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瑪麗亞.凱莉出版回憶錄踏出療傷第一步

作者: ultmisia (魔女)   2021-02-22 19:32:18
https://reurl.cc/a5V3g9
作者:曾志傑 /2021-01-06 瀏覽次數(55687)
樂壇天后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幾個月前推出了生平第一本回憶錄《瑪麗亞.凱
莉的意義》(暫譯,The Meaning of Mariah Carey)。光從書名判斷,或許會覺得是那
種典型的名人自溺回憶錄,要不拚命抱怨全世界如何對不起她,要不用力證明全世界有多
愛她。某種程度上,這本書的確自溺,但卻非沉溺於明星光環,而是陷溺在兒時傷痛裡。
The Meaning of Mariah Carey瑪麗亞凱莉:出道30週年回憶錄
The Meaning of Mariah Carey瑪麗亞凱莉:出道30週年回憶錄
本以為書中會聚焦在瑪麗亞.凱莉燦爛輝煌的事業成就,但她卻用了近半篇幅談她與原生
家庭的矛盾糾葛。這本書是瑪麗亞.凱莉的回憶錄沒錯,但主角卻不是書封上那個光鮮亮
麗的巨星,而是封底那個若有所思的小瑪麗亞。
書一開頭她便說:「寫這本書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終於解放我心中那個膽怯的小女孩。
是時候讓她發聲,讓她訴說故事,如實還原她所經歷的一切。」瑪麗亞也提到,其他當事
人對書中內容肯定會有不同感受與說法;然而,多年來她為了保護其他人,不斷用力摀住
心中那個女孩的嘴。那些絕口不提的陰暗,只偶爾化作幾行如謎語般的歌詞出現在她的歌
曲中。無聲的重量如此難忍,人生至此,她決定卸下本不該由她背負的包袱,讓心中那個
女孩暢所欲言。
這本書談的層面很多,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文化認同、失能的家庭與失衡的婚姻,但貫
穿全書的核心,其實是來自原生家庭的情緒虐待。瑪麗亞從童年一路講到結婚生子,從初
入樂壇講到事業幾度起落,每個環節都不難察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仍深深左右著成年後
的她。
The Meaning of Mariah Carey 書封與封底。
由於她膚色較淺,加上早期唱片公司刻意經營的形象與曲風,許多人至今仍不知道她是黑
白混血。美國遲至1967年,才因為著名的「洛文訴維吉尼亞州」(Loving v Virginia)
」一案,全面廢除禁止異族通婚的法律。在此時空背景下,不難理解生於1970年的瑪麗亞
,其混血身分替她帶來的磨難。幸或不幸,瑪麗亞的父母在她3歲時離異,膚色較淺、加
上跟著白人母親一起生活,但不代表她能躲過歧視眼光。
第一次遭遇種族歧視是她4歲那年,某日幼稚園課堂上,老師要大家畫下全家福,瑪麗亞
毫不遲疑拿棕色蠟筆畫出父親。老師看了捧腹大笑,也引來其他師生圍觀。困窘的瑪麗亞
問老師為何而笑,老師說,「妳用錯蠟筆了!」瑪麗亞堅持自己沒用錯顏色,不久後笑聲
漸退,老師們彷彿意識到什麼,退到一旁交頭接耳,從此以後老師們看她的眼神不再相同
。這是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不同。她寫道:「每遭遇一次種族歧視,我的純真就剝落一
些。留在我心頭的是不斷暈開的污漬,滲透到我內心深處,無論是靠時間、名利,甚至是
愛,都無法澈底刷淨。」
外界的歧視,或許還能隨著年紀漸長而懂得自我防衛。但如果歧視來自本該提供溫暖與保
護的家,該怎麼辦?
