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arsen (carsen)
2019-08-10 10:54:12先前在 #1SP5IkXS 大略提及「軸線移轉說」的幾篇研究,以下把蘇聖雄先生的
〈蔣中正對淞滬會戰之戰略再探〉略作摘錄,小標是我加上的,並非原文:
http://bit.ly/2H0uFtn
1.戰略形成
最晚在1936年10月,持久戰略衍伸出更為具體的軸線移轉說,規劃在上海
發動主動攻勢,以轉變日軍由北往南直取武漢之進攻軸線,而為自東向西
之仰攻,國軍藉此獲得節節向西撤退之廣大空間,以撐持持久戰之進行。
然而,此戰略僅在高層將領間討論,並未成文為戰爭計畫或命令。
2.抗戰爆發時的戰略
在8月13日當天,蔣中正並未下令攻擊,反而要前線力避衝突。戰前,國軍
有主動發動淞滬攻勢的準備與打算,其戰略目的為先發制敵,保衛政治、
經濟中心,非有移轉戰爭軸線之全局目標;是時戰局之重心,仍為華北戰場。
3.戰局轉變,引敵南下
隨著淞滬會戰初期戰事不利,國軍戰略由先發制敵轉為持久戰略,不斷投入
大量援軍,戰爭規模也隨之擴大。持久戰略並與政略配合,藉上海戰事引起
國際注意,並拖長時間,以待國際局勢轉變及日本內部變化。至9月下旬,
上海已取代華北,成為國軍的主戰場……
4.戰略受制於政略
戰爭末期,蔣中正之淞滬戰略受制於政略,在「陣地持久」與「空間持久」
間擺盪,會戰中的國軍遂失去有序撤退良機……
5.戰略未能實施
國軍高層在戰前或戰時,雖有移轉戰爭軸線之討論,淞滬開戰初期,卻未
實施。其後實施的引敵南下戰略,較接近軸線移轉說。該戰略意圖吸引日軍
將主戰場由華北轉至上海,卻仍與軸線移轉說不盡相同。蓋當時並未規劃
誘致日軍由東向西進,國軍也未充分準備步步西撤,創造戰場縱深,反而
為達政略而「陣地持久」。
6.日軍戰略
日軍雖有攻占漢口之戰略,但規劃從華東上海開始,沿長江逐次躍進,亦即,
溯長江西進,為日軍既定的戰略主攻方向。日軍擁有制海權,沿水路進攻,
能充分發揮其軍事優勢……並且,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之後,日軍重在速戰
速決,企圖與國軍主力決戰,一舉摧毀中國抗戰意志與力量,乃無沿平漢路
逕下武漢之戰略。
大致來說,蘇聖雄依據《蔣介石日記》以及當時的檔案史料,認為實際情況是:
國軍高層形成「軸線移轉說」時,距離抗戰爆發不到一年的時間。「民國廿六年
度國防作戰計畫」的甲案仍以在華北作戰為主;上海則要殲滅日軍,阻敵登陸。
並未計畫在上海吸引敵軍,也就是已提出的「軸線移轉說」尚未成為具體計畫。
開戰之後也仍以華北為主要戰場,國軍各部均向華北集結抗戰,淞滬卻接著開打,
「倉促應戰,臨時調度」。(Light大研究開戰初期的空軍調度,也提出相同的
看法)
國軍初期在淞滬的戰略目標,都是消滅當面日軍的「陣地持久」,尋求外交途徑
解決,而非想要轉變戰場重心,即使9月的作戰損失慘重,開始提出逐漸從上海
後撤至國防線的建議,最終仍因為寄望於國際調停而未能實施,導致後續遭日軍
包抄而潰退,而非有秩序的逐步抵抗,也就是軸線移轉戰略實際上並未實施。
以上是摘錄蘇聖雄先生的論文。我之前看的一些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的戰報,
國軍在作戰中確實以固守目前陣地為主要目標,缺乏進行節次抵抗的預先準備,
在上海頻頻增援第一線,調集各地部隊反覆補充。當第一線被突破後,倉促之下
布置的第二線也往往未及按預定組織,遭到日軍以迂迴快速突破。因此我贊同
軸線移轉戰略未能準備與實施。
