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大器可以晚成》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作者: wackynoteis (Wacky)   2021-04-16 22:00:33
《大器可以晚成》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我的讀後心得
當世界沉迷於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late-bloomers/
你是否覺得當代社會的鎂光燈,總是追捧著那些「年少得志」的卓越人才?如果你總是覺
得自己學東西學得太慢,賺錢賺得太慢、都一把歲數了還是平平庸庸?有本書或許能帶給
你一股安定心靈的力量,與其慌亂追趕,不如放慢腳步後發先至。
這本書在說什麼?
《大器可以晚成》的作者是美國權威財經雜誌《富比士》發行人里奇.卡爾加德(Rich
Karlgaard),他是典型的大器晚成者:畢業後對人生目標感到茫然,當洗碗工、夜間警
衛、臨時打字員,年輕的時候沒有闖出什麼名堂。他一直到了30歲才試著創業,多方歷練
之後在44歲時打破年資天花板,被評選為《富比士》發行人。
他認為現代社會資訊高度流通的情況下,那些走得比別人快、成功得比別人早的「極端值
」,越來越容易被發現跟看到。人們著迷於「英雄出少年」的精采事蹟,結果天天被這些
亮麗的故事轟炸,感覺自己落後了、跟成功絕緣了。結果,人們不但沒辦法過得更開心,
反而陷入了更深層的憂鬱。
這本書中,他反而認為「大器晚成者」這個可能被現代社會鄙棄已久的族群,需要被重新
重視。這群人有著別人一開始看不出來的天賦,但卻比「預期更晚」發揮其潛能。他們沒
有咬緊牙關設法滿足父母或社會的期望,反而是以超乎預期的創新方式發揮潛能。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人們瘋狂追求盡早、盡快達到功成名就,做不到就認為自己是
失敗者,這導致很多人才被浪費,很多創意被扼殺了。社會不偏重個人發展的差異性,而
是嫉妒偏好很早就展現考試才能,有資源上對的學校、相對的課程、找對的教練,既早慧
又能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的人。
一直以來,我很不喜歡聽到「你已經XX歲了,應該要怎樣怎樣」的說法,不知道是出自於
本能的反抗,還是源自於對傳統觀念的質疑。偶爾,會覺得自己是個長不大的小孩,內心
仍然懷抱許多熱情和悸動,總是想和時間逆著跑。關於「什麼年齡就該達到什麼成就」的
觀念,似乎也與我絕緣。
因此,我很好奇自己這樣有點「反骨」的想法,是否有類似的書籍在探討類似的事情。很
巧地,讓我遇到了《大器可以晚成》這本書,隨手翻到書中一段話觸動我的心弦:「無論
在人生的任何階段,每個人都能夠綻放光芒、重獲新生、成長茁壯,與成就非凡。」當下
有一種「收到情書」的感覺,我毫不猶豫地結帳買回家。
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軸
我很喜歡的勵志講師傑.謝帝(Jay Shetty)曾經發表一段畢業演講短片〈30歲沒成功人
生就很失敗?其實你只是走在自己的時區〉,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軸,不要讓
任何人用他們的時間表來催促你。」每個人的發展路線都是獨特的,我們不該以別人成功
的速度來衡量自己的成就,別人的成功是用來砥礪自己持續進步。
YouTube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sx_1Y3bIU
作者在書中提到,創業的平均年齡為47歲,在醫學和資訊科技的平均創業年齡最低,也還
是落在40歲。他認為40歲到60歲是一段特殊的年紀,這個時候「創意」和「經驗」兩相結
合,還有想獲得人生意義的普遍人類渴望,人們想要做出在死後仍會繼續流傳的正面貢獻
。報章雜誌大肆追捧的成功青年創業家其實只是少數極端值,大多數創業家是在所有年齡
的光譜上發光發熱。
2.跳脫主流文化的枷鎖
許多書都曾經提過,人是一個依賴群體的生物,我們必須要合群,才能夠在長期的自然演
化中生存。雖然合群可以達成很多一個人的力量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但是如果把這樣的
精神,放在「個人多元化」的發展方向上,顯然就背道而馳。
書裡面有提到我們容易受到團體、社會、家庭的影響,那一些「什麼年齡該做好什麼事情
」的價值觀,就像一個無形的枷鎖套在我們身上。你在生命的某個時間點該長成什麼樣子
,好像早就已經被定義好了。似乎只要有一點點的偏差,就會被人說三道四,如果你偏得
太多,還會被看成是離經叛道的族群。
大器晚成的人必然是走在與眾不同的道路,歷經重重阻礙、產生自我質疑、被逼著合群與
從眾,還面對著種種逼迫的壓力。因此,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需要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做出
跳出主流的決定更需要強大的勇氣。作者認為,一旦我們有辦法擺脫那個無形的枷鎖,從
這些阻礙中就可以找到隱密的寶藏,發覺獨特的自我,人人都能走向卓越,施展自己真正
的潛能。
3.放棄竟然是一種美德
作者挑戰人們總把「刻意練習」和「恆毅力」奉為圭臬的精神,他也挑戰那些認為「放棄
」的人沒辦法成功的想法。與其一開始就強調堅持耐久才是王道,他認為順序應該是反過
來才對。
大器晚成的人,透過自己長年的累積經驗,會發展出更為敏銳的嗅覺,知道哪些事情是不
值得堅持的,因此他們在放棄的決定上面,反而會顯得比較果斷。適當的放棄並不是代表
你很脆弱,只是代表了你把自己的時間精力,用在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
當你放棄了那些不重要的事情,聚焦於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時,就可以放手讓刻意練習
和恆毅力發揮作用。《恆毅力》這本書比較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項研究指出,一般人隨著年
紀越大,恆毅力越高。唯有大量地嘗試、快速果斷地放棄,才能引出值得堅持到底的事情

後記:成功沒有期限
《大器可以晚成》這本書和另一本《黑馬思維》書中的觀點有許多共鳴之處,最明顯的就
是:「避免落入主流價值觀『標準化』的陷阱,懂得發揮『個體化』優勢、追尋『自我實
現』目標的人,反而顯得更滿足、更快樂。」兩本書都有發人深省的地方,我也都非常推
薦閱讀。
最後,回顧整本書作者想傳達的核心精神:「大器不僅可以晚成,只要找到自己的步調,
在任何人生階段都能有不同的發揮,獲得各式各樣的成就。」書中引用各行各業人們大器
晚成的故事,讓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視野,看到與平常生活中截然不同的世界。
對於錢,我們常調侃:「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樣子」。很弔詭地,對於人,反
而是苦笑道:「你沒有不見,只是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隨著年齡漸增,許多人反而
越來越不喜歡自己過的生活、成為了自己當初不喜歡的樣子。
讀完這本書後,我闔上眼享受當下的寧靜,重新提醒自己:「大器當然可以晚成,只要你
始終記得,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當世界沉迷於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
作者: rtoday (rtoday)   2021-04-17 02:37:00
推!前幾天剛好看完。
作者: ketalo (麻衣本命!!!)   2021-04-17 08:11:00
推!!大器晚成跟黑馬思維我也都看了!
作者: staffordan (寶可夢)   2021-04-17 22:40:00
推心得
作者: taelia (taelia)   2021-04-18 08:32:00
作者: emile1224   2021-04-20 19:25: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