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地理與世界霸權》環境與文明的互動。

作者: fatisuya (伊達楓)   2016-11-03 17:27:53
http://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4369863
說到討論地理環境與人類文明發展,戰略的影響,除了馬漢、麥金德外,最知名
的當然非賈德‧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雖然關懷的主旨略有不同,但其
實都是圍繞在同個目的上打轉。這本《地理與世界霸權》也是相關作品,著者
James Fairgrieve是上個世紀英國的地理學家,本書初版是在1915年發行,雖然
曾修訂再版,但內容並無多大更改。雖然有點舊,但我看了目錄覺得有點意思,
所以還是忍不住買了一本,看看其實有點失望。
首先,翻譯是不差,算流暢,但作者本身的文筆並不算好,另外他分析地理環境
頭頭是道,但他把這當作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總欠些說服力,我們都知道,人
類歷史推展的變數很多,地理環境說穿了也只是其中的一項。用最近很夯的遊戲
“文明帝國”來打個比方,就算所有設定相同,也不可能每次開局結果都一樣。
雖然人類歷史是不能反覆實驗,但稍微用理性判斷也能推斷。純地理不能解釋的
太多。因此,這樣的結果也就讓本書的論述大打折扣。
不過,單看他對地理環境部分的分析還是有些地方頗具參考價值。
作者開卷當然先定義其觀察要點:
1.歷史:主要推動歷史的是人類取得生存能量的方法,有輕重緩急之分。
2.控制:人類當然會被環境制約,程度則視在條件中取得能量的選擇多寡而定。
3.地理:實際上的環境因素的影響。
跟著按照幾個主要人類文明進行剖析。
‧埃及:可謂得天獨厚,周圍沙漠,尼羅河足夠灌溉廣大地區,還有充足的雨水,
定居這邊的人可以輕易的累積生存所需的能量,並有多餘資原發展文明。缺點也
因為太順風順水,對於防衛面抵抗性太差,容易被跟著發展起的同等級文明入侵

‧兩河流域:不亞於尼羅河的肥沃月灣,但早期的沼澤分隔了各個區域的聯絡,妨
礙了組織更大政治組織的機會。隨著這些條件的消失,帝國雖然誕生,可也由於
此處正於四戰之地,來自東邊的草原跟西北山區的威脅讓此處統治者來來去去,
不斷易主。
‧巴勒斯坦與腓尼基:處於兩個古文明中間的“通道”,當它們彼此間需要交流貿
易時,定居於此的人順勢發展出高級商業文明也就理所當然,加上靠海的優勢使
它們較其他民族更勇於挑戰未知的遠洋。
‧希臘與迦太基:多山、少腹地、島嶼環海是希臘人的生存環境,這讓他們天生獨
立,積極,勇於向海上擴張。也因此,統一的帝國不符合希臘人的胃口,馬其頓
跟拜占庭嚴格來說都算“外來政權”。迦太基延續腓尼基母國的成功,開拓了商
業帝國,居於地中海中央讓他們左右逢源,但因為周圍沒有比他們更強大的民族
的刺激,迦太基人的殖民政策失之於成熟,軍事發展也落後於羅馬,構成敗因。
‧羅馬:處於義大利半島中央,位於南北交通線上成為文化融爐,保守與開放同時
並存讓羅馬人進可攻退可守,不斷的生存鬥爭也讓他們越來越強大。可廣大的國
土不同的地理條件,當時的科技無法讓統治手法足夠長期穩故並克服這種困難,
最終還是趨向於分裂。
‧遊牧民族:草原嚴苛的生存條件迫使人們必須保持最強的精神去求生存,不可能
長期在同一的區域放牧也讓他們時常遷徙,這對周圍文明有破壞但也有促進交流等
雙向的互動。
‧伊斯蘭文明:阿拉伯半島的草原綠洲帶來的影響跟草原不相上下,生存於此的阿
