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李靖兵法的戰鋒隊是什麼兵種構成

作者: Theo57 (敶)   2019-09-22 19:58:32
唐代的跳盪和奇兵本職應是步兵,依《通典》所述︰
"計二萬兵,除守輜重六千人,馬軍四千人,步兵令當二百隊,別取六步三尺二寸地,並
衝塞總盡。"
"諸且以二萬人軍,用一萬四千人戰,計二百八十隊……除馬軍八十隊,其步軍有二百隊
。"
對照李靖的二萬人編制(50人一隊),跳盪、奇兵各2900人共116隊,弩手2000人40隊,
弓手2200人44隊,即是一萬兵二百隊。
但這些步兵作戰時大概都有配馬(能否全配可能得看馬政狀況)︰
"凡與敵鬥,其跳盪、奇兵、馬軍等隊,即須量抽人下馬當之。隊別量抽捉馬人,先定名
字。若臨鬪時,捉馬人有前卻及應捉撩亂失次第,致失鞍馬者,斬。若其賊退,步趁不得
過三十步,亦不得即乘馬趁。審知賊退,撩亂驚怖,然可騎馬逐北,仍與諸隊齊進。其折
衝、果毅,當鬪之時,雖蹔下馬,賊徒敗退以後,即任騎馬檢校騰逐。"
會戰時不僅跳盪、奇兵,連馬軍都要下馬步戰,馬匹則另抽選捉馬人看顧。而確定敵人真
正敗退後才可騎乘結隊追逐。
"諸賊徒恃險,因山布陣……諸軍弩手、弓手及戰鋒隊,各令人捉馬,一時籠槍,大叫齊
入。"
弩手、弓手和戰鋒隊在攻擊前才令人捉馬步行突進。可見李靖兵法的精神還是相當強調步
兵戰鬥,也因此部隊需時常練習︰
"每營中兩廂置土馬十二疋,大小如常馬,具鞍。令士卒擐甲冑,櫜弓矢,佩刀劍,持矛楯
,左右上下,以便習其事。"
戰鋒隊的問題,從字面義猜測是前鋒戰隊。《通典.卷一五七.兵十》︰"諸每隊,戰鋒
五十人,重行在戰隊前,布陣立隊訖,聞鼓聲發,戰鋒隊即入,其兩戰隊亦排後即入。"
近戰順序先於其它部隊應無疑問。
《四庫全書.武經總要》引李靖兵法道狹進軍之說︰"凡道狹不可並行者,即第一戰隊為
首,右戰隊次之,左戰隊又次之,右駐隊又次之,左駐隊又次之。若道平川闊,可得並行
者,宜作統行法。其統行法,每統戰鋒隊居前,兩戰隊並行次之,又兩駐隊並行次之,餘
統準此。" 第一戰隊或是第一戰鋒隊筆誤,但也可能對撰者而言戰鋒隊即由戰隊擔當。
《武經總要前集.卷二.教步兵》︰"凡敎陣,先量士卒多少……以次布戰鋒隊。第一隊
爲戰隊,間一隊抽取一隊爲駐隊。隊隨多少,毎廂各兩重布隊。"此條言「以次布戰鋒隊
」後,第一隊卻說是戰隊,應可肯定兩者身份能重疊。
《通典》同樣有類似訓練︰"諸教戰陣,每五十人為隊……隊別相去各十步,其隊方十步
,分布使均。其駐隊塞空,去前隊二十步。每隔一隊,定一戰隊,即出向前,各進五十步
。"
五十人隊自身佔地十步,隊與隊間隔十步,每個間隔空處後面二十步則是第二列隊伍的排
位。第一列負責出戰隊前進五十步,第二列則擔任駐隊。戰隊(戰鋒隊)、駐隊應該就是
