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撰文章《前額葉皮質,對抗失智的關鍵》

作者: lolylolyosu (3-1次元)   2018-11-17 06:17:35
如標題:
最近看了書店裡面擺的一些
與人類大腦運作機制相關的書(這部份好像都是翻譯書居多?)
有感於台灣作家很少寫這一塊,所以就試著自己來創作一篇。
作者: armchair (apriority)   2018-11-17 10:55:00
給推。雖說市面上翻譯腦科普書比較多,但還是有一些臺灣科學家,像是謝伯讓,也有寫一些腦科普。
作者: yudofu (豆腐)   2018-11-17 11:31:00
這個只是拿人家講的話自己重想像一次而已 沒有研究的成分你從以前到現在的文章都只有觀點,就是你覺得就覺得、尤其沒有充分的說明篇幅時、你有相關背景可以加強別人的信心嗎,只是把看到的東西作想當然爾的擴充,不如回去寫原本高次元的東西還比較適合你原本給大家的形象。
作者: wray (Rayf)   2018-11-17 16:35:00
那就沒辦法了喔,科學就是要拿證據,不然教授們為何要做實驗
作者: meoww (qj )   2018-11-17 18:04:00
沒有解決方法,前額葉皮質很重要,要保護,怎麼保護?
作者: zucca (修羅)   2018-11-17 18:36:00
還真的是"創作",以為來到低卡 XD
作者: ChiehKuo (Jas)   2018-11-17 22:12:00
我傻眼了
作者: arkr (海龜仔)   2018-11-17 23:34:00
科普類的文章我不認為適用“創作”這樣的說法,這必須是有研究或完整理論作為支撐的。例如一本科普或社科類書籍,如果後面沒有大量的參考文獻,可信度就比較低。而且原po說科學家認為不重要的東西對原po來說來說很重要,我真的很想問原po真的有去找相關領域的文獻研讀嗎?神經科學在近幾年發展非常兇猛,時常有突破性的研究出現,到底是沒有相關研究,或是只是原po沒看到?還有,科學家,至少就我所知的神經/微生物等領域的科學家,很少會花費幾年做一個實驗。他們會在一個領域花大量的時間做很多實驗、發表成果,最後再被作者引用寫成一本科普著作。而原po提的那些次元啊、意識啊之類的研究,老實講我覺得應該有人在做。而且不要忘了現在主流的科學觀點是歐洲科學革命那套,不在那個框架內的東西並不代表不存在,而且科學研究技術日新月異,距離虎克看到軟木塞的細胞壁才多久,我們就有電子顯微鏡可以看到病毒了,如果有新的觀測技術被開發出來,那些問題應該會有新的解答。
作者: dripcoffee (冰滴咖啡)   2018-11-17 23:54:00
推,還可以的科幻小說
作者: yudofu (豆腐)   2018-11-18 01:09:00
又是伊莉又是新番的 我建議你走輕小說路線比較實在我不是說叫你去看輕小,是說你只適合去寫輕小這類的虛構文
作者: irenes (我是來告別的)   2018-11-18 16:58:00
後面呢?你的文章感覺只寫了起頭
作者: darkwindwind (darkwindwind)   2018-11-18 22:45:00
同意arkr大所言,你要是真的想寫一篇科普文,可以參閱許多相關領域的文獻,科普書的讀者預想是普羅大眾,一般屬於介紹入門的書,較深入的就要看相關文獻,那些就沒有中文翻譯了。還好這篇只是空想創作。你想創作何不寫科幻短篇之類的?寫一篇這樣自己的觀點,也不適合書版吧?(不是討論書也不是心得)既然覺得看的書比神經科學家多,怎麼不去相關版面發表你的想法呢?那邊才有較多相關領域的人可以跟你討論啊。是說失智老人並沒有失去自我跟自我意識啊。再來,並沒有每個理論一出現就被推翻,地球是平的還是圓的也是花了很久才確定的,你會認為理論剛出現就被推翻,是因為後人普遍以後人角度去描寫,沒有特別標明年代的話,很容易有這種誤解。寫書很耗心力,你真的要看科普文,有很多台灣人寫在網站上推廣相關知識。哪裡很少?前面也有人提到謝伯讓。自然科學的教授,除非退休,不然幾乎沒時間寫書啊,光是計畫跟其他行政研究問題就夠忙了。專板在哪裡估狗一下就有了,cognitive版你就可以去啊。然後你都說是二維空間了,在二維空間的星球當然是平的啊,不然是3D的嗎?台大之前有出版一本,留心你的大腦,作者的背景算是哲學轉神經科學,你說的什麼意識次元,我想書內應該有提到。再來,實驗室不自由什麼的,所有工作都是這樣子,難道辦公室工作的人就不用關在辦公室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