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17世紀歐洲實操兵書與紀效新書的內容比較

作者: helldog (媽寶地狗)   2022-03-01 13:57:09
圖文版: https://zhuanlan.zhihu.com/p/471017931
格瓦斯·馬卡姆(Markham.Gervase)是位英國詩人和作家,生於1568,卒於1637。他最出
名的書是英國妻子-包含一個完整的女人應該具備的內在和外在美德;別以為這書是英國
版的女戒,這只是一本介紹班伯里蛋糕(Banbury cake)的食譜。
Markham.Gervase 班伯里蛋糕
他是英國諾丁漢郡科瑟姆的羅伯特·馬卡姆爵士的第三個兒子,早年曾在低地國當兵,後
來變成為埃塞克斯伯爵麾下的上尉,他是一位多產作家,其中,他寫過一本操練士兵的兵
書-士兵入門(The souldiers accidence),我在這簡單比較一下,歐羅巴實操兵書與紀效
新書的內容比較。
選兵:
老戚認為不可找都市裡的遊手好閒之輩來當兵,那種面目光白、形動伶便的人,是選兵的
大忌;第一選擇是鄉下人,吃苦耐勞,身強體壯,而且要挑個性愚鈍者,害怕權威,這樣
才會服從上級的領導。
如果一個人力氣大、武藝高、身手靈活、有膽子,自然最好,但這樣優秀的人,可遇不可
求,哪種特質是老戚最重視的?他的首選是膽子大;如果膽子太小,在戰場上手軟腳軟,
就算力大藝高,啥都發揮不出來。
格瓦斯·馬卡姆的書對於如何挑選士兵,並無內容,我認為是該書是寫給上尉看得,上尉
的層級不夠高,管不到選兵的部分。
束伍:
隊為紀效新書版本中步兵的基本單位,一隊共 12 人,包 含10名戰鬥人員和隊長、火兵
(夥頭兵),一隊就組成一個鴛鴦陣。
隊之上的層級是哨,一哨由四隊組成,四隊分別布於一哨的前、後、左、右四方位, 形
成一個中空的菱形隊形;哨長位於中央的空位指揮四組鴛鴦陣,一共是 49 人,含 40 名
持冷兵器士兵。
哨以上的層級是官,除 了由四個哨按先前方式排成菱形隊形,哨官居其中以外,中央空
位還安置 了鳥銃、火器手的隊伍,呈現一種由冷兵器士兵圍在熱兵器士兵周圍的編制。
先不論中央的熱兵器隊伍,一官的周圍就有 160 名持冷兵器的士兵,加上他們的火兵、
隊長、哨長,共196 人。
從兵力、武器配置來看,會發現隊、哨兩個較基礎的層級只有配置冷兵器,要到官這一級
才開始設立銃手跟砲手,從這裡可以判定,火器手的調度是以官為單位。
在士兵入門裡,格瓦斯·馬卡姆認為100人為一個連,一個連可分為四個中隊,每個中隊
再被分為數個縱隊(列),列為最基本的單位;而列中的第一位士兵,是該列的領頭,是最
老練的士兵,他被稱為File Leader;連隊一半的人持長矛,一半的人持重火繩槍
(musket)與輕火繩槍(arquebus)。
授器:
軍隊中有各種各樣的兵器,士兵也有各種各樣的,老戚認為不同的兵器應該要由不同的人
來操作;比如籐牌應該選年輕且身手矯健之人,藤牌內用大藤為骨,以藤蔑條條退藤纏聯
;高大強壯的人操作狼筅、長牌,長牌要大且堅固,能保護身後之人;長槍配給聰明敏捷
有殺氣之人,槍鋒要輕利,重不過兩,杆要梢輕,腰硬根粗;比長槍兵素質次一點的人則
拿短兵。
長牌手籐牌手每人各有一把腰刀;火頭兵則有一個銅鍋一口、要負責隊上的飯菜;每位短
兵各帶火箭六枝,還有鐵蒺藜60個,每小隊還要輪流帶拒馬6個。
每個銃手都有火藥筒,皮袋,布油單1張,錫鱉1個;每張弓要配長箭100枝,邊箭100枝。
每張弩,要配弩箭100枝,弩藥一瓶;每哨有大銃3門,中軍9門。還有火箭100匣。
格瓦斯·馬卡姆認為,最強壯的人適合當長矛兵,身體方寬的人手持重火繩槍(musket),
矮小敏捷的人則拿鉤槍(Haakbus)[註]
註:鉤槍後來演變成輕火繩槍(arquebus);
莫里恩頭盔
每個長矛兵頭上都要有西班牙莫里恩頭盔,不然也要有其他種類的鋼盔;它們的盔甲要能
護到大腿,而且盔甲要上漆,這樣才不易生鏽。
Bilboe劍
長矛兵的矛長度約15英尺(約4.5公尺),木杆要用堅固的白臘木;每個士兵還要配有一隻
劍,最好是土耳其劍或Bilboe劍 ;每個人還要有劍鞘、腰帶、鐵掛勾、硬皮革做成的飾
物。
17世紀的帽子 蠕蟲
每個火槍兵頭上要有帽子,一個寬大的皮革彈帶從左肩到右臂,綁在他們身上,上面掛12
~13個火藥筒;此外他們還要配火繩槍、送彈杆、支撐火繩槍的叉杖(重火繩槍才有)、
