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教改的抗議與迷惘──談《危險心靈》的 …

作者: writerou (春衫猶濕)   2010-05-30 19:35:14
圖文網誌:http://www.wretch.cc/blog/writerou/9794651
標題:教改的抗議與迷惘──談《危險心靈》的主題呈現
內文:
(一)創作力求突破
《危險心靈》(2003年7月初版)是暢銷作家侯文詠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上一部長篇小說《白色巨塔》(台北:皇冠,1999年4月初版),侯文詠以其既有的醫學背景為基礎,討論政治與醫療體系的權力問題,題材勁爆,頗具可看性,引起讀者熱烈反應,卻也因為人物處理顯得平面,不夠立體,敘事沉滯與故作嚴肅而毀譽參半。至於《危險心靈》,侯文詠探索的主題為台灣極其複雜難解的教育問題,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侯文詠做為關心青少年子女教育的父親之急切與焦慮,同時其在小說創作方面力求突破的企圖亦顯而易見,值得進一步探究。
(二)故事情節扣人心弦
此書共九章,約二十二萬字,主要是台北市禮仁國中三年十四班的謝政傑,以第一人稱敘述「我」在短短八天之內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件。
第一章敘述謝政傑因在班導詹老師的數學課偷看漫畫《聖堂教父》,被罰到教室外上課七天,直到第四天,謝母方獲知此事。第二章,謝政傑未參加數學考試,私自溜到圖書館看書,向校長投訴自己的委屈,又因謝政傑拒絕道歉,反而與班導爆發肢體衝突,謝母到校後,謝政傑因母親遭到羞辱,衝動之下推倒導師。第三章,謝母找校長理論,未獲滿意答覆,準備運用媒體力量舉行記者會;謝政傑苦悶之餘,與父親是前省議員的學校「不良份子」高偉琦去Pub玩樂、嗑藥,結識中輟生艾莉,險些被警察臨檢逮捕。
第四章,記者大幅報導此一師生衝突事件,導師印發傳單反擊;謝政傑遭記大過處分,亦撰印〈為什麼要記大過?〉傳單;謝政傑家人在市議員陪同下召開記者會;家長會長、輔導主任等拜訪謝宅,安排謝政傑轉班。第五章,學校、謝家、學者、教育局官員、家長會長、導師、記者等舉行協調會,雙方各說各話,沒有交集。第六章,星期日,支持謝政傑的群眾無預警地到教育部集合抗議,全國矚目;「不良份子」高偉琦承認刮損訓導人員轎車,成為焦點人物,謝政傑也現身參加抗議,教育部前群眾越來越多,徹夜不散。
第七章,抗爭持續下去,謝政傑返校轉班上課,新班級學生與家長發動罷課抵制,謝政傑只好黯然離校,晚間出席電視現場Call
in談話節目,暢談其想法;未料於教育部參加抗議的國三生沈韋,返家後跳樓自殺身亡,將抗爭推向悲劇的高潮,謝政傑聞訊痛哭不已。第八章,自殺事件使抗爭加溫,班導詹老師、教育局長相繼辭職,立法委員介入後,抗爭變質、失控,教育部長出面安撫、道歉,群眾不予接受,終遭鎮暴警察驅離;登上宣傳車演說的謝政傑被強力水柱沖落地面,失去知覺。第九章,謝政傑昏迷三天,腿部開刀,不久民代發動教改大遊行,教育部長被迫下台;謝政傑不受原校學生歡迎,只好自動轉學,從此不太開口說話,每週去看精神科醫生;中輟生艾莉回到學校上課,不良份子高偉琦出
國讀書,謝政傑終將長大,變成和現在不一樣的人。
由於小說情節緊湊,環環相扣,動人心弦,讀者很容易被吸引而一口氣讀完,以便及早獲知謝政傑的結局,這是侯文詠敘事高明之處。
(三)教改主題深具批判性
《危險心靈》是教育小說,侯文詠藉由謝政傑因為上課偷看漫畫被處罰而引發的一連串事端,乃至演變成一場一發不可收拾的抗爭學潮,從中凸顯台灣教育的沉痾,並且予以嚴厲的批判,令人心有戚戚焉。
如謝政傑的母親抱怨教改的失敗:「行政體系、老師、家長這個權又是那個權的,好了,大家權力都增加了,最可憐的是學生,課業壓力愈來愈重,從數學、英文、鋼琴、電腦、游泳,沒有一樣不用補習。現在當家長實在很無奈,你明知道補習這麼多不好,可是不補習小孩子成績不如別人,你又怕他喪失信心……」謝政傑的心聲是「大人都不了解我們」,他說:「為什麼生命只是沒完沒了的讀書考試讀書考試,我的人生難道不能有別的了嗎?」跳樓自殺身亡的國三生沈韋,先前於教育部參加抗議時說道:「教育就是競技場,而讀書不過是一場又一場的爭奪戰,為了保持領先
,我們放棄了思考、體會、尊重、分享,開始學習平庸、冷漠、虛偽、貪婪……」中輟生艾莉接受記者邱倩採訪時,批評學校教育的僵化:「學校教育的內容跟不上時代,一點也吸引不了學生,自己不檢討,反而還要把學生統統抓回去關在教室裡,強迫輔導,還要寫什麼記錄、報告。搞到最後中輟生全被當成超級大麻煩,像皮球一樣被人踢來踢去,一點尊嚴也沒有。」不良份子高偉琦嚴正地告訴電視台記者:「大人強迫我們接受他們的標準和想法,可是他們卻從來不接受我們的。」於是學校被形容成恐怖的「監獄」,「一間間應該傳出學生嘻笑聲的教室,在這裡卻全都成了
酷刑迫害的場所;應該充滿健康活蹦身軀的操場,卻成了堆埋屍體的墓地」,可憐的學生成為「被豢養在一格一格狹窄籠子裡面的那些雞」,豈不可悲!