瑪麗亞的兄姊,分別大她10歲、8歲,他們膚色比瑪麗亞稍深,又跟著當時未離異的父母
成長於種族歧視更甚的60年代。鄰居會拿混有碎玻璃的生肉餵食他們家的狗,甚至炸毀他
家的轎車,換言之,他們經歷的歧視更嚴重。在他們眼中,膚色淺的瑪麗亞宛如天之驕女
,享盡優勢。在白人社區裡,瑪麗亞因為黑人血統而屢屢遭受異樣眼光,但在自己家,又
因為太「白」而被手足處處針對。而父母離異後,母親選擇帶年紀最小的瑪麗亞一起生活
,也讓她的兄姊感覺被遺棄,從此妒忌取代了手足之情,成為兄妹三人一輩子的主題。
1999年,瑪麗亞.凱莉與母親接受歐普拉訪問,談論種族議題
根據瑪麗亞的描繪,她哥哥情緒不穩、有暴力傾向,與父母發生肢體衝突是家常便飯,這
讓她從小懂得察言觀色,學會在暴風來襲前尋覓藏身處。而她本來品學兼優的姊姊,青春
期後開始從男女關係尋求慰藉,15歲便懷孕生子,最後染上毒癮、成為性工作者。瑪麗亞
12歲那年,她姊姊甚至勸誘她吸食古柯鹼,並試圖將她賣給皮條客。瑪麗亞.凱莉過去時
常在媒體上戲稱自己是「永遠的12歲」,眾人總以為那只是女明星拒絕認老的玩笑話。直
到這本回憶錄推出後大家才明白,永遠12歲,是因為12歲之後的現實太過殘忍,不如遺忘

她與手足的情誼,並未隨著事業成功而改善。名利不僅加深忌妒,更帶來無底洞般的物質
索求。她在書中自嘲,自己在家人眼中宛如「一台戴著假髮的提款機」,她若拒絕援助,
手足便會向八卦小報兜售關於她的負面消息。然而,瑪麗亞並未將兄姊描繪成性格扁平的
惡人,書中不乏溫馨逗趣的手足情誼,她亦明白兄姊也是受害者,肯定經歷過許多她不清
楚的磨難才導致行為偏差。但瑪麗亞認為她與兄姊最大的不同在於,兄姊一輩子都在扮演
受害者,拒絕付出努力重建人生。一旦沉溺在被害者的自憐心態裡,縱使她握有再多資源
也無法幫助他們回到正軌。
比起兄姊,對瑪麗亞影響更深的是母親。「我們的關係是一條多刺的繩索,由驕傲、痛苦
、羞恥、感激、妒忌、愛慕、失望組成。這份複雜的愛,把我們的心繫在一起。」她母親
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歌劇女伶,有浪漫衝動的藝術家性格,這雖然啟蒙了瑪麗亞的音樂之路
,也帶來相處上的齟齬。
她在書中毫不掩飾自己對母親的期待、失望與埋怨。如前述所言,瑪麗亞的成長過程並不
輕鬆,而母親是孩子最後的避風港,但她的白人母親並不理解混血兒的掙扎,無法適時提
供孩子需要的情感支持,甚至連人身安全照護都未能提供。隨著瑪麗亞逐漸嶄露音樂才華
,母親難掩的妒忌也讓她難過不已。
最令人震驚的,莫過於瑪麗亞在書中不時暗示母親是種族主義者。雖然母親在保守的60年
代與黑人結婚,但瑪麗亞認為,那不過是母親的叛逆性格使然,只為惹惱家人。書中最露
骨的一段描述,是2001年瑪麗亞因工作疲累而前往母親家尋求慰藉,卻演變成一場激烈的
母女爭執。最後母親報警,讓兩個白人警察帶走瑪麗亞。書中寫道,她母親對著白人警察
使了眼色,彷彿那是一種白人之間的暗號,即使她是瑪麗亞.凱莉,當身在白人社區,她
的混血身分遠遠蓋過她的明星身分,連她也無法撼動屬於白人的權力結構。在那個還沒有
#BlackLivesMatter 的年代,與瑪麗亞同行的黑人好友聽到警察上門,老早嚇得躲在房
間不敢出聲。勢單力薄的瑪麗亞最後只能屈服,自願坐上警車,離開那棟她送給母親的豪
宅,其後更被她哥哥誘騙關進療養院。本來只是女兒想找媽媽安慰,最後卻演變成「瑪麗
亞.凱莉精神崩潰」的醜聞。
此事重創了瑪麗亞.凱莉當時如日中天的事業,也讓母女關係埋下心結。當時她剛簽下鉅
額唱片合約,因此她始終懷疑這是母親與哥哥共謀,意圖接管她的財產。這固然是瑪麗亞
的單方面猜測,但由此可見,母女關係之薄弱,非一日之寒。這樣的關係,多年來反覆在
期望與失望中輪迴。她寫道:「我與母親充滿了矛盾與對抗,我們的關係從來不是只有黑
與白,我們之間的情感如彩虹的色彩般多變且複雜。」
