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早熟的教改少年──談侯文詠《危險心靈 …

作者: writerou (春衫猶濕)   2010-05-30 19:32:49
圖文網誌:http://www.wretch.cc/blog/writerou/12738884
標題:早熟的教改少年──談侯文詠《危險心靈》的人物塑造
內文:
(一)探索複雜難解的教育問題
《危險心靈》是暢銷作家侯文詠(1961-)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上一部長篇小說《白色巨塔》,侯文詠以其既有的醫學背景為基礎,討論政治與醫療體系的權力問題,題材勁爆,頗具可看性,引起讀者熱烈反應,卻也因為人物處理顯得平面,不夠立體,敘事沉滯與故作嚴肅而毀譽參半。
至於《危險心靈》,侯文詠探索的主題為台灣極其複雜難解的教育問題,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侯文詠做為關心青少年子女教育的父親之急切與焦慮,同時其在小說創作方面力求突破的企圖亦顯而易見。此部教育小說共九章,約二十二萬字,主要是台北市禮仁國中三年十四班的謝政傑,以第一人稱敘述「我」在短短八天之內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件。侯文詠藉由謝政傑因為上課偷看漫畫被處罰而引發的一連串事端,乃至演變成一場一發不可收拾的抗爭學潮,從中凸顯台灣教育的沉痾,並且予以嚴厲的批判,令人心有戚戚焉。
(二)核心人物塑造
《危險心靈》的核心人物是就讀國三的謝政傑,他來自基督教家庭,父親從商,母親為雜誌總編輯,父母關係並不融洽。升上國中,被「一心為子女著想卻又盲從潮流」的母親,透過關係,安排進入升學班,在老師眼中,謝政傑愛搞笑,有些小聰明,不過成績尚佳,有兩學期成績還得到全班前三名,不是一般所謂的「壞學生」。他平時喜愛閱讀,文筆很出色,從他上理化課偷寫新詩可以得證。其個性自認如果有一些懶洋洋,或者和藹的感覺,肯定來自老爸的遺傳,至於其他譏諷的部分,恐怕全拜老媽之賜。謝政傑凡事抱持悲觀,因為「預感的事只要有那麼一絲絲快樂的成分
,就一定不會實現」。他頗有主見,諸如不去班導那裡補習之類,有時 容易惹 老師生氣,雖非存心如此,卻很多時候連他自己也沒有辦法控制,他認為自己的內心根本就是仙人掌,不管試圖說什麼或者是寫什麼、畫什麼,到最後它們全都變成了仙人掌的刺,螫得別人哇哇叫。於是,他因不服管教,頂撞師長,被貼上了「壞學生」的標籤。
謝政傑平時更是滿嘴滿腦的髒話,比如收到朋友汝浩為他加油打氣的卡片,他心裡這樣子說:「到了這種年紀的男生,還用賤兔卡片,未免太過於裝可愛了。不過他們全家,從汝浩媽媽開始,都是這個調調。大驚小怪啦,寫卡片啦,說一拖拉庫沒有元氣的屁話……」關於家長會長的兒子趙胖,謝政傑告訴我們:「趙胖是個蠢蛋,沒辦法,碰上他你很容易就退化到跟他一樣的心智,做著這些蠢事。」其人物語言十分天真逗趣,令人印象深刻。
侯文詠塑造謝政傑的手法,無可避免地讓人聯想起美國知名成長小說J.
D.沙林傑的《麥田捕手》,主人翁荷頓‧柯菲爾德,紐約人,十七歲,父親是律師,對兒子期望很高,費心安排他去讀知名的私立住宿學校,可是他因操行不良與成績欠佳,讀了幾所學校卻一直無法順利畢業,最後甚至慘遭退學,在父母收到退學通知之前的聖誕節前夕,他一個人孤獨地在自幼生長的大紐約閒蕩,苦悶至極。荷頓‧柯菲爾德是不夠用功,滿嘴髒話,喜歡胡扯,像一般年輕人那樣,反虛偽,厭惡權威,愛批評,凡事不滿,可以說小毛病不斷,卻沒犯過什麼大錯,而且他有愛心、富人性,他不是壞孩子,也絕非精神病,大人對他只是缺乏溝通與了解罷了。事實上
,侯文詠在《危險心靈》也提到謝政傑喜歡《麥田捕手》的主人翁荷頓‧柯菲爾德,雖然侯文詠筆下的小傑相當生動,令人難忘,但因風格跟霍登太過於相似,其藝術創意自然減低了不少。
本書所謂「危險心靈」,指的就是謝政傑這樣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國中生,他在不該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年紀裡,保有這份獨立思考能力,能夠認清事件的核心意義,並且成為顛覆既有體制的潛在危險元素。
然而,小傑畢竟是國三生,十五歲而已,卻早熟到頻頻發表連大人思考都未必比得上的言論,這跟他的實際身分並不吻合,如謝政傑對教務處的成績優良公告欄,有以下看法:「遵守這種價值的人得到表揚,違反這種價值的,就得到一定的懲罰。但是,到頭來是誰在制定這個價值標準呢?這個價值是不是就代表絕對的真理呢?」