學者郝老師則說明,教育挾著政經社會賦予的資源與正當性,「複製」了某種隱藏在教育內容背後的階級與社會結構給下一代,此一隱藏在教育體系背後的「結構」,正是那種冷酷無情,「上」、「下」分明的階級關係與封建結構,在整個社會走向多元開放的民主體制時,如果我們不思考並且設計改變這個隱藏的「結構」,教育改革將永遠徒勞無功。而目前經常見到的人情班、升學班、不尊重學生、課後補習、使用參考書、不按照課表上課……等,都只是教育問題的表象或冰山一角,郝老師指出,在當今教改之下,無論學校、老師、家長或學生,真正面對的是「一個舊有的
龐大文化與習慣」、「一個龐大的共犯結構」。以上種種,應是侯文詠長期以來,對教育深入觀察之所思所得。
侯文詠與讀者座談時曾表示:「很多讀者跟我說,在我的書裡面找到治療、安慰,我倒很嚇一跳。我的那些搞笑只是要讓讀者讀下去,他們覺得有趣,我就可以勉強他看四○○頁、五○○頁。我滿在乎讀者的,也在乎藥是否被吃下去。我會用盡各種方法讓藥被吃下去,然後我就會想可不可以放更強的藥。《危險心靈》就是在這種掙扎中多放了一些。」由《危險心靈》教改主題呈現的寫作手法來看,似乎是作者提供一處又一處「教育論壇」,藉由小說人物之口,直接陳述意見,甚至於「長篇累牘」地發表生硬的教改論述,斧鑿之痕過於明顯,換言之,「藥」下得太猛也太多了
,其於題材思考深度的小說表現言,可謂力有未逮,誠如王乾任〈台灣史上最強的小孩──我讀侯文詠的「危險心靈」〉一文所言,表達深層的社會科學概念,並非只能引用概念與定義的陳述,而是可以更內化進文本,特別是小說情節裡,而這正是小說所優於社會科學的實踐力。這應是侯文詠未來小說創作時須要多所留意之處。
(四)用沉默表示失望
《危險心靈》探索的是台灣極其複雜難解的教育問題,也提出十分有力的批判。國三生沈韋心靈被喚醒,因無法承受痛苦而跳樓自殺身亡,激化整個抗爭事件,結果堅持獨特教書風格、帶班極嚴的班導詹老師辭職了,卻自認「憑藉良心教書,對得起家長,對得起學生,更對得起這個社會」,反而說自己才是「受害者」。而教育主管官員自認倒楣,不得已下台,問題依舊存在。侯文詠雖然藉著小說主角謝政傑大聲控訴:「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問我們的社會、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只會問我們小孩有沒有好好努力讀書,用功讀書?卻從來不問,教育可曾給小孩子帶來快樂
、希望?照這樣下去,這個只讓我們學會了競爭、學會了恐懼的教育體系,將來還會逼死更多孩子的,誰來救救我們的孩子?」但他終究找不出救贖之道,僅僅點到為止的說,教育失敗是「整個文化與制度的問題」。
其實,個體尋求生存時若是面臨激烈競爭,就難以避免地助長整個社會的文憑主義與功利思想,所謂自由、開放、平等、快樂、進步的學校教育必然成為不可能實現的夢與理想,於是轉到另一所學校上課的謝政傑也只能「無言以對」,用沉默來表示對學校教育以及大人世界的失望,卻終將長大變成和現在不一樣的人,怎不無奈!※
作者: longbow2 (踮起腳尖的親吻)   2010-06-01 07:39:00
推一個,寫得很用心.不過我還沒非常認真地看完~~~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