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學術角度探討網路霸凌議題

作者: leonasu (蘇小豬)   2015-04-24 15:56:24
分享一篇最近從學術的角度觀察板上網路霸凌/匿名發言議題,若版主覺得不符本版主題,
我會馬上刪除的,謝謝 !
==========================================================
從學術角度探討網路霸凌議題:「匿名發言」助長的線上言語暴力
圖文網誌好讀版:http://ppt.cc/prRd
這兩天社群媒體上沸沸揚揚的討論話題之一是新生代模特兒楊又穎的自殺新聞,根據報導
,楊又穎選擇輕生,可能是因為受到臉書粉絲團「靠北部落客」(目前呈現關閉狀態)上
網友們的霸凌。
和一般臉書粉絲專頁不一樣的是,在多數「靠北系列」頁面上發言是透過 AnonyMonkey 的
外掛匿名發言系統,而非直接以臉書帳號留言。當網友在AnonyMonkey 平台上匿名發表評
論後,「靠北系列」的頁面管理者將會收到通知,在核可發文內容後,管理者會授權
AnonyMonkey 讓其將民眾評論發表在粉絲專頁。因此,我們在「靠北系列」上看到的網路
發言全部都是代碼而非真名。
在整起事件中有非常多值得探討的層面,包括媒體及部分觀眾嗜血心態、臉書對於霸凌言
論的審核機制,以及公眾人物面對負面評論的應對等,但其中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網路
上不負責任的辱罵言論與「匿名發言」的關係,而這也是網路文化發展中傳播學者們長期
關注的一個議題。
的確,網路的發展與普及為社會帶來更多民主的可能性,網路世代下隨之崛起的社群平台
像是部落格和臉書,給了民眾在傳統新聞媒體外獲取資訊的多元管道[1],也讓民眾有更多
機會和其他公民討論和溝通公共議題,增進對不同議題的了解與參與[2],賦予民眾更多
「享受」與「實踐」民主的機會。然而學者們也指出,民眾和社會要從這些討論中獲益,
很重要的一個前提是這些討論需要是理性且尊重其他對話者,而非充滿攻擊性言論和謾罵
[3, 4]。
常見的不文明發言
只是現今社會上常見的線上討論,雖然大多數仍是平和的意見交換或是理性溝通,但是仍
然無法避免部分發言仍是以「不文明」的形式存在。常見的不文明發言有幾種形式,包括
指名道姓的謾罵(name-calling):針對特定人士或團體使用詆毀字眼
毀謗或中傷(aspersion):負面攻擊特定想法或提議
指控別人說謊(lying):暗示或直接表明別人的發言是不誠實的
粗話(vulgarity):使用在專業場合中不會被允許的粗俗字句
貶義發言(pejorative of speech):使用詆毀字句來貶低別人的溝通行為
包括網路「新聞網站」在內,下方也會充斥著不理性且粗暴的留言。傳播學者研究美國一
份地方報紙的線上新聞網站留言,研究資料包括 3 週內超過 3 百篇的新聞報導,以及下
方來自 1 千名讀者超過 6 千則的留言。結果發現,超過兩成的留言都具有某種前述的粗
魯發言,而指名道姓的謾罵則最為常見,將近一成五的留言中都可以看到以此形式存在的
發言[5]。
此外進一步分析這些留言,可以發現越頻繁在網路上發言的讀者,進行不文明留言的機率
則越低;而只留言過一次的讀者,將有統計上顯著的更高機率會發表粗魯言論。除了和讀
者留言頻率相關外,粗魯的網路留言也更容易伴隨「硬」新聞(像是政治、法律、經濟和
外交等議題)出現,有關健康、生活型態和科技類新聞報導,則出現負面留言的頻率則較
低(唯一例外是運動類新聞)。此外,不文明留言也和新聞中引用的名人言論相關。像是
引用歐巴馬發言的新聞,招來攻擊性留言的機率則明顯較高。
另外,如果檢視留言所伴隨的贊成(豎起拇指;thumbs up)和反對(thumbs down)的數
目,平均來說,攻擊性留言和文明留言獲得贊成的機率非常接近,但是攻擊性留言被其他
用戶反對的比例比文明留言來得高。
匿名發言制的附加產物:線上攻擊性言論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匿名留言,則這些粗魯或不理智的留言比例將會大幅增高。[6, 7]
學者們很久之前就針對身分辨識與負面言論間的關係進行研究,並證實當發言者的身分越
容易被指認時,負面言論出現的機率就越低。相似地,當民眾可以以匿名身分在網路上發
言時,他們會越不在乎一般社會情境下的社會規範和大眾眼光,因此越容易出現極端、衝
動以及社會較難接受的溝通行為。
最新的一篇傳播研究比較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網路和臉書上相同新聞下方的留言。《華盛頓郵報》新聞網站下方的留言並未要求
民眾以真名留言、具高度匿名性質,而《華盛頓郵報》臉書粉絲團留言則需要用戶直接透
過臉書帳戶發言,評論者身分背景可以輕易被辨識。研究發現,雖然是一樣的新聞報導,
但是《華盛頓郵報》新聞網站上有更高比例的負面留言,同時也有更多針對其他發言者的
攻擊性言論。相較之下,《華盛頓郵報》臉書粉絲專頁留言則比較理性,就算是沒有禮貌