作戰時基本的陣型任務編組。《百戰奇略》言︰"駐隊守陣,戰隊出戰;戰隊守陣,駐隊
出戰。"貌似是種兩梯隊交替迎擊模式─接戰線和預備線。
《武經總要》教場圖,可見戰、駐隊排列的橫陣
https://i.imgur.com/8fX8TMP.jpg
更複雜的有合隊變成大隊(不同於五十人隊下的大隊),二萬軍的實戰佈置云︰
"有賊,將出戰布陣……須先造大隊,以三隊合為一隊,慮防賊徒併兵衝突。其隊居當軍
中心,安置使均。其大隊一十五隊,中軍三隊,餘六軍各二隊。"
在各軍中心平均佈署幾個一百五十人大隊,以防敵人合併大部隊殺來。按教習內容,尚可
視狀況臨時再合成二百五十至五百人的隊伍。大隊編完才組織戰隊、駐隊︰
"通五十人隊,合有一百七十隊,為戰、駐等隊。隊別通隊,及街閒空處,據地二十步;
十隊當二百步,以八十五隊為戰隊,據地計一千七百步。其八十五隊為駐隊,塞空處。"
其它五十人隊剩一百七十隊(單以步軍二百隊計數量有誤),均分為戰、駐等隊,排法與
前述教陣相似。也就是說弩手、弓手、跳盪、奇兵在空間足夠情況下可全部掛上戰隊、駐
隊名號。
空間不足橫列的例子見於狹道或地形險要處︰
"諸道狹不可並行者,即第一戰鋒隊為首,其次右戰隊次之,其次左戰隊次之,其次右駐
隊次之,其次左駐隊次之。若道平川闊,可得並行者,宜作統行法。其統法:每統,戰鋒
隊居前,兩戰隊並行次之,又兩駐隊並行次之,餘統準此。若更堪齊頭行者,每統五隊
,橫列齊行,後統次之。如每統三百人,簡取二百五十人,分為五隊,第一隊為戰鋒隊,
第二、第三隊為戰隊,第四、第五隊為駐隊,每隊隊頭一人,副隊頭一人;其下等五十人
,為輜重隊,別著隊頭一人,副隊頭一人,擬戰日押輜重遙為聲援。若兵數更多,皆此類
。"
道路狹窄無法並行的話,戰鋒隊先行,其次右戰隊、左戰隊、右駐隊、左駐隊等。能夠並
行則用統行法,每統的戰鋒隊同樣先走,兩戰隊並行接續,兩駐隊再並行跟著。若更寬則
五隊橫列一起走。一統人數三百,其中二百五十人為戰鋒、兩戰隊、兩駐隊,剩下五十為
輜重。
"諸賊徒恃險,因山布陣,不得橫列,兵士分立,宜為豎陣。其陣法:弩手、弓手與戰鋒
隊相間引前,兩駐隊兩邊相翊。布列既定,諸軍即聽角聲,其角聲節度一準前。看黃旗向
賊亞,聞鼓聲發,諸軍弩手、弓手及戰鋒隊,各令人捉馬,一時籠槍,大叫齊入。若弩手
、弓手、戰鋒等隊引退,跳盪、奇兵隊一時齊入,戰鋒等隊排比迴面,還與奇兵同入。"
受限於山地難橫列的作戰用豎陣,或同樣以一戰鋒兩戰隊兩駐隊架構運作,推測弩手、弓
手為右左戰隊,右左駐隊即跳盪、奇兵。
進一步觀察相關教範。《通典.卷一五七.兵十》︰"諸軍營將發之時,當營跳盪、奇兵
、馬軍去營二三里外,當面布列;戰鋒隊、駐隊各持仗,依營四面去擬徹幕處二十步,布
列隊伍,一如臨陣法。待營中裝束輜重訖,其步兵、輜重隊二十步引,馬軍去步軍二里外
