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專欄] 三個聯盟十七隊,這是瘋了嗎?

作者: shifa (西法)   2021-08-15 11:37:04
※ 引述《ai770116 (東方的神秘力量)》之銘言:
: 類似台灣應該有幾個聯盟、該有幾隊的討論
: 不外乎2種看法
: 1.市場自由競爭才有進步
: 2.集中資源辦大事
要討論市場、產業之前,兩件事情先打個底:
1. 職業運動賽事算是廣義的娛樂產業的一環
2. 娛樂產業對於資本有一定的敏感度(但一般不會稱是資本密集型)
: 自由競爭,也不能說錯
: 但我個人還是比較偏向集中資源辦大事
這邊概念有點不對等。
自由競爭一般被認為是市場經濟的要素,這個環境會避免人為壟斷影響市場運作。
相對於市場經濟的是計劃經濟,
也就是政府對刻意扶植的產業提供補助或是墊高其他廠商的進入門檻(如關稅)。
集中資源通常只是說某個公司/BU針對某項事業調度資源。
市場/資源是無法集中的,因為單一市場通常不屬於任何一家公司。
除非今天有政府撐腰特意維持某間公司在某個產業的壟斷性。
台灣人比較容易接觸的是關稅保護居多,但美國也有合法壟斷:美國職棒大聯盟就是。
也就是說你沒辦法在美國再創一個職業棒球聯盟,
這是由美國議員發起釋憲的。
台灣看美國運動也就這幾十年時間,會對於同時有兩個聯盟並行會感到困惑很正常。
但無論是MLB或是NBA,都有兩聯盟時期的脈絡延續到現在。
所以說兩聯盟可能是正常發展軌跡。
台灣現在三聯盟?
之前一直貶低SBL半職業聯賽地位,現在又拉出來跟兩個職業聯盟相提並論?
別鬧了啦 XD
: PLG去年會崛起,不少人也期待去突破PLG逐漸替代SBL變成頂級聯盟
: SBL就讓它農場化
: 但是現在出現的T1聯盟,顯然也是以頂級聯賽之姿競爭
: 至於原本的SBL也沒有承認自己是次級聯盟,顯然還是認為自己是頂級聯盟
: 3個頂級聯盟競爭,用小學生的數學去算也知道,資源一定會稀釋
短期內能給鄉民看得上眼的球員就是那麼多,
直接用除法來算會覺得被稀釋掉很正常。
但從這個夏天的轉會市場來看會得到一樣的結論嗎?
去年PLG被嘴說都是找SBL的棄將,今年就有不少球星轉投PLG。
T1拿到的球員多半是從九太/台啤過去,這是有脈絡因素在內。
今年就換成PLG球迷調侃T1都是找來一堆幻神跟雜魚了。
所以關於球員的選擇,不適合直接用除法來看。
經濟吸引力、聯盟品牌號召力、球員球隊脈絡、屬地……等,都會影響球員的選擇。
讓市場自行運作有可能會出現馬太效應:富者愈富,
當手上累積一定資源時,就更容易取得更多資源。
如果今年T1拿不出一定的成績,那麼就會愈來愈難留住球員,
甚至在T1打出不錯的成績就會選擇到更有競爭性的PLG,
就跟台灣的籃壇留不住當代最頂尖的球員一樣。
人往高處爬,不只是往外爬到CBA,甚至在台灣內也會選擇更好的條件,
這就市場因素帶來的影響。
: 為什麼我會偏向集中資源辦大事
: 如果你以為三個聯盟之間的競爭對象是彼此那就錯了
: 其實他們要競爭的對象是其他的娛樂活動,例如中職
^^^^^^^^^^^^^^^^^^^^^^^^^^^^^^^ ^^^^^^^^
這個沒錯 「不只」中職
中職同樣也是職業運動賽事,但項目不同、季節不同,
球迷重疊率也還值得觀察。
人家美國也是籃球棒球一起走,就沒煩惱這些,
而且人家還要面臨大魔王NFL耶。
我前面有提到職業運動賽事算是廣義的娛樂事業。
西班牙足球皇家馬德里球團在球場翻新時,
就有考慮到要在球場旁邊蓋餐廳、博物館、電影院及商場。
前陣子韓國奧運代表隊也說希望可以帶動國內更多年輕人投入棒球,
因為韓國受到電競的發展帶走很多年輕人的目光。
職業賽事要思考的是怎麼吸引觀眾、球員,甚至創造願景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
說得更直白一點,你要怎麼把人從電影院拉出來看你的球賽?
你要怎麼把年輕人從電競、手遊中吸到你的場館內?
你要怎麼讓年輕情侶進場看球?
(還要注意女朋友別被球員看上,甚至主動看上又高又帥的球員)
你要怎麼讓帶著小孩的小家庭也能無負擔進場觀賽?
