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南北戰爭的陸軍與同時期的清軍 [4]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20-10-05 07:31:44
半島戰役的攻防之爭
1862年春,北軍大將麥克萊倫走水路進行大幅度的戰略迂迴,企圖自維吉尼亞半島趁虛攻
入南軍防線後方,直搗里奇蒙。然而執行上的困難導致半島戰役初期北軍就受到嚴重阻撓
,經過一連串的交鋒以及南軍易帥再戰,北軍終被擊退。
經過第一次牛奔河戰役的震撼,北軍在東部戰場上重新整頓,以波多馬克兵團作為野戰主
力,此兵團北衛特區、南剿反賊,得到聯邦政府的優先換裝,資源不虞匱乏,訓練也領先
西部戰場的戰友。
半島戰役中,麥克萊倫一直不願貿然強攻南軍工事,而傾向於側翼迂迴,或是以重炮與塹
壕的正規攻城法突破;南軍則試圖集中兵力於局部戰場,以側翼迂迴和人數優勢進行奇襲
,希冀將北軍各個擊破。由於雙方指揮與後勤的不足,執行都出現困難,結果北軍踟躕不
前,未能有效把握機會;南軍雖最後終於把北軍逐回濱海陣地,卻付出高昂的死傷代價。
波多馬克兵團的火力優勢
在聯邦政府的大力挹注之下,波多馬克兵團在1862年春季已經有過半的步兵裝備線膛槍,
炮兵也絕大部分都裝備著新一代的火炮,包含十二磅「拿破崙」炮、十磅派羅特炮和三吋
線膛炮,且很早就組織起炮兵預備隊。相較之下南軍北維吉尼亞兵團此時仍只有四成使用
線膛槍,炮兵也仍裝備相當比例的落伍火炮。
雖然麥克萊倫以貧攻和情報掌控不足備受批判,他的防守思維卻是相當正確的走在潮流上
。西點軍校巨擘馬漢──海權論作者的爺爺,當時最負盛名的美國陸軍理論家──相當推
崇野戰工事的效力,反對自開闊地強行進攻,講究迂迴包抄,影響了麥克萊倫的觀點。半
島戰役中,北軍即積極修築工事,造成南軍屢次攻堅的慘烈傷亡。
在關鍵的馬爾文嶺戰役中──此役乃七日戰役的尾聲──北軍集結高達兩百餘門火炮,包
含炮兵預備隊的重炮,死守關鍵的陣地。相較之下,南軍於不斷的追擊中已顯紊亂,未能
有效運用本就呈現劣勢的火炮,結果炮兵陸續在駁火中敗陣,堅持以步兵衝擊的結果是徒
勞。
南軍戰術機動與協同之缺失
雖然已經練兵約一年,欠缺實戰經驗與相關技術仍導致南北戰爭的雙方部隊在師級以上的
協同相當匱乏,部隊的機動能力也基於指參系統的落後而難以提升。
相較於麥克萊倫的踟躕,南軍則於七松會戰和七日戰役輪番猛攻,惟攻勢的組織能力顯示
出嚴重的缺陷,包含側翼夾擊遲遲無法兌現,各兵團進攻零散不整等等,只因戰略規劃的
成功和北軍情報失誤,才爭取到戰略上的目標。
石牆傑克森的河谷作戰
1862年的雪倫多亞河谷戰役被慣稱為「傑克森的河谷戰役」,他將機動作戰的藝術昇華至
一個嶄新的境界──雖然北軍的指揮失靈與人事混亂大概才是造就其威名的主要因素,也
不損其輝煌戰果。
傑克森以劣勢兵力與裝備,竟能將來犯的北軍擊退,憑藉的主要是集中兵力將分散的敵方
各個擊破,並且善用地勢進行快速的運動與攻防。北軍試圖自外線分進合擊的追剿,多遭
傑克森利用地形分割戰場破解。
傑克森的河谷作戰展示出南軍在1862年,已經有機會達成師級的戰略機動,但是當傑克森
奉命南下參加半島戰役時,其表現只是差強人意,顯然在軍以上的層級,指揮系統仍有待
改善。
騎兵的初步運用
南軍騎兵悍將史都華於半島戰役中,成功展現出騎兵應該發揮的效力。他率領著北維吉尼
亞兵團的騎兵旅,幾天內環繞波多馬克兵團主力一整圈,取得北軍部署的豐富情報、並擾
亂了敵軍的後勤交通線。
南軍騎兵在戰爭前期掌握先天優勢──南方人較多習於馬術,正規軍的騎兵軍官也多數加
入南軍──而李將軍同意集中多數騎兵讓史都華運用,更使得南軍在威力偵查與奔襲方面
搶得先機,蓋北軍此時尚無集中騎兵作戰的意識。無論如何,這個階段的騎兵規模仍有限
,影響力還未臻巔峰。
伯爾丹的狙擊兵
內戰爆發後,聯邦政府迅速核准組織兩個射手團,由伯爾丹上校領導和組織,是為南北戰
爭中的聯邦精準射手之濫觴。伯爾丹射手在半島戰役時正在換裝夏爾普斯線膛槍,這是一
款南北戰爭中最普及的單發後膛槍,鐵瞄具刻到八百碼,所以狙擊手精銳還會用上瞄準鏡
──1840年代的技術突破使光學瞄具已能達到放大二十倍。
相較於線列步兵齊射往往消耗上百發子彈才能擊中一人,狙擊手的命中率大概在三到五成
左右。在馬爾文嶺戰役時,聯邦狙擊兵耗盡了彈藥而被迫退出前線,但他們已經給予南軍
重大殺傷。
南北戰爭的狙擊手有別於過往,憑藉著先進的科技,他們已經能夠對遠距離的炮兵構成重
大威脅。半島戰役時就有不少南軍炮兵與牽引火炮的馬騾遭到殺傷,狙擊手也能對炮口射
入多發鉛彈以破壞其使用。
同治元年的清軍
1862年春夏季的太平天國戰局,焦點在曾國荃的雨花台戰役,李鴻章也甫率領淮軍抵達江