行引。"
諸軍要拔營移師時,各營跳盪、奇兵、馬軍到營區二、三里外當面布列;戰鋒隊、駐隊沿
著營區四周將撤幕處距離二十步範圍列隊,成臨戰狀態警戒。這裡戰鋒隊和駐隊的行動與
各營跳盪、奇兵、馬軍有所分離,加上成臨戰狀態,故可能是待命班之類。《武經總要前
集.卷六.警備》︰"凡軍營下定,常須防禦。於營外去幕二十步列隊仗,如臨陣對寇法
,晝夜嚴警。縱逢雨雪,并抽隊官,并不得離隊。"而只有戰鋒隊跟駐隊可能代表無左右
戰隊,編制較為簡略;又或者因保護營區四面防敵之故才全稱戰鋒。
《武經總要》方營圖,中軍大營標示了弩、弓手,其它營和文本應僅是省略而已
https://i.imgur.com/NVAE5pw.jpg
"諸逢賊布陣,須有次第。先右虞候為首,其次右軍,其次前軍,其次中軍,其次後軍,
其次左軍,其次左虞候。其諸軍跳盪、奇兵、馬軍,各隨本軍以次行。至戰所,並於本軍
戰鋒隊、駐隊前布列,待五方旗節度。如戰鋒等隊打賊不入,其跳盪、奇兵排後即入。"
要打仗了,各軍跳盪、奇兵、馬軍依次序行進,到戰場後於自軍戰鋒隊、駐隊前面布列,
等待五方旗號調度。若戰鋒等隊無法攻破敵軍,跳盪、奇兵等從後方投入。此處的戰鋒隊
、駐隊估計還是警戒用那批。比較奇妙的是他們本在跳盪等隊後方,卻要先接戰有點不合
理。料想「五方旗節度」做了必要的佈陣,可能跳盪等隊原地組出戰線用的戰、駐隊;或
以自軍戰鋒隊、駐隊為基礎調動跳盪、奇兵等擴充。
"諸軍討伐,例有數營,發引逢賊,首尾難救。行引之時,須先為方陣,應行之兵,分為
四分,輜重為兩道引,戰鋒等隊亦為兩道引:其第一分初發,輜重及戰鋒分為四道行。輜
重在中心雙引,兩行戰鋒隊並各在輜重外,左右夾雙引;其次一分,戰鋒隊與前般左右行
戰鋒隊相當,輜重隊與前行輜重相當;又其次一分,準上;最後一分,亦準上。初發第一
分引,戰鋒、輜重相當。如其逢賊,前後分四行,兩行輜重抽縮,兩行戰鋒橫引,作前面
甚易。其次兩分,先作四行長引,其戰鋒即在外,便充兩面。其後分亦先作四行,其輜重
進前,戰鋒隊橫列相接,便充後面亦易。其方陣立即可成。"
這條比較複雜,應該是移師過程中遭遇敵軍的處置辦法。諸隊分成四分,每分都四路行軍
,內側兩路為輜重,外側兩路是戰鋒左右夾防,前後皆有引旗。敵人出現時,第一分輜重
內縮後整分打橫;第二和第三分的輜重、戰鋒前後行拉長隊伍變兩路,兩分共四路,再各
拆往左右邊與第一分的橫隊末端垂直相接;第四分仿第一分打橫補上後方缺口形成戰鋒在
外輜重在內的防守方陣。此種需要完全護住輜重隊的情況,看來全軍大部分步兵都得撒下
去變成戰鋒。
《武經總要》行列方陣圖
https://i.imgur.com/soPM1WT.jpg
《武經總要》立成方陣圖(幾個版本隊位都有出入)
https://i.imgur.com/oFswv40.jpg
那正規戰陣是由何種兵擔任戰鋒隊?