的留言也通常不是針對其他發言者,整體來說,臉書留言者比較會用理性的論述來溝通論
點,而不會冒犯他人。[7]
而這樣的顯著差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來自於匿名性。當《華盛頓郵報》臉書粉絲專頁上
的留言可以輕易追蹤到發言者身分時,發言者會更小心謹慎且採取負責任的態度。反之,
當《華盛頓郵報》新聞網站開放讓讀者不須以真實身分留言時,則粗魯言論的比例就會增
高。
網路攻擊言論的負面影響:態度極化
而不文明線上發言的負面影響,其實比大部分民眾所想像的來得更為廣泛。除了像這次悲
劇中,網路攻擊言論嚴重影響公眾人物精神狀態,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網路上的負
面言論也被發現會極化民眾態度,改變民眾對新聞報導的理解。
研究指出,如果將實驗對象分成兩組,兩組都先閱讀一篇中立的爭議科學新聞報導,然而
一組看到的是文明的留言,另一組則是有髒話或是辱罵性(像是白癡之類的字眼)的評論
,看到具有攻擊性言論且本來就偏向不支持該議題的受試者,他們和看到理性留言的受試
者們相比,更容易認為該爭議科學是有風險的。換句話說,接收到粗魯留言的觀眾,不只
會極化他們對議題的態度,同時也會改變他們對中立新聞報導的解讀。而長期受到不理性
評論所苦的《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 網站,也因為該篇研究而決定將他們的評
論功能關閉,避免發生閱讀者扭曲新聞報導的狀況。[8, 9]
對付網路負面言論的手法?實名制、關閉或管制留言
以新聞媒體網站為例,在處理這些網路負面留言時,有些機構選擇
《大眾科學》新聞網站的做法,直接關閉網路留言。然而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卻會扼殺
民眾參與線上討論的機會,同時新聞媒體也失去和讀者互動及交換想法的契機。畢竟,多
數民眾的理性留言都能賦予文章不一樣的觀點,不只給其他讀者思想上的刺激,也給予作
者或是編輯寶貴的建議。也因此除了會關閉少部分具敏感性的文章,像是審理中案件或是
其他可能會有法律疑慮議題的留言功能,大部分的新聞網站仍然持開放態度,鼓勵網路民
眾發言,但會用下列的不同方式來處理為數不多但卻可能致命的負面言論:[10]
1. 實名制:
要求讀者以真實身分留言,根據《世界報紙與新聞出版協會》(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 and News Publishers)訪問全球 91 家新聞媒體機構,有 20 家會執行嚴格
的姓名核實機制,包括要求提供身分證號碼、檢查住址或是只開放社群媒體帳號登入留言

目前常見方式是透過臉書帳號登入發言,在 2011 年時,臉書開放其他網站透過安裝其評
論外掛,來要求留言者在網路發言時得先以臉書帳號登入。好處固然是可以降低匿名制所
帶來的攻擊型留言,然而卻失去匿名留言的價值,包括擴大參與以及更頻繁且深入的互動
。根據以色列一家報紙編輯表示,他們的新聞網站讓民眾選擇透過臉書帳號或是匿名發言
,結果 99% 的民眾都選擇匿名發言。
2. 管制言論(moderation):
而多數新聞媒體會開放民眾以匿名帳號發言(91 家新聞機構中有 53 家要求民眾透過電子
信箱之類的方式註冊,但不會核實姓名或是開放以自訂帳號留言;另外則有 18 家完全不
要求任何註冊形式),但會執行言論管制(要求提供實名制的新聞機構也可能有一樣的審
核機制)。
《世界報紙與新聞出版協會》所訪問的新聞機構中,有超過九成都曾事前審核(阻擋不適
當留言發表)或是事後刪除留言,平均大約一成的留言會被刪除。而刪除的留言類型往往
都具有攻擊性、帶有仇恨字眼、髒話或是垃圾留言。
但是管制言論需要有清楚的管制規章,避免留言者反彈或是引起其他用戶疑慮,同時對於
留言量大的新聞媒體網站而言,審核留言將會是耗時耗力的工作。因此部分出版商會透過
額外支出,將審核留言的工作外包給管制留言的專門機構,由專業團隊來隨時留意留言情
況,並做及時處理。根據《世界報紙與新聞出版協會》訪談,採用此方法者多是歐洲的出
版機構包括《英國廣播公司》以及《經濟學人》等。
除了上述這些管制方法外,許多新聞工作者仍在找尋及嘗試其他潛在替代方案。然而這些
技術上的改進方法,其成效終究有效,且關閉或管制言論往往伴隨著削減民主價值的負面
效應,最重要的其實仍是養成民眾的網路民主素養,學會珍惜網路所帶來的多元民主價值
,而不是像部分「靠北系列」網站中的用戶,以匿名方式來散播攻擊性言論,扭曲了網路
言論自由與民主參與的真諦。
————————————————–
參考資料:
[1] Shapiro, A. L. (1999). The control revolution: How the Internet is putting
individuals in charge and changing the world we know.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
