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前半段討論的議題和原原PO接近,
作者曾經是精神科住院醫師
(原原PO舉的國外例證更為豐富詳實)
http://winclover58.pixnet.net/blog/post/30072885
文章很長,
我覺得後半提出的觀念是現在社會很需要的,
僅節錄後面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大家對這件北捷殺人案的因應態度是人與人之間更加冷漠疏離,
而集體恐懼、擴大報導更可能成為潛在犯罪者解讀為英雄化,
引起仿效,
恐怕只會增加更多未來台灣mass murderer的研究題材。
一個已經具體養成的潛在兇犯,
不會因為單次的受到關懷而變成善良人士,
但也許會延遲他犯案的時間。
另外也不要汙名化精神疾患,
鄭嫌究竟是否為精神或人格疾患尚無定論,
何況精神疾患和人格疾患也不過是人所定義出的,
這世界上沒有被界定有精神問題的人製造的禍害絕對更多。
情緒是累積、動態而連續的,
多在乎我們能力所及可以予以關心的人事,
長期而言,
減少疏遠親友、自我情緒累積而養成的下一個年輕殺人犯,
短期而言,
如果每個有自殺自傷殺人想法的人,
都能在某些快爆炸的臨界點恰好遇到一點點的關懷,
也許就能延遲悲劇的發生,
我們一個無心或微小的關懷或是無視,
引起的蝴蝶效應可能就是某天我們心愛之人回不回得了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