所謂把餅做大就是這麼一回事。
: 如果聯盟的規模逐漸擴大,跟中職賽季重疊場次勢必會增加
: 轉播或許還可以靠錯開時間,避免收視群競爭
: 但是現場進場人數,這是不可能錯開的,進場看球的人當天只能選一邊看
: 跟中職競爭的問題還算好解決,跟CBA的競爭那是怎麼樣都躲不掉的
: 台灣籃球收視不夠有競爭力的根源,不就是人才外流嗎?
: 你不集中資源,你怎麼開出好的薪水跟CBA競爭人才?
: CBA台灣球員再怎麼佛心,好歹也要8折薪水才肯回台灣吧
: 現在整個台灣分散成三個聯盟,你覺得誰付得起陳盈駿、劉錚的8折薪水?
一樣回到前面,在娛樂產業受到資本影響明顯的狀況下,
多半情況下有錢就是可以任性。
一個簡單的問題:
一樣是350元的票價,你要去有重新整理過的場館看球?
還是要去坐20年破舊爛椅子的場館?
場館硬體升級需要大量的資金運作週轉,就跟電影院要花錢升級音響一樣,
這就需要挹注資本。
所以在主客場議題上,我一直認為球隊要認養球場才會有實質硬體升級支出,
如果只是租時段,球團就相對不會特別升級場館硬體。
這種「差別待遇」才是「集中資源幹大事」。
薪資往往是球團最大也最重要的支出。
在NBA的模式下,薪資跟聯盟收入習習相關;但在台灣,這條路還沒人走過。
因為台灣球迷觀賽消費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薪資直接跟營收掛勾可能很容易達到天花板了。
只是就跟前面說球員的選擇一樣,第一時間都會覺得三個聯盟會瓜分掉球迷,
甚至暴力一點,三個聯盟的門票用除以3來看。
但真的是這樣嗎?
還是要說,球員可以選擇,球迷也是。
PLG選秀會多少人看?
SBL選秀會多少人看?
T1選秀會又有多少人看?
真的是球迷除以3的概念,三個選秀會觀看人數一樣多嗎?
當然不同聯盟出現時一定會有球迷follow,
但你也很難說這些會follow T1的球迷「就不再支持PLG了」。
畢竟球迷屬性就跟IG/FB貼文用#去下標籤一樣,
不是用分類資料夾去分類的啊。
或許球迷的樣貌會是有PLG比賽就進場看PLG,沒有的話再考慮要不要進場看T1。
在這情況下,T1就是取代去年SBL的位置。
當然也是會有人比較想看海神、特攻的比賽,
但PLG玩了一年,多少會有品牌保護傘。
同時間有兩個聯盟在同一個城市比賽,
就看誰的比賽吸引人、誰的硬體比較好,
或是球迷比較願意相信哪個品牌啊。
這就是市場機制的精華:消費者有最多的選擇權力。
: 當然,自由競爭派的人肯定認為,競爭到最後
: 市場還是會做出決定,最後整合起來
: 但是你終究要整合的,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整合?
如果當初PLG真的不想讓中信、海神進來,那是不是也可以說
「你終究要接受中信國揚的,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讓人家加入?」
整合不只是結果,還有擇優汰劣的過程啊。
或許是等得太久,也或許是對過去失望太多。
對於T1的出現,或是其他會影響到PLG的事情往往第一時間都會覺得是B>Z。
但真的是這樣嗎?
台灣人很習慣用零和賽局來看事情。
就像前面提到球員、球迷的選擇,以及球迷的「分類」,
都是可以跳脫零和賽局框架來看的事情。
現在的狀況用競合賽局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就像攻城獅GM可以在個人頻道邀請T1經理人來訪談一樣。
事情沒那麼非P則T,所以也不用急著替自己跟其他人扣帽子。
從選秀會觀看人數就可以知道大多數人還是只關心PLG,
現在球星也大多都在PLG,只要PLG不要亂搞,要穩穩經營不會是問題。
如果T1有球隊真的只是想卡位或是有其他用意而不用心經營,
那麼球迷、球員也不會吝惜給予負面的回饋。
現在球迷精得很啊。
……
不過無論是P或是T,聯盟要對球隊金主做出一定程度的審查跟規範。
籃球本小人氣旺,又允許合資own球隊,
加上未來政策可能會讓企業抵稅額度達250%,
以及現行「職棒」門票已經免徵營業稅的狀況,
林林總總加起來就怕有其他「看不見的手」摸進來。
這些會在有球隊轉賣或是股東撤資股權轉移時接受考驗。
比起球員球迷被另一個聯盟挖走,這才真的是動搖籃本。
作者: princesummer   2021-08-15 11:50:00
現在真的要預防那雙看不見到手
作者: Hohenzollern   2021-08-15 15:26:00
國王隊是王永慶二房投資的 台塑集團掌權的是王永在子女+王永慶三房
作者: cplusplus426 (c++)   2021-08-15 16:13:00
中肯 反正市場終究會留下好的聯盟我個人是認為 未來只有T& P合併的選項 SBL專心當二軍聯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