蘇增援。湘淮軍此時仍與過往無異,主要使用小槍、抬槍、劈山炮,以及水師的大炮──
說是大炮,在歐美眼中只是最輕級別的野戰炮;淮軍在抵達上海後開始引進洋槍,不過數
量仍甚少且是滑膛槍。
湘淮軍因此必須仰賴防禦工事和成熟的師級指揮來對抗太平軍的洋槍洋炮,其工事構築的
能力和半島戰役時的美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很早就習於攻勢構築,不易被太平軍的
步兵衝破。無論如何,火力與其他科技的劣勢代表清軍已經到達一個天花板,相較之下美
國南北雙方仍在探索自身潛力,清軍要力求追趕,就只有引進先進軍備一途。
作者: reinherd (浣熊提督萊茵哈特)   2020-10-05 07:47:00
推一個請問,有此一說,清初就有來福槍(稱為纏絲槍),請問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為何我們很少看到湘淮軍使用的紀錄?當時南北軍應該來福槍普及率比西歐諸國還要高巴,雖然也只有四成
作者: articlebear (政治真的滿狗屁的)   2020-10-05 08:28:00
作者: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20-10-05 08:37:00
都1860了,歐洲也沒人均來福前膛?
作者: leptoneta (台湾高山族自治区书记)   2020-10-05 11:25:00
1866普奧戰爭中 奧地利也已經大量使用來福前膛槍
作者: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20-10-05 12:05:00
舊式前膛槍也是要用紙藥包,造謠也是能造謠在舊槍上,何必針對新槍?
作者: suaowilliam (蘇澳威廉)   2020-10-05 12:17:00
前膛槍不需上油潤滑?話說,sharpshooter一詞似乎就是源於內戰的這些神射手
作者: wistful96 (wistful96)   2020-10-05 13:33:00
作者: LI40 (WanNiang)   2020-10-05 19:27:00
作者: chewie (北極熊)   2020-10-06 00:28:00
推說真的不只麥克萊倫 當時大多數受過正規軍事教育的將校 在戰場上都在尋求一個完美迂迴的機會 不成功就是看怎麼撤退把戰場當成紳士對弈的後果就是把士官兵送入屠宰場不斷的犧牲空耗
作者: baelrog (貝爾羅格)   2020-10-06 04:52:00
但是完美迂迴的死傷應該還是比正面用人命去填的少吧?
作者: suaowilliam (蘇澳威廉)   2020-10-06 08:50:00
樓樓上的意思大概是不速戰速決導致戰爭拖長死更大?
作者: hgt (王契赧)   2020-10-06 11:55:00
chewie說反了,麥克萊倫就是不想傷亡太大去正面硬幹南軍,才被林肯解職的
作者: goodgodgd (快叫我小白兔)   2020-10-06 15:01:00
那就是戰略見解的問題囉,你在和敵人跳恰恰追求完美戰機,但上級只想要堆屍暴力破解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20-10-06 19:49:00
但上級也不見得是錯的比如戰場迷霧下 判斷對方增援快到現在強攻對方陣地 可能比較有利敵方增援補給到了以後 反而難啃反過來就是我方增援補給快到了當然該龜一下不要冒進等優勢兵力再靠蘭開斯特平方律碾對手那比華麗戰術技巧更有效率堆屍暴力破解某些時候也許是最佳解L度大起義證明快速澄清破解謠言的重要性
作者: chewie (北極熊)   2020-10-06 23:35:00
可能我的意思不夠清楚 麥克萊倫是不想增加眼前的傷亡 不斷尋求完美包圍迂迴的後果就是一直無法產生決定性戰局 導致戰爭不斷延長 犧牲只是前仆後繼的越來越多 一場七日戰役導致戰爭又延長了三年 反觀被冠上屠夫之名的格蘭特在必要之時並不害怕把士兵送上必要的第一線就正面戰線 甚至小敗後也不急著脫離戰場尋求無謂的整補 我是這樣的意思
作者: hgt (王契赧)   2020-10-06 23:47:00
不,戰爭的長短跟傷亡多少沒有多大關係。越戰十幾年也不過死五萬多人呀!我認為戰爭拖長,對最高領導人的名望有傷害,所以林肯不希望拖下去,這樣他會背負一個惡名甚至南北永久分裂,這樣林肯就會被說成是害國家分裂的罪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