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關於明軍的步兵火槍戰術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9-11-05 12:57:19
恕刪原文。
原po在板上討論這麼久了,到底有沒有去翻一些原文來看呢?既然提到戚繼光,紀效新書
十八卷本,卷八操練營陣旗鼓篇寫的「如喇叭急吹長聲,連連不止,是要鳥銃手一齊放了
,也不必抽放」,不就是全部銃手齊射的概念嗎?
俞大猷的戰術在正氣堂續集卷六的「京營戰車近議」中有描述,「中軍放大銃一聲,前列
一齊放銃」,也是全部齊射。
明軍經常混編各種不同的火器,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中就規劃鳥銃、快槍、火箭、弓箭,乃
至於丟石頭等各式投射火力。不同的裝備與器械有不同的適合接戰距離,而且明軍在北方
面對長年的外患,發展出以戰車列陣進行防守的戰術,自是習慣以持續性的火力來打亂敵
方騎兵的攻勢。
事實上,17世紀末在西歐發展出的排射(platoon fire),強調一個營當中又切割成數個組
別,嚴格管控各組別分別以「排」的層級進行輪流射擊,這種戰術把火力持續性當成首要
目的,達成的效果就是使步兵線列能夠憑恃火力和刺刀就阻卻正面來襲的騎兵。
與此相對,Salvo Fire這種三列齊射的瑞典招牌絕技,最主要還是在攻勢戰術中用作步兵
突擊前一刻的壓制火力。上述晚明戚繼光、俞大猷描述的齊射,也都是在白刃戰爆發前,
幫己方的衝擊開路。
明軍在北方,面對的通常是飄忽不定的蒙古騎兵,戰略通常是沿著邊牆進行快速的封堵,
以及憑藉戰車來圍堵或壓迫。雖然也有前述的俞大猷把戰車陣型拉開成線列進攻的,不過
以戚繼光、孫承宗為主流的思維還是防守為主,既是如此,那當然是維持火力持續性優先
,如此才可用較長時間的火力投射來充分打亂敵軍的馬隊。
作者: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19-11-05 15:10:00
我有看原書,我只是忘了,不然喇叭虎吹一下放一槍是從哪來的我這討論的重點其實在最后,碰上願易停下來跟明軍拼槍的對手,明軍反而不拼槍了,不管在鳳櫃尾城,還是在台江邊上,還是在熱蘭遮城外
作者: milk7054 (莎拉好正)   2019-11-05 15:34:00
人海戰術硬碾過去,幹麻拼槍???
作者: leptoneta (台湾高山族自治区书记)   2019-11-05 16:28:00
何不食肉糜?
作者: Oswyn (Oswyn)   2019-11-05 16:35:00
VOC 會沒有輕重火炮嗎?還有要塞跟砲台、怎麼拼槍XD要嗎圍、要嗎就得硬上,不然到拼槍的距離前光火炮就吃飽了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19-11-05 16:54:00
雖然明末我不是很熟,但我個人不會把戚繼光時代的明軍與鄭芝龍、鄭成功的軍隊混為一談,傳承跟訓練應該很不同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9-11-05 16:59:00
對手科技不同等級....火器有優勢就拼火器火器科技沒有優勢,但人命韭菜有優勢那就拼人數....自古天朝思想永遠是能贏就好.
作者: savvik (Essay)   2019-11-05 17:30:00
與天朝何關? 不是能贏就好難道先輸比較好嘛? @@現實是有好東西明朝也就學啊,紅衣大砲和嚕密銃也是學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19-11-05 20:50:00
魯密銃來自土耳其,但明朝裝備數量好像不多,另外口徑也不明確,只知道介於鳥槍與抬槍之間能否擊穿 盾車,再擊傷後金重甲兵,還不明確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9-11-05 21:22:00
加長管的魯密銃幾乎沒啥量產.連威力不足的輕鳥銃的無法普及了應該沒有餘力量產品質要求更複雜的那原理不改口徑,靠加強膛壓,強裝藥其實已經暗示在明朝體制毫無量產可能因為連普通官制鳥銃的耐用度品質都蠻慘的中央兵部專家試製還行,普通工匠量產無望鄭軍倒是有品質威力不錯的重型火縄槍“鹿銃”或斑鳩銃,只是量少,沒太大意義應該較類似現代反物資步槍的價值不像西方能下放基層普及,影響盔甲發展
作者: skytank (藺凍最 屌雅沒)   2019-11-05 22:50:00
明朝的確是從兵工生產到軍制都一路崩壞到極致的典範教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