首先馬軍可先剔除,基本不關它的事。《通典》︰"其馬軍,各在當戰隊後,駐軍左右,
下馬立。"《武經總要》:"其馬軍各在當戰、駐隊後左右,下馬立。"
弩手也應該無關。"諸軍弩手,隨多少布列。五十人為一隊,人持弩一具,箭五十隻,人
各絡膊,將陌刀棒一具,各於本軍戰隊前雁行分立,調弩上牙,去賊一百五十步內戰,齊
發弩箭;賊若來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違者斬。"
他們既是五十人一隊又與戰鋒隊配合突擊,自然非戰鋒隊了。
只是弩手佈陣尚有些矛盾之處。《通典.卷一四九.兵二》另言︰"復以陳中張,陳外射
,番火輪迴,張而復出,射而復入,則弩不絕聲,敵無薄我。"這段雜在趙國公王琚《射
經》內容後,感覺應該是其它兵法的戰術。
《武經總要》還提到︰"唐諸兵家皆謂弩不利於短兵,必以長戟、大牌為前列,以禦奔突
……" 有種花裝的意味,唐代實際操作可能比想像中更多樣。
弓手的話,類同弩手。"布陣訖,鼓音發,其弩手去賊一百五十步即發箭,弓手去賊六十
步即發箭。若賊至二十步內,即射手、弩手俱捨弓弩,令駐隊人收。其弓弩手先絡膊,將
刀棒自隨,即與戰鋒隊齊入奮擊。"
教戰陣內容尚云︰"聽角聲第一聲絕,諸隊即一時散立;第二聲絕,諸隊一時捺槍卷幡,
張弓拔刀……" 可惜之後的步驟都剩槍而已,無法得知弓手的走位動作。
跳盪、奇兵中以跳盪最可疑。《通典》的敘述語順,跳盪常是先於奇兵和馬軍。豎陣的
部份又言︰"……若弩手、弓手、戰鋒等隊引退,跳盪、奇兵隊一時齊入,戰鋒等隊排比
迴面,還與奇兵同入。"雖說預備線的跳盪、奇兵一時齊入,但戰鋒等隊引退後再攻擊是
與奇兵同入,順序仍有可能跳盪在奇兵之前。
《武經總要前集.卷一.軍制》︰"古有跳盪、左右虞候,今謂之先鋒、策先鋒、殿後、
策殿後是也。"宋仁宗時陝西經略安撫使夏竦曾於奏報中道︰"古之用兵,皆擇其精銳,先
當矢石,謂之握奇、跳蕩,是為奇兵……"後者初看覺得奇怪,跳盪居然算奇兵,不過宋
代有陣法把前線的精銳部隊當作奇兵;《武經總要前集.卷七.本朝常陣制》:"本朝用
兵排陣之法,中軍大陣之前,別擇銳士,散為奇兵,謂之前陣。"《握奇經》亦云︰"古之
奇兵,兵在陳內。今人奇兵,兵在陳外。" 所以應乃時代變遷之緣故。
因此古之奇兵或許比較接近宋代伏兵的定義。《武經總要前集.卷四.奇兵》︰"夫奇兵
者,正兵之變也;伏兵者,奇兵之別也。奇非正則無所恃,正非奇則不能取勝,故不虞以
擊,則謂之奇兵;匿形而發,則謂之伏兵,其實則一也……兵法曰:凡布大陣,常以十
分之三為奇伏;設有萬人,則一千五百為兩奇,一千五百為兩伏。奇兵如手,伏兵如足,
正陣如身;三者合為一體,迭相救援,戰則互為進退,循環而無已。"若然則唐代奇兵不
太可能充當會戰時的戰鋒隊。
話雖如此,《武經總要》的本朝八陣法又採用另一套與李靖兵法相近的機制︰"其駐隊
者,即今之陣脚兵也;戰鋒隊、戰隊、跳盪、奇兵者,即今之陣內戰兵及無地分兵也。"
按照陣圖文字,駐隊應為弓弩手,位置常在陣形邊緣。戰鋒隊、戰隊屬陣內戰兵大概沒問
題,這樣跳盪、奇兵就是無地分兵。書中對無地分兵未作解釋,但見平戎萬全陣有「無地
分兵士」︰"每陣周迴二十里,計七千二百步,每五百步為一地……地分戰車千四百四十
乘,地分兵士三萬一千六百八十人;無地分兵士五千人,以三十人為一隊,計百六十六隊
餘二十人,其兵士隊於陣內列行。"
再參考常陣制「無地分馬」條目︰"無地分馬,輕銳之兵也。凡一指揮,各成戰隊,分遣
指使臣或軍頭一員押之,處大將軍營陣左前右後,備緩急驅使。其戰隊多少,臨時分置,
無定數。" 於陣內列行及臨時分置大將軍營陣附近等特性合乎字面給人的感覺,無地分兵
或指佈陣時未分發到前線陣地編組的士卒,可能放在後方備用。
《武備志》宋朝八陣圖之一,其中跳盪多了馬字,也許兼職或轉職精騎
https://i.imgur.com/MnY1XDX.jpg
兵制不熟多半望文生義,一點淺見供參考
作者: detonator (犬之愛)   2019-09-22 21:49:00
好文啊!
作者: roseritter (滿城皆帶閃光彈)   2019-09-23 08:51:00
push
作者: spring719 (未曾來過的冬天)   2019-09-24 05:0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