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作者: r5252 (邱于玥心靈塔羅)   2021-11-04 01:21:10
網頁版:
https://pse.is/3rffyh
全文: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療癒所有女性的自我修復心理學
一開始悅知文化推薦我這本書時,我就很感興趣,母女關係似乎在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一個
難解之謎。倘若時常在關注于玥部落格的朋友,也知道我也時常在揭露我與我母親之間的
愛恨情仇。
不過,「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有點駭人,但這位作者,同時
也是韓國的臨床心理工作者,她藉由她自己長期與個案晤談的經驗融合了她自己的生命經
驗、甚至他觀察自己與自身孩子互動的經驗裡頭,她敏銳地察覺到了亞洲女性普遍遭遇到
的困境。
我在搜尋這本書的資料時,也曾經看過有人留言過這樣的書評:「身為母親看到這樣的書
名真是壓力山大,搞得好像孩子的爸一點責任都沒有。」又或者留下:「這本書根本就以
偏概全,乾脆鼓勵媽媽都生兒子就好了,這樣女兒就沒有陰影可言。」
這樣的書名確實是真的讓這本書要推往相關的市場有點吃虧,但仔細翻閱會發現,她其實
是相當細緻地用她所接觸過的案例一步步去剖析亞洲女性何以在這樣的社會脈絡與文化背
景中,在不知不覺一代又一代地複製了女性之間的困境,最主要的源頭還是來自於,我們
都希望下一代能夠在這樣競爭激烈且變遷快速的時代下,能夠順利生存下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為了生存下來,下意識會想要貼近主要照顧者也會觀察主要照顧者是
怎麼看待我們的;偏偏在現在的經濟文化裡頭,絕大多數都是小家庭,在母親在扮演各種
人生角色中的擠壓過程中,早已精疲力竭,又要如何讓孩子感到人生是充滿希望或是夢想
的?
『當母親無論在現實生活中或心理上都已經疲憊不堪, 因而不斷向外宣洩自己的情緒時
,聖潔蔗糖情感無水並堆積在心裡的人,自然是孩子。尤其女兒更是如此。』p.56
同時,作者也指出身為父母自然也會有感到疲憊的時候,只要坦承去面對,反而能夠教導
孩子如何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 無論是什麼情緒,只要肯認同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孩
子,就能透過孩子的反應和狀態,看見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潛意識意圖,也能更加敏銳
地察覺孩子的狀態或反應。』p.70
在書中提到一個案例是一位老母親(化名:順貞)面臨了女兒遇到婚姻危機,女兒想要回
頭找順貞求助,順貞卻很抗拒。心理師跟她探索過往原生家庭的經驗,順貞提及她的母親
過去是相當苦痛的,因為生下的是女兒(也就是順貞)而被婆婆厭惡嫌棄,並把剛出生的
順貞丟在冰涼的地板上。順貞的母親逃命似地抱著順貞投靠鄰近的教會,母女倆才得以活
下來。
即使如此,順貞是這麼辛苦地一路這樣成長的,當女兒遭遇婚變想要投靠順貞時,順貞卻
想將女兒推回夫家。當順貞進一步探索自己的內在時,便直言自己這麼辛勤地維持住了一
定的社經地位,若女兒回來她就需要配合她的生活作息,她很害怕失去自我與原有的工作
權勢,就想要把女兒推回去夫家。
『 您的母親是用盡一切努力想保護你,即使過去雖然過得非常辛苦,至少也算平平安安
活到現在。但是您現在卻要女兒回到他口中那個地獄般的婚姻中,把女兒拒之門外。為什
麼會這樣呢? 』 當我們在生活中被創傷帶來的情感衝擊所蒙蔽時,便無法看清現實。
p.173
不過,回到現實層面之中,我們確實也無法面面俱到,或是隨時保持著一種很清醒的狀態
,作者既是女兒也是母親,也是專業助人工作者,所以她自然可以體會這樣的限制,因此
她給予的處方籤是這樣說的:
『 只要內心被個人問題所佔據,或被自己的匱乏與創傷束縛,就無法將珍惜的人放進心
裡;每個女兒對母親的期盼,就是完全相信自己,並且和自己一起堅持到底。只要母親能
做到這點,那麼女兒接下來就有足夠的力量重新站起來。』p.175
『 當孩子感受到母親願意接納真實的自己,是唯一不給予任何評論我判斷的人士,他們
將帶著十足的信心,在安全感之下解決一切問題,找出自己的道路。只要母親相信孩子,
以堅定沉穩的態度面對,孩子將能成為善於處理傷痛的人,而不再是害怕受到傷害的人』
p.238
看著我貼了這麼多標籤在這本書上,大概就知道她的金句與案例真的很多,裡面有很多貼
近人心與我們生活的故事,她也提醒著我們是如何被這樣的社會文化脈絡中制約,那些完
美主義就像是緊箍咒一般束縛著母親們,畢竟母親也是某人的女兒。
最後,這本書也提供給身為男性伴侶一些建言,以及夫妻倆要如何共同育兒,好讓孩子們
不再複製無形的制約與困境。
『 通常留在人們記憶中的,不是「某人有多照顧我,願意和我一起犧牲」而是「某人有
多努力試著理解我的痛苦和無力感」。』p.194
這本書看起來裡面的文字很淺白,但是案例與解析是相對犀利的,我也在書中看見了許多
我跟我母親互動的模式,總是要停下來沈澱一下才能夠繼續往下讀。如果上面的分享能夠
讓你有些共鳴,甚至想要進一步探索自己的內在,以及與母親的關係,那麼這本書說不定
也可以陪伴你梳理生命歷程,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定位。
『 而我們要做的,不是將身體和意識所記憶的創傷與匱乏徹底清除,而是重新理解、定
義,並在這個過程中,減緩他為我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從新的角度觀照自己的生命
。』p.272
作者: bbeav (bbeav)   2021-11-04 09:05:00
推!謝謝分享
作者: LoveSports (愛運動)   2021-11-04 11:29:00
感謝分享
作者: mepe1018 (mepe1018)   2021-11-04 12:10:00
謝謝分享
作者: ttyeden (ttyeden)   2021-11-04 18:44:00
感謝分享
作者: KHDSN (嗯啊啊嘰)   2021-11-05 05:34:00
感謝推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