原生家庭的創傷像一把雙面刃,驅動著瑪麗亞前進,也誘使她迷途。事業上,家庭的不堪
成為她拚搏的動力,她中學時代便投入音樂創作,執意要在樂壇發光發熱;創作上,童年
的困惑、身分的認同、親人的背叛,成為她歌曲中反覆出現的主題;感情上,為了逃離原
生家庭紛擾,她在23歲嫁給大她21歲的唱片公司總裁,因為位高權重的他能給予足夠的保
護。瑪麗亞把安全感錯認成愛情,殊不知保護與控制僅一線之隔,她逃離了原生家庭,卻
走入名為婚姻的牢籠,於公於私都遭受另一半的嚴密監控。
最後,她在心理治療師建議下,決心與家人劃清界線,斷絕聯繫,她稱兄姊為「前哥哥」
、「前姊姊」。至於母親,瑪麗亞仍肩負照顧之責,但不再稱她為母親,只願以母親的小
名稱呼。母親對此不甚開心,但瑪麗亞表示這麼做並非要惹怒母親,而是明白母親永遠無
法給予她所需要的關懷,不如澈底放下期待。瑪麗亞在《歐普拉名人會客室》節目中談及
此事時妙喻:「你總不能期待在一個冰淇淋攤買到熱狗。」保持適當距離,或許才是他們
母女最安全的相處之道。
《瑪麗亞.凱莉的意義》在美國上市後,不只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首,也獲得媒體一
致好評,多數評論都讚許本書的真誠、幽默與自嘲。對歌迷而言,這本書能解開多年來瑪
麗亞在歌曲中留下的謎,更貼近她創作背後的情感根源;而對一般讀者來說,讀這本回憶
錄像是做了一場心理治療,不自覺將心裡的陳年創傷(特別是與原生家庭有關的死結),
逐一掀開梳理。
固然不見得人人有勇氣如瑪麗亞一般,果敢替各種不健康的關係畫下界限,但透過這本或
許有些絮叨、有些自溺的回憶錄,她用行動示範的是,想要與傷痛和解,第一步不是轉身
,而是勇敢走向它。
作者: laziness (綠綠兒)   2021-02-22 22:09:00
已買 但還沒開始讀 求大家的心得~
作者: skullxism   2021-02-22 23:13:00
"一輩子都在扮演受害者"好真實又好無力
作者: heavenbeyond (如果在天堂)   2021-02-22 23:20:00
再次證明了「我的家庭真可愛」就是一首洗腦歌~人類有勇氣擺脫家庭觀念束縛的時候,就是人類真正自由的時候,也是人類終於了解「笨蛋 問題不在移民火星」的時候。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21-02-22 23:59:00
家庭是社會團體最基本單位,解構家庭剩什麼?除了家庭以外有任何其他已發明的架構可以讓小孩發展更健全嗎? 沒有的話講多高超理論都是解構破壞者。即使那個家不太典型,可能是兩個父親,單親,只剩孩子像波特萊爾的冒險那樣子的。或是不知道孩子爸誰大家一起養的母系原始社會。都要有個家的最初架構。每個人都原子化沒有任何家型態可以依賴只會更可憐。只要人類需要被照顧的時期沒縮短,家就是延續人類種族必要的單位。
作者: ocin02 (山口)   2021-02-23 02:25:00
想看
作者: semicoma (後勤人力足 前進災區吧)   2021-02-23 09:27:00
"家庭"是中性的 "被家庭觀念束縛"語意上是負面的 你們在講的是兩件事
作者: gfiba (b^___^d)   2021-02-23 14:54:00
推樓上
作者: pressurepot (壓力鍋)   2021-02-23 16:59:00
跪拜志傑老師
作者: Lu515b (teresa2118)   2021-02-23 17:47:00
看完介紹後想買來看了
作者: pauljet (噴射機)   2021-02-24 00:58:00
解構家庭 不就是人民公社?
作者: EDGE (選前擾民選後隱形)   2021-02-27 14:29:00
看完推,感謝您的詳細心得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