那由東到西戰略是什麼時候才定呢?或是根本沒有正式制定
是被日本打出來的.連蓋很久的防線都沒有進駐經營就被突破慌亂往後方撤退.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19-08-10 17:59:00話說戰略的制定和執行也不能只是單方面自己想高興的也得因應對方的實際行動修訂。還有就是,國軍這邊想得很高興,日軍南北打對我不利而東西打有利,故要吸引之可是日軍難道都沒腦的? 總也會自己評估南北打和東西打這兩種方案伴隨的利弊。就算後來史實日軍真的依照國軍當年真的有的軸心改變政略做,「對日軍言」,整體上是經過評估利大於害而自己主動還是真的「被國軍戰略牽動」也是要考究的。當年日本對於本國防禦不是也有所謂的九段防禦圈?結果實際上美國用跳島方式打。雖然這一來顯示美軍沒有「中計」,但是當年日本這樣設計,可曾考量過讓美國不得不照自己設計做,或者是騙取美軍照自己設計做的「計策」?
對日本來說,淞滬國府自己來艦炮射程內決戰反而天賜良機吧.管你大型史萊姆王有啥詭計戰力差距太遠,自己冒出來就趁機砍死它
作者:
JosephChen (╭(〞▽〝)╭(〞▽〝)╯)
2019-08-10 21:06:00如果當初栗田健男把登陸部隊清光,日本確實可以宣稱九段防禦圈計畫的深謀遠慮
淞滬會戰期間關於艦砲支援問題,才是刺激日本陸海軍矛盾的地方,上海地區大部分時候,根本沒艦砲支援長門就只是個運兵艦而已...
作者:
carsen (carsen)
2019-08-10 22:48:00艦炮支援導致矛盾是哪裡的說法?願聞其詳
日軍沿著平漢走跟沿著長江走,或許日方覺得後者比較有辦法把握補給線吧;謀劃的也好,意外的也罷,反正總歸是守住了。
有些地方日艦靠近不了,因國府自沉大量老艦不過艦砲仍是日軍顯著優勢...無論是否表現理想當時國府海空軍多次出手並宣傳已擊沉日艦當然與事實不符...但也顯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19-08-11 00:45:00研究戰史的目的之一就是分析出哪些因素是決策要點,真能影響戰術戰略制定的成敗者,而不是單純記憶哪年月發生哪些戰事與勝敗。軍事理論的發展,相當比重上也是基於這種論證分析。反正不管當時怎麼想,後來真的這樣發生就好。那就失去研究站史的一大重要目的
海軍不願意在市區進行砲擊(怕誤擊,尤其是怕轟到租界只願意對郊區進行支援,對於市區作戰缺乏砲擊支援,陸軍相當的不滿...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19-08-11 10:51:00從 HOI4 來看,擋在北京一線,阻止日軍登陸上海是最優解,只是現實擋不住
作者:
katana89 (æœˆæœˆç«æ°´æœ¨é‡‘金)
2019-08-11 11:14:00不過日軍的艦炮怎麼就沒顧慮會打到租界? 還是直接打租界外集結的國軍所以不用擔心?
德國顧問說華北平原無險可守啊日本的打算就把黃河以北佔領完就收工,蔣開淞滬戰場就是讓日軍一直分散兵力
當然是不轟租界附近不然你以為400壯士怎麼可能撐這麼多天上海開戰也有把洋人當小盾牌的間接意思雖然大部分地方還是離租界太遠
作者:
carsen (carsen)
2019-08-11 14:01:00如果方便的話,還是想問一下陸軍不滿的出處在哪邊?
填進去這麼多人命,沒被打趴打散除了拍拍手 實在很難再苛責什麼如果是純粹的學術研究,前人之事,後世之 師這種探討才有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