關於記過處分,謝政傑諷刺著階級的不平等,說:「無論如何,『下』不該冒犯『上』,不管是『上』說的話不合理,或是『上』既有的好處太離譜了也一樣。……即使『上』和『下』犯了同樣的錯誤,但因『上』擁有獎懲的權力,而『下』沒有,因此『上』可以以『暴力』和『態度傲慢』種種規範來制裁『下』的冒犯。」
謝政傑還由禱告聯想到學校所教的知識,並且提出質疑:「如果聖經的故事只是神話,學校教的才是真正的知識,為什麼這些知識一點也沒有讓我看到真理、看到生命的道路,或者是黑暗中的光?我不明白,難道只有這些瑣碎的知識才是重要的嗎?否則,為什麼學校從來不教我們思考並且疑惑:人為什麼活著?活著又有什麼價值?什麼才是值得追求的?為什麼學校只要求我們領先,成功,卻從來不教導我們如何追隨內在的價值,如何懂得愛與分享?難道這些也都是神話?」
面對成長,謝政傑有這樣的感觸:「我一直以為長大就是累積與擁有,從來沒有想過,長大很可能也意味著不斷地失去。」
以上小傑的這些想法,就一位國中生而言,都過於成熟,應是作者本身思想的直接移植。甚至於謝政傑參加現場Call in節目或遊行、抗議、演講,莫不成竹在胸,有條有理,毋怪乎王乾任稱他是「台灣史上最強的小孩」。相對的,如此也就很難去說服讀者,讓讀者衷心相信,的確有這樣一個深具「危險心靈」的、很特別的孩子。
(三)次要人物塑造
除了謝政傑之外,《危險心靈》之中,侯文詠著墨最多的是不良份子高偉琦和中輟生艾莉,這些大人眼中的壞朋友,卻是最支持、最相信謝政傑的人,只不過,他們跟謝政傑同樣犯下言語與身分不盡相符的缺失,如嗑藥、賣搖頭丸、耍勇鬥狠的高偉琦,竟然高談闊論生活的虛無與荒謬:「我們的生活啊,每天八節課,每週七天,每一年十二個月,五十二個禮拜……日復一日都是重複、無聊的日子,等著考上好學校,出社會進一流的公司,找到一流的工作,期待領最多的薪水,再日復一日地工作工作……直到死時辦一個稱頭的喪禮,買一副人人羨慕的好棺材,好讓大家都懷念
你。你不覺得這很瘋狂嗎?」
而中輟生艾莉是電腦駭客,有「電腦小魔女」之稱,亦對學校教育侃侃而談:「我覺得學校的一切,好像只為了能夠達到他們需求標準的那些好學生而存在的。你只有達到他們的標準,長大才能變成了和他們一模一樣的勢利眼。如果你達不到標準,或者不想當勢利眼,你就活該被當成失敗者、垃圾,永遠不會有人在乎你……」這樣的談話內涵有其深度,但出自青少年之口,未免令人訝異。
還有,值得商榷的是,艾莉的中輟以及高偉琦之成為問題少年,侯文詠都十分同情他們,並且將之歸因於家庭的不健全、學校的功利現實、社會的黑暗混亂,然而艾莉和高偉琦本身卻不必負絲毫責任嗎?書中對此隻字未提,這可以說是《危險心靈》次要人物塑造的迷思。
(四)提出有力的批判
《危險心靈》探索的是台灣極其複雜難解的教育問題,也提出十分有力的批判。國三生沈韋心靈被喚醒,因無法承受痛苦而跳樓自殺身亡,激化整個抗爭事件,結果堅持獨特教書風格、帶班極嚴的 班導詹 老師辭職了,卻自認「憑藉良心教書,對得起家長,對得起學生,更對得起這個社會」,反而說自己才是「受害者」。而教育主管官員自認倒楣,不得已下台,問題依舊存在。
侯文詠雖然藉著謝政傑大聲控訴:「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問我們的社會、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只會問我們小孩有沒有好好努力讀書,用功讀書?卻從來不問,教育可曾給小孩子帶來快樂、希望?照這樣下去,這個只讓我們學會了競爭、學會了恐懼的教育體系,將來還會逼死更多孩子的,誰來救救我們的孩子?」但他終究找不出救贖之道,僅僅點到為止的說,教育失敗是「整個文化與制度的問題」。
其實,個體尋求生存時若是面臨激烈競爭,就難以避免地助長整個社會的文憑主義與功利思想,所謂自由、開放、平等、快樂、進步的學校教育必然成為不可能實現的夢與理想,於是轉到另一所學校上課的謝政傑也只能「無言以對」,用沉默來表示對學校教育以及大人世界的失望,卻終將長大變成和現在不一樣的人,怎不無奈!
也由於謝政傑這個角色,未如《麥田捕手》的荷頓一樣,在桀驁不馴、憤世嫉俗的外表之下,還能夠發揮他的愛心和人性的光輝,願意站在危崖的邊上,攫住每一個跑向危崖的小孩子,防止遊戲的孩子掉下危崖,所以說,《危險心靈》的謝政傑不像《麥田捕手》的荷頓‧柯菲爾德這樣讓人感動與喜歡,《危險心靈》也未若《麥田捕手》那般讓讀者悟出人生的道理了。※
作者: andrusha (Blue Blood)   2010-06-29 15:33:00
我國中時常常在講這種話啊 長大了才反而不想講吧 怎麼把青少年瞧得這麼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