拉伯人受到周圍文明影響,結合出一個充滿凝聚、向心跟符合其爭取所需的宗教,
搭配吃苦耐勞跟慣於遷徙的特性讓他們迅速征服了地中海兩岸,並掌握控制了過去
迦太基、羅馬成功的要素達到同等霸權。
‧伊比利半島:三面環海的人們,為了爭取更好的生活向海外擴張並不難想像,過
去阿拉伯人留下的航海知識讓他們取得先機。不像北海的維京人,過於寒冷的氣候
限制了向更遠開拓的可能,帶來的收益看來也很有限,不像葡萄牙跟西班牙,建立
集權的王國後可以投資能量並期待回報。
‧荷蘭與法國:前者處於北海的關鍵河口,在陸路成本高居不下的時候,水路交通
的要衝往往都是能夠搶先成為發展商業的幸運兒。但這是優點也是缺點,荷蘭本土
四戰之地,過分投資海上要防衛來自陸地的侵略就會力不從心。法國正好相反,靠
北海的平原在農業跟商業都佔有優勢,儘管如此,陸上的熊掌跟海上的魚不可兼得
往往困擾著歷代統治者。
‧大不列顛:擁有腹地,內陸平原,氣候適中多雨,有溫流環繞海岸,潮汐有助於
商船往來。英格蘭慢慢的克服外來的入侵,建立起集權政府後,只要控制海洋,就
很難有外來勢力的威脅。得天獨厚的環境,在商業跟海權決定一切的時代讓英格蘭
人佔得先機。
‧德國與俄國:森林並不是容易通行的地形,儘管它有保護作用,也能提供資源,
但也阻礙文明的發展,要在短期內開拓並形成一個強大的政權並不容易。俄羅斯人
受制於這樣的環境,最終在蒙古人的刺激下才開始發展起來並不意外。而日耳曼諸
民族雖然部分遷徙到了西歐各地,留在萊茵河附近的也不少。此處依靠河運發展出
許多都市中心,加上歷史因素使分裂成為常態,結果反而是處於帝國(神羅)邊緣的
普魯士發展出集權並統一了德國。
‧中國:黃河流域的條件並不比尼羅河或兩河差多少,但某些因素還是讓定居此地
的人民必須早早建立大政府統籌資源,方能面對克服多變的河道帶來的災情。南方
長江跟北方的差異並不像地中海東西那樣巨大,中國沒有內海,沒有難以踰越的高
山,人們累積的經驗足夠克服其中的差異,讓統一變成常態。但也因此,它成為一
個內陸國家,沒有對海上擴張的誘因。
‧印度:由於這座次大陸的地理環境相對偏溫暖,人們在取得生存能量不難,缺乏
誘因組織大政治實體,分裂成為一種常態。
‧非洲:縱向的大陸跨越多個緯度,雖然鄰近地中海的北非很早就發展出高度文明
,靠近赤道的中南部大陸則受限於熱帶森林、沙漠跟氣候,人們取得的能量不足以
支撐出一個龐大的組織,欠缺相對的刺激也讓這邊的文明發展停滯不前,直到現在
還是無法真正克服。
‧美洲:缺乏跟舊大陸一樣滋潤土地河域,配合穩定雨季跟氣候,加上缺失的某些
物種,導致美洲文明發展相對遲緩。在歐亞大陸上可以看到的各文明彼此激盪在此
也不復存在,更加讓彼此的差距擴大。(可以看出賈德‧戴蒙論述的雛形)
‧美國:簡單來說,得益於工業革命的發展,讓這塊土地上的資源獲得最大的利用
跟擴展,成為強國並不意外。
本書寫就於1915年,後來對於未來的一些推論現在看來當然是差之千里,比如說作
者認為石油應該會很快告鑿,人類還是要求諸於其他自然力或者太陽能(這個倒是
有點先見之明),當然我們知道核能的出現又改寫了能源利用的狀況。而當時的飛機
工業雖尚未成熟,作者卻認定空運是人類的重要新手段倒是不差。
總而言之,本書的許多地方讀來是頗有意思,但給人的啟發性還是不如賈德‧戴蒙
的那部經典。當然,這樣的評論又有點不公平,畢竟兩者差了至少半個世紀以上,
可以運用的資源也不對稱。但今天如果說真對這個主題有些興趣,這本並不是非常
好的選擇,顯然有點過時。
作者: benothing (禹楓)   2016-11-04 11:29:00
謝謝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