劍、腰帶、鐵掛勾、和子彈袋,子彈袋裡有模具、子彈、蠕蟲(一種清除槍管殘餘物的工
具,長得像打開軟木塞的螺絲拴)、小鐵鎚與撬鐵;然後配有一條長長的火繩。
中士的武裝如同長槍兵,但武器改為長戟,長戟的刃部至少要2英尺(約61公分);掌旗官
與中尉應該武裝要牙齒,穿著頭盔、頸甲、肩甲、胸甲、甲冑應該護到大腿。
軍令:
老戚用旗子、槍聲、旗幟來傳達軍中指令,要求士兵凡你們的耳,只聽金鼓,眼只看旗幟
,夜看高招雙燈,如某色旗豎起點動,便是某營兵收拾,聽候號頭行營出戰。不許聽人口
說的言語擅起擅動;若旗幟金鼓不動,就是主將口說要如何,也不許依從。
以旗幟來說,每哨各有哨旗;隊上的兵要緊盯者哨旗的動作;若旗往左則左行,往右點則
右行,往前即前行,隨旗所指而往。如果哨旗收起來,則大家原地立定聽下一個指令。而
且旗幟還有各種顏色,比如在南面屬火,擺紅旗;北面屬水,擺黑旗;東面屬木,擺青旗
;西面屬金,擺白旗;中央屬土,擺黃旗;這樣士兵看旗幟顏色,就知東南西北。若搖黃
旗,則是中軍聽號令施行,若搖動紅旗,則是前營兵聽號令施行,以此類推。
老戚還用上各種樂器發號施令,比如敲銅鑼,就是士兵可坐地休息;吹哱囉,就是士兵站
立,並拿好器械;比如行進時,每十步則點鼓一聲;擂鼓,是要各兵對敵交鋒,鳴金一聲
,衝鋒的士兵就要停止前進不動,再鳴一聲,士兵則退後返回隊伍。有些命令則是旗幟與
樂器混合,比如旗搖動,只吹喇叭一長聲,是要各兵轉向旗幟搖動的方向。
歐羅巴軍隊則是用軍樂與口令來指揮軍隊,旗幟只是部隊的標誌,不是傳令的工具;士兵
入門這本書則記載如何口令來號令部隊,透過中士下達口令,士兵進行動作,口令種類如
下:
媽寶地狗:[糞作]17世紀的歐洲軍隊口令67 贊同 · 8 評論文章
隨軍還有穿著華麗長袍的鼓手和吹笛人;雖然樂器種類不像明軍那樣多,但與老戚的差別
在,歐羅巴人是透過軍樂的旋律來傳達命令的,也就是節拍。威廉·加拉德(William
Garrard)在其著作《兵法》(the Arte of Warre, 1591年)寫道:"根據鼓聲的節拍……
因此,他們應該以豪邁而華麗的步伐,公正而公正地走下去。"
鼓樂是軍紀的主要特徵之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鼓樂,在30年戰爭期間,德國人曾
利用蘇格蘭進行曲來欺騙敵人;戈登.羅斯蒂梅在1637-1638年間記錄了蘇格蘭鼓手教導
他們的士兵如何記住其他國家的軍樂。歐羅巴人對鼓手十分重視,1582年,法蘭西斯·沃
爾辛厄姆爵士寫信給一位叫Gawen Smithe的鼓手,要求他成為皇家軍樂隊的鼓手,並列舉
了他能在鼓上敲出的進行曲。
笛子在16世紀上半進入軍隊,最初沒有得到普遍的尊重,莎士比亞嫌吹笛人是”歪頸橫笛
發出卑賤的吱吱聲”;儘管遭到了精英們的嘲笑,橫笛還是作為一種行軍時的激勵,贏得
了士兵的關注和支持。
所以該書要求士兵要熟記所有的鼓聲旋律。下麵是17世紀法國軍樂的影片:
Royaume de France (1643-1792) Musique de la Court de Louis XIV "Marche pour
la ceremonie des
Turcs"www.youtube.com/watch?v=WnuTjZgn4t8&list=RDvKsBKkD_K70&index=2
戰術運作:
單隊作戰則是鴛鴦陣或三才陣;到了哨這一級的部隊,警戒時是排成菱形,但遇敵時前後
兩隊組成兩層的正兵,左右兩隊則會拉開距離形成左右兩翼,長的如下圖:
在官這一層級時,每官的鳥銃手會分成五層立於陣面前,當敵人前進到100步內(約150公
尺),聽吹竹筒響,在兵前擺開,每一哨前擺一隊。當聽到官那邊放一聲銃,才許放銃,
每吹喇叭一聲,放一遍,後排的士兵把裝好子彈的槍隻遞給前排(番遞法),然後等待第二
次的喇叭聲再開火,直到命令被停止;若是喇叭連吹不止,則是齊射。
射擊完後鴛鴦陣小隊會緩步往前,超越鳥銃手位置向敵推進。每個鴛鴦陣小隊間會有三大
步的間距,方便鳥銃手退到戰線後。三大步是長鎗、狼筅可以照應的攻擊範圍,所以應該
不怕敵人沖進大兵橫隊上的間隙,這三大步間距也是左右長鎗手、短兵手殺敵、歸隊時進
退的動線所在;無論單總、單官作戰,其大兵都採用這種兩層橫列、每隊間距三大步的結
構。
紀效新書有豐富的冷兵器戰術,大家還要配合前面的盾牌做動作;比如當敵人長槍從左刺
時,牌手拿盾去擋,左面的狼筅手與短兵就要趁機攻擊,短兵要跟長兵互相配合等等...
