錢丟掉啊』,
我才恍然大悟。」

12.「油畫組特別自由喔,大家都說是藝大最自由的。」
繪畫系油畫組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不畫油畫也無所謂。
「基本上,是放任主義。當然我們也會畫油畫,不過,你要雕刻也可以,拍影片也沒問題
……總之,做什麼都OK。」
課堂上不只能學到油畫的技法,連壁畫、版畫,甚至現代藝術、攝影、雕刻都會接觸到。
一、二年級時先接觸各式各樣的表現方法,三年級開始專攻主修課程,自由地創造屬於自
己的世界。
「雖說自由,但大家都會深刻鑽研,徹底地探索自己的主題。比方說,有人特別講究青金
石顏料,他會自己削切、研磨青金石,從零開始做顏料。」

13.「話說回來,你們製作完成的作品,展覽完後該怎麼辦?」
「大型垃圾回收。」
「如果做一些真正有用的東西,就背離了藝術。創造這世上還不存在的東西,雖然這些東
西大部分都是廢物,不過,把它們創造出來,才算是藝術。」

14.「畢業後成為專職藝術家的,真的只有少數,不,只有一滴滴吧。」
「其他人在畢業後,都做些什麼?」
「一半左右都下落不明喔。」
二零一五年度的畢業就業調查,四百八十六名的畢業生中,有兩百二十五名「就業未定、
其他」。
「只要每幾年出一位天才就行了,其他人都是那位天才的踏板。藝大就是這種學校。」
「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有一種看法是認為找工作等於失敗者。會有閒言閒語說:『那傢伙
放棄藝術了』……」

15.「開學時,教授第一句話就說『藝術是教不來的』。技術可以學,但要用學掉的技術
做什麼,只能自己心領神會。如果沒有想做的事就完蛋了……,想紅的方法也只能自己找
。坦白說,能紅的方法教授根本也不知道。因為也有在藝大默默無名的人,畢業後卻一舉
成名的。」

16.「我完全沒有思考未來的事,船到橋頭自然直,做一些自己覺得有趣的事就好了。什
麼循規蹈矩地工作就能得到成功之類的,我覺得我不適合那樣的世界。我認為做想做的事
比較重要。」
「一開始是抱著必須要對社會有貢獻的想法。但是東大建築系的老師告訴我們:『所有的
建築都是出自個人的慾望』,不是為了案主,也不是為了社會,而是自己想做才做。別人
的需求,之後再磨好就好。我心想,原來如此。做想做的事,周圍的人也會感染到愉快的
心情,這才是真正地對社會有所貢獻。」

結言
可以跟"塗鴉日記"以及"藍色時期"這兩部漫畫一起合用,效果更佳。尤其是塗鴉日記,可
以補足很多藝校生對於創作掙扎、逃避時的心理狀態。
老實說,此書給我的印象挺淺薄的,很多章節看完,就只是"欸~~~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應該是採訪訪問分散在太多學生上,導致不夠深入挖掘。優點則是誰來看,應該都看得懂
;不會有藝術專門論點的出現,令人難以下嚥。
值得入手嗎?我覺得普普。
作者: pshuang (中山先生忠實信徒-我愛蘿)   2022-01-18 08:51:00
關於第一點其實不是結界 是內陣
作者: Qorqios (詩人Q)   2022-01-18 13:42:00
哈哈
作者: yamatolan ((下巴脫臼不是罪))   2022-01-18 16:09:00
作為了解的入門書覺得不錯,更深入的意識型態或是掙扎我反而比較難啃
作者: wonttellyou (不告訴你)   2022-01-18 19:25:00
我覺得就是取向不同吧~ 塗鴉日記和藍色時期那樣著重心路歷程的我也很愛,而這一本介紹藝大裡頭各系所生態和活動,也令我大開眼界、嘖嘖稱奇,這本其實本身就已經有厚度了,如果每個受訪者還要深入去談,大概會厚到像字典吧XD
作者: cowbaya (靠北啊)   2022-01-18 19:30:00
感覺就是缺乏運動的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