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第三餐盤

作者: cielQ (ciel)   2018-02-26 23:11:13
手機排版,可能有點亂,請見諒。m(._.)m
第三餐盤是近半年來看了最想分享的書,內容易讀,也沒有說教感。
看完之後大概能從「吃」的角度初步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句話在很多議題上都可以拿來嘴一下,
不過真心覺得這個作者從廚師的角度切入頗多,不是說說而已)
之所以書名叫第三餐盤,
是作者將過去的美國飲食習慣分為三個進程,
受到西式飲食影響很多的臺灣也差不多可以適用。
第一餐盤-以肉食為主佐以小份量的蔬菜;
第二餐盤-和第一餐盤一樣,
只是對於食材來源加入了「產地到餐桌」的概念;
例如:牛肉來自野放牛,蔬菜變成當地產。
以上兩種類型應該還是目前大部分的飲食狀態。
第三餐盤-餐點的組成比例是根據有利環境循環及永續的生產體系而產生的,
例如:主食變成紅蘿蔔,牛肉反而熬成醬汁淋在上面變成調味品。
以上三個餐盤算是很簡要的傳達作者想說的理念。
而實際在書中,分成了四個主題「土壤」、「土地」、「海洋」及「種子」。
四個主題一開始都是從食物相關的事件開始,
藉由著對於食材味道的追求,開始延伸至食材的來源,
再深究種植或飼養的方式,
最後都還是回到整個環境及生態的循環。
各主題主軸獨立卻又互相關聯,
而且文中提到的地區或農場都是真實存在的。
越讀進去越覺得不管是現代農業或是生活其他面向,
人類總是截取某個片段,然後大量製造,
以為這樣能達到最大利益(如大量種植單一作物),
但在切斷自然循環與環境連結的當下,
也就預告了後續問題(土壤貧瘠化),
然後再用人為的方式試圖恢復應有的狀態(加肥料),
就這樣一直不對的循環。
就像書中提到的
「當我們想挑出(大自然中的)某種東西,會發現原來它跟宇宙的其他東西緊緊相繫」。
但目前人類的行為都感覺都還是在截取片段。
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這些問題,
然後開始改變,雖然很緩慢也可能已經遇到瓶頸
(感覺台灣的小農們好像也走到一個坎棧了),
但我相信只要找回當下我們這世代和土地連結的方式,
應該能慢慢找到方向。
(雖然可能很難)
書的最後,
作者以第三餐盤的方式開了一份他們餐廳的菜單。
個人非常喜歡這樣的結尾,
也希望未來每個土地的人們都能找到屬於各自地域的第三餐盤。
謝謝看到最後。
作者: monyen (聞基起舞)   2018-02-26 23:28:00
手機排版排的挺好的
作者: monyen (聞基起舞)   2018-02-27 07:28:00
手機排版排的挺好的
作者: d30632 (30632)   2018-02-27 14:45:00
謝謝分享 最近對這本很有興趣
作者: s085999449 (小貓)   2018-02-28 06:23:00
在書店翻過好幾次,真的好看,不會淪於擺架子說教
作者: anita632 (我的毛)   2018-02-28 06:43:00
很有趣的題目
作者: d30632 (30632)   2018-02-27 06:45:00
謝謝分享 最近對這本很有興趣
作者: s085999449 (小貓)   2018-02-27 22:23:00
在書店翻過好幾次,真的好看,不會淪於擺架子說教
作者: anita632 (我的毛)   2018-02-27 22:43:00
很有趣的題目
作者: e20021104 (ying)   2018-03-08 23:51:00
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