[2] Scheufele, D. A. (2001). Democracy for some? How political talk both
informs and polarizes the electorate. In R. P. Hart & D. Shaw (Eds.),
Communication and U.S. elections: New agendas (pp. 19-32).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3] Papacharissi, Z. (2004). Democracy online: Civility, politeness, and the
democratic potential of online political discussion groups. New Media &
Society, 6(2), 259-283.
[4] Schduson, M. (1997). Why conversation is not the soul of democrac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4, 297-309.
[5] Coe, K., Kenski, K., & Rains, S. A. (2014). Online and uncivil?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incivility in newspaper website commen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4, 658-679。
[6] Rowe, I. (2015). Civility 2.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civility in
online political discussi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8(2),
121-138.
[7] Satana, A. D. (2014). Virtuous or Vitriolic: The effect of anonymity on
civility in online newspaper reader comment boards. Journalism Practice, 8(1),
18-33.
[8] Anderson, A. A., Brossard, D., Scheufele, D. A., Xenos, M. A., & Ladwig,
P. (2013). The “nasty effect:” Online incivility and risk perception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9, 373-387.
[9] LaBarre, S. (2013). Why we’re shutting off our comments. Popular Science
. Retrieved from
http://www.popsci.com/science/article/2013-09/why-were-shutting-our-comments.
[10] WAN-IFRA. (2013). Online comment moderation: Emerging best practices.
Darmstadt, Germany: 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 and News Publishers.
本文出自新媒體世代:http://ppt.cc/HNv8
作者: yyff   2015-04-24 16:05:00
這文章只看到匿名的壞,沒看到匿名的好
作者: dogbydog (神秘兮兮神經病)   2015-04-24 16:27:00
好處就是可以作夢 抹黑 垃圾話和妖魔化匿名造神也是很便利
作者: lovesthenry (因為愛是絕對的跋扈。)   2015-04-24 16:32:00
這篇又是誰寫的...
作者: kageo101 (kageo)   2015-04-24 16:35:00
我先
作者: candyct1992 (梅子糖)   2015-04-24 16:48:00
最近怎麼一堆這種的
作者: koneko2311 (koneko2311)   2015-04-24 17:02:00
實名制早就在韓國被判違憲了
作者: bettyshinn (跟寶寶說再見)   2015-04-24 19:34:00
夠了XD借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