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ce (歸雲)》之銘言:
: 其實不知所謂"納入清軍"的團練,其"納入"之意為何?
: 所謂的團練,鄉勇,一般就不是清軍的正式編制,
: 財務糧餉需由地方自籌;
: 如淮軍衛汝貴部駐防直隸時,
: 底下軍隊還得在駐地附近屯墾種地,
: 以支應軍需;
: 因此也不知所謂李鴻章的淮軍,由中央關稅供應,
: 其所說由何而來?
淮軍不是團練,是勇營,這兩者並不相同
團練和勇營固然都不是所謂經制部隊(八旗和綠營)
但是勇營是正規化編制,團練則否
湘淮軍等都是勇營(後來改稱防軍)
淮軍薪資當然包含關稅,詳見王爾敏《淮軍志》第五章
淮軍用餉來源包含江漢關、江海關的洋稅
雖然更大比例確實是地方省分,關稅所佔比例不高
至於回到原題目
雖然晚清各地督撫在同治前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軍事與財政下放
當時清廷仍在政治上持續握有較大的控制力
所以各地的防軍練軍仍不易出現所謂擁兵自重
直到八國聯軍時才出現東南互保這種中央權威喪失的案例
: 當然朝廷也顧忌率領這些團練鄉勇的將領,
: 若沒給他們正式名份,恐怕會無心好好帶兵,
: 因此常以記名候補的方式,授予他們官銜.
: 如前所述駐防直隸的淮軍衛汝貴,
: 是署綠營寧夏鎮總兵;
: 而駐防東北,後來在平壤戰歿的奉軍左寶貴,
: 則是署綠營廣州高州鎮總兵.
: 出現這種官銜與實際駐地完全不符的怪奇現象.
這論點不妥
掛名不符駐地的情況,早在宋朝和明朝都有
這無非是因為官職體系的問題
在新的體制崛起後,又不願意大改舊制度,才會這樣銜接
畢竟當時勇營是沒有法律名分的非正式編制
所以只能給綠營的職銜
請想成約聘人員和公務員的差別
: 至於底下兵勇,則根本不屬於正式編制.
: 因為大家參軍多是為了混口飯吃,
: 所以參軍後會有扣糧餉的情事;
錯誤的,勇營是有編制的,也有官府的軍餉來源
所謂不是正式編制,僅限於清廷的法理上,而不是實務上
就像現代各國政府的約聘人員也有薪水,只是不算公務員
混口飯吃是事實,卻不是剋扣糧餉的原因
那只是單純管理腐敗而已......
要不然誰還不是混口飯吃,同時期的英軍表示
: 甲午戰爭後淮軍連敗,朝廷降旨斥責,
: 其中一條就是軍官剋扣糧餉,造成士卒怨望;
: 然後就有將領在申覆中喊冤:
: "扣餉二月,本為淮軍常例"
: 大家都這樣做,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啊~
: 而且不把餉先扣起來,到時候人什麼時候給你跑了都不知道啊~
: 沒辦法,朝廷為了政治穩定,
: 每年花鉅額銀子,
: 維持那些可能已經連韭菜都鎮壓不住的八旗綠營;
: 而這些堪稱較能戰,甚至也已經比較西化的團練鄉勇,
: 要維持住也是很不容易的啊~
團練和勇營是兩回事
曾國藩自己都說過團練都不堪一擊
(湘軍不是團練,跟我念一遍)
作者:
bce (歸雲)
2025-08-18 19:20:00是的,湘軍應是屬於鄉勇,而非團練而在前所提衛汝貴部(淮軍裡的盛軍),一開始是安徽周氏兄弟所辦的鄉勇,後來在李鴻章回安徽招募團練時編入淮軍,編為盛字營,就是盛軍的前身;後來周氏兄弟死後,子弟無人接班,而由衛汝貴接手這支盛軍駐紮直隸時,是由地方供應的.因為地方財源有限,所以才有前所說必須自力屯墾種田以貼補日用的情形發生當然在這方面,各軍各部可能也很複雜,真要深究...也沒時間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