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從書架真的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嗎??

作者: okplaymayday (星期天的歷史學家)   2016-04-24 03:06:22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耶,書架的書或多或少可以反應一個人的學思取向,但思想是會成
長的,不同階段的學習環境,接觸與閱讀的書也會不同。像我書架一堆武俠小說是國中的
時候買的,龍應台、余秋雨、張愛玲之類的書是高中的時候看的。到了大學、研究所就集
中在歷史學領域的書。
有的時候發現書店清倉、結束營業,或是單純湊免運費,也會兼買一些奇怪的書,買
回來只翻兩下就堆起來了。而且我的興趣就是買書,現在將近一萬本書,真正看完的大概
不到一半吧!這樣的話,看我的書架,就跟書店裡看文史、社科區一樣,好像也看不出個
所以然來。
不過呢,以上都是廢話。歷史學裡面是真的有這種研究方法,叫作「閱讀史」或「書
籍史」,是歐美新文化史裡面一個新興的研究方法,代表人物有Robert Darnton,還有年
鑑學派的Roger Chartier等,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員潘光哲教授也是這方面
的專家,他把閱讀史的方法融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寫了很多這方面的論文,我很愛睏了
,簡單說一下這個東西。
潘光哲教授去探索知識分子的閱讀習慣,挖掘每個時代的讀書人喜歡讀什麼樣的書,
例如他訂了什麼報紙、看了什麼書,再去分析報紙的政治傾向與內容對閱讀者產生了什麼
影響。例如某某人在他的日記裡寫說,今天看了某某書,他的心得如何如何,潘教授把讀
書人吸收後的知識稱為「知識倉庫」,這些閱讀的書籍就變成思想的素材,需要的時候就
從倉庫裡面搬出來用。所以就可以追索說這個人會什麼會有這種發言,原來就是當年讀了
某某書,被這本書給影響了。
透過梳理知識分子閱讀史,常常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發現,有一個概念叫「作者已死
」,大概是說每個讀者都會用自己的想法詮釋書籍,卻往往不是作者原先想要傳達的。閱
讀史也常有這種狀況,某人讀了書後,會重新去理解,甚至扭曲書的內容,把它化為己用
。所以從書籍到閱讀習慣,乃至心靈層次,可以討論的東西就多了。又如民初有一份報紙
叫《實務報》,有的讀者收到後是在挑錯字,有的則是抱怨翻譯的詞彙太難,讓人看不懂
,有的是認真的去讀裡面的新知,去考察同一份文本對不同讀者產生不同的影響,都是很
有趣的事情,我說的很簡略啦!大家對閱讀史有興趣的話,不妨參考底下的文章。
1.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
〉,《新史學》,16:3(臺北,2005)。
2.潘光哲,〈《時務報》和它的讀者〉,《歷史研究》,2005:10(北京,2005)。
3.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臺北:中研院,2014)。
作者: tienhun (天天)   2016-04-24 11:15:00
酷耶!
作者: acbwanatha (小傑富力士)   2016-04-24 12:33:00
這一塊的確是可以開發的。
作者: drdrdrmr (Hip-hip hooray)   2016-04-24 12:41:00
作者: baker31 (xl)   2016-04-24 16:24:00
一萬本書!看一半了!
作者: moluishere (陌陌)   2016-04-24 17:04:00
推歷史人
作者: valenci (birdy)   2016-04-24 18:06:00
推。長了見識,原來有閱讀史這種研究方向。
作者: yiwawa (存在於時光之外)   2016-04-24 18:08:00
作者: sci0737 (limerfor)   2016-04-24 19:27:00
作者: kathylala9   2016-04-24 23:47: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