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地區別土地生產力(近代)

作者: Oswyn (Oswyn)   2019-10-05 01:13:34
圖表先
https://imgur.com/0fW0TfN
上)明治13(1880)年之每反米產量(應該是水稻)
中)明治13(1880)年之每反麥產量
下)明治15(1882)年之每反水田地價
※一反=300坪、黑白著色若有上色錯誤以黑白圖樣為準
※江戸幕府 上田 中田 下田 上畑 中畑 下畑
1石5斗 1石3斗 1石1斗 1石1斗 9斗 7斗
雖是近代的資料但也算是農業機械化、水土開發現代化前的數據。
https://imgur.com/MkRZ6oL
明治16(1883)~昭和34(1959)年間的各地每反水稻產量
https://imgur.com/QoBFNDl
昭和16(41)~30(55)、6(31)~15(40)年區間的各地
每反水稻平均產量
※M=平均(石)、σ=標準差(斗)
這幾個圖表都是以每反(300坪)單位面積產量來計地區的生產力,由於不含總面積
主要反應的是該地區的田地好不好種而不是總產量多寡。
主要影響產量的因素有天候(氣溫、日照、雨量等)及地力等狀況。資料來源應該都是
當時日本各地府縣的農事試驗場所作的比較試驗。
有趣的是水稻好種的地區麥不見得長的好、反之亦然除了薩摩兩種都只有個慘字。明治
初期五畿內除了大和風水都不錯、近江不意外但淡路居然很好種田,尾濃的水稻不怎樣
跟甲斐同樣是中等。
但隨時間或許是品種改良與技術的進步產量開始漸漸飆高。
從資料可得知有些常覺得地很爛的地方並不算爛、覺得很肥的地方並不真的最肥。是靠
耕地面積的多寡決勝負。

做個補充
明治中期後產量開始飆高也或許跟產量上升過剩後米也更不值錢。開始有水田棄稻轉種
其它更高經濟價值作物、麥田也有此現像。
所以比較爛產能比較差的田都換跑道了,留下來的都是精英所以也更把生產力推高也說
不定。
作者: ocean11 (深海)   2019-10-05 01:36:00
薩摩還是種芋頭吧 XD
作者: alvis000 (艾爾)   2019-10-05 01:41:00
有趣
作者: sdiaa (桂綸鎂)   2019-10-05 02:07:00
薩摩芋是地瓜
作者: hazel0093 (heart-work.info)   2019-10-05 16:09:00
必須考量到土地轉用 濃尾平原關東平原許多都變工業用地不過科技無敵 可以讓各地地力的差距大幅縮小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9-10-07 18:31:00
北部到後期不升反降是怎麼了
作者: seishin (星辰)   2019-10-08 17:44:00
P大應該說東北那帶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9-10-11 13:12:00
原來如此 感謝
作者: a910343 (SaintTay)   2018-01-26 02:33:00
推詳詳細整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