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大棋局下的國共關係》說到底,都是棋子

作者: fatisuya (伊達楓)   2020-09-02 21:52:38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7485945
久聞這本《大棋局中的國共關係》盛名,最近才狠下心敗了一本回家讀罷。作者呂迅雖是
中國學者,但曾在許多國家遊學,書中內容中立客觀,讓我有點懷疑如果放在今時今日的
背景之下是否還能過審出版。
本書跟之前台灣聯經的《意外的國度》(林孝庭)、遠足的《迅猛的力量》(凱文.裴萊諾)
角度相似,都是探討國際對這場中國內戰的影響。呂迅加入了蘇聯方面的資料,讓觀察的
角度顯得更加的平衡。畢竟有件事情千萬別忘記,與國共發生對決之同時,世界也正在進
入雙極冷戰的時代;這場內戰裡,兩黨表面上雖是主角,但美、蘇隱藏在背後的力量可能
才是關鍵。
首先是蘇聯。史達林對毛澤東沒有好感,甚至有許多堤防,擔心他成為第二個鐵托(南斯
拉夫一位不聽話的共產黨小老弟)已經是共識,畢竟中共事實上不全然是共產國際的「親
生」子,它混入了太多「本土」色彩,已經有點面目全非之感,甚至最後連中共自己都以
此來大作文章。而雅爾達會議之後,史達林透過羅斯福從蔣介石身上奪得了許多他在遠東
想要的利益後,已經「吃飽喝足」,他比較想看到的是,國共處於一種相持不下的狀態。
莫斯科固然在日本投降後默默的支持中共壯大,可它也在天平傾斜之後,多次下指導棋要
毛「放慢腳步」,但沒被聽從。呂迅爆了一個料讓我有點驚訝,他說,當蔣介石撤退到台
灣之後,毛澤東親自前往蘇聯,請求老大哥派海空軍支援「解放作戰」。但它們在談判新
的條約時,史達林不經意的傲慢刺傷了毛澤東的自尊心,讓這位新的勝利者竟也忍不住臭
了臉,於是事情又產生了變化。在朝鮮半島,見到中共逐漸贏得內戰後,身為小老弟的金
日成也躍躍欲試,但蘇聯憂心跟美國正面衝突,遲遲不肯答應。此次蘇中會談後,史達林
鑒於華盛頓之前的消極,以及他想利用此事當藉口推遲援助,於是就批准了金日成的進軍
。結果,這個舉動大大的刺激了美國,不但親自軍事介入,還派遣第七艦隊將台灣海峽中
立化,挽救了岌岌可危的蔣政府。雖然這非史達林本來算盤,但卻意外地達成了他想看到
的狀況:繼續維持國共內戰,不讓一個「統一且壯大的中國在它的南疆成為隱患」。雖然
「韓戰救了台灣」的說法早已知道,但呂迅指出的這是史達林刻意為之倒是沒聽過,有點
詫異。
討論美國的立場就比較簡單,綜合前文提到的兩本,大致上就是:「計畫趕不上變化」。
畢竟他們是民主國家,調整國策不是兩三下就可以拍板定案,還得經歷多方利益團體的鬥
爭跟辯論。蘇聯說到底曾經是戰時的盟友,羅斯福生前還是以此為中心在思考,而杜魯門
才具略遜一籌,跟不上步調也是正常。至於對華關係嘛,美國也向來都是「合則用,不合
則去」,蔣政府長期都是「爛泥扶不上牆」,華盛頓也是頭疼不已,曾經一度被中共宣傳
所惑,但等意識到狀況不妙時,「已然失去中國」。亡羊補牢的方法就是回過頭來默許蔣
政府在台灣安置,將之納入未具其名的「帝國」之中,直到今日。
中共在內戰中的勝利,固然有一半是自己實力,蘇聯在背後的支持也不可少。他們在兩強
之間也曾經有過搖擺,周恩來主持的大外宣,努力爭取美國左派的同情,毛澤東甚至曾對
私人醫生李志綏表示他其實是想學英文不想學俄語,但其實也沒多少選擇性。
說到底,不論是毛澤東還是蔣介石,都只是美、蘇博奕遊戲的棋子,我們今天所處的局面
,就是當年的直接遺產。雖然人事已非,當年被動的角色中共已經晉升為桌上的對賭玩家
,可距離「破局」看上去似乎還很遙遠,依然在這個對立之中不可自拔。
作者: hwider (海裡的星辰)   2020-09-02 22:50:00
謝謝分享
作者: kd1523 (雨)   2020-09-03 23:41:00
謝謝分享,這種書就是有興趣但狠不下心去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