而歐羅巴人可則單調許多,只有刀劍與長矛(戟是身分的象徵,不是作戰兵器);雖有文章
說,那些長矛兵可算是當代劍客,但我沒去查更多的證據,不知道那些士兵真實的刀劍水
準。
相比之下明軍火槍戰術則粗陋的多,火力持久性不足,槍枝數量也不夠,我想是否因為敵
人的不同?因為薊鎮版的鴛鴦陣比紀效新書版本的鴛鴦陣,火力則是加強了;相比之下,
歐羅巴人在火器戰術上可說是玩出了花,有大量用於不同狀況的輪射戰術, 兼顧了持續
性與火力強度,詳細可見下面Link:
媽寶地狗:[糞作]17世紀的歐洲軍隊口令67 贊同 · 8 評論文章
士兵入門只提到連隊這層級的戰術使用,到營旅級要怎樣玩,這本書沒說;但我可以舉下
面一個例子,說明歐羅巴人在更高層部隊的戰術是如何運作的;奧古大王在30年戰爭期間
很愛用一個叫fire and Shock的戰術,下圖就是fire and Shock戰術的步驟。
步驟1,步兵旅排成菱形前進,距離到敵人三十公尺處停止;步驟2,中隊2與中隊3的火槍
兵前進與中隊1的長矛兵平行,實施兩次半齊射,然後全體衝鋒。3則是旅採取防禦時用出
的陣型。
明軍的陣型顯示出用陣三分的思想;中軍是身體,身體是不動的,動的是兩翼(左右軍與
奇兵);進攻時以隊為單位出擊,然後不斷的輪替;這跟歐羅巴的荷蘭兵學很像。但歐羅
巴的反對者認為,這樣的單位人數太少,生存性太差,增加大量的軍官,只是無謂的浪費
;比如奧古大王後來就把三個中隊組成一個步兵旅,以旅為單位來進行指揮調度。
後話
老戚的兵書內容比起士兵入門更為全面,我想是因為該書的預設讀者是將官,有招兵、管
兵之責,所以紀效新書連如何責罰都有寫入;但士兵入門的對象是上尉,他管的是營/旅
,招兵與訂定賞罰不是他的責任。
我認為明朝兵學與歐羅巴兵學最大差異的還是在插畫與細節;老戚告訴你明軍有這類的陣
型變換,但怎樣變,比如鳥銃手如何退到戰線後,鴛鴦陣小隊是如何超越鳥銃手排到前面
,A如何變成B,這些細節則沒講;但士兵入門這本書不一樣,第10頁到第23頁全都在
講隊型是如何變換的,而且用圖代說,有時比文字更容易讓人懂;這就是我提到的,歐羅
巴兵書在某些部分更詳細與系統化的理由;當然插圖美觀與否還是很重要的。
參考資料
陣法與身體: 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
明代戰車研究
16th-17th-CENTURY MILITARY MARCHES
The archaeology of the Battle of Lützen: an examination of 17th century
military material culture
The souldiers accidence. Or an introduction into military discipline
containing the first principles and necessary knowledge meete for captaines,
muster-masters, and all young souldiers of the infantrie, or foote bandes.
Also, the cavallarie or formes of trayning of horse-troopes, as it hath beene
received from the latest and best experiences armies. A worke fit for all
noble, generous, and good spirits, that loue honor, or honorable action. G.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rvase_Markhamen.wikipedia.org/wiki/Gervase_Markha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lbo_(sword)en.wikipedia.org/wiki/Bilbo_(sword)
https://www.pinterest.com/pin/355291858075466473/www.pinterest.com/pin/35529185807546647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nbury_cakeen.wikipedia.org/wiki/Banbury_cak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orm_(artillery)en.wikipedia.org/wiki/Worm_(artillery)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