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淺談三十年戰爭的部隊戰力[8]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8-06-08 15:34:11
1618~1632年的三十年戰爭與東北亞戰局比較
三十年戰爭時的歐洲部隊,其部隊戰力是否凌駕於東亞明清戰局之上?板上前輩有寫過類
似的主題,權且當作參考,不過個人也有一些較新的心得,下面稍作說明:
http://cimon.pixnet.net/blog/post/5399631
http://cimon.pixnet.net/blog/post/16318005
東北亞戰局的概況
萬曆後期駐守瀋陽的一支薊鎮班軍,一千九百餘人裝備大將軍炮二位、虎蹲炮十位、滅虜
炮十位、三眼銃五百杆,弓三百張、箭三百把,鎲鈀422杆、挨牌283面、狼筅334杆、長
槍477杆、腰刀333口。《開原圖說》所列遼東編裝雖然與薊鎮不同,小炮只有滅虜、白刃
戰只用長槍,各類武器的數量還算相仿;又,當時開原也只有兩門大將軍。南兵以鳥銃、
百子銃和發熕為主力火器,但是同樣有有高比例的近戰兵器。
上述是晚明步兵的常見編裝,雖然明軍常以火器自恃,一般步兵顯然仍相當偏重白刃戰。
虎蹲、滅虜、百子等炮能提供瞬間火力,然而散彈炮的火力連續性不足;三眼銃和早期鳥
銃則有射程與貫穿力的弱點。倘若明軍只想用火力驅逐沒護具的敵方戰馬,或者掩護部隊
進入白刃戰,此等火力尚能勉強符合需求,只不過後金軍「幾經射殺,明軍皆倒斃」、「
迎敵射殺,明軍不敵而敗遁」,普通明軍步兵往往無力抵禦強勁的箭矢。
明朝有些步兵系統戰力較強,比如說善於白刃戰的四川重裝步兵或善用鳥銃的浙兵,不過
渾河之戰顯示各軍系都難以單獨取勝,天啟年間的關外兵馬遂逐漸整合到車營之中。車營
、火攻營的火力比尋常步營強大許多,不過仰賴小型火炮而缺乏重型槍械,使得火力連續
性依然面臨挑戰。孫元化編練的部隊火炮數量驚人,想來就是為了緩解此一問題。
後金步兵按照天命後期的編裝,除了弓箭和火器之外,依然裝備長槍和刀劍。這些戰車部
隊在瀋陽、渾河與遼陽諸戰役中都用於衝鋒陷陣,完全不懼於短兵相接;大凌河之戰時則
與明軍主力進行猛烈炮戰,協助騎兵取下勝利。
17世紀上半葉,歐洲的重騎兵與中等騎兵界線稍顯模糊,部分中等騎兵能夠代替重騎兵的
用途,後金的前鋒、護軍等精銳或可視為此等半重裝騎兵。明軍騎兵較類似中等騎兵,由
於素質參差不齊,雖然偶能互有勝負,長時間交戰往往無法抵敵;蒙古騎兵過於輕裝,自
萬曆年間就多次遭明軍痛擊,雖然速度飛快,卻相當缺乏打硬仗的能力。
火力與衝擊
就個人意見,後金騎兵無論在素質還是規模上都足以和1632年集結於紐倫堡的新教陣營騎
兵匹敵,兼具衝擊和機動能力,無愧為東北亞地區在17世紀上半葉的王牌勁旅;明軍火器
最精良孫元化嫡系部隊,則於火力方面能和歐洲步兵相較。
然而,東北亞的軍事水準直到1633年仍於部分領域明顯遜於歐洲。明軍並無廣泛使用稜堡
,紅夷炮也相對較少。此外,無論是明軍還是後金,火炮都僅能以較緩慢的牛車拖運,不
像西歐的部分軍隊已使用多匹壯碩的大型工作馬把重炮的運輸速度提升至與步兵行軍相當
。這些差距使東北亞的要塞構築和攻城能力較難和歐洲相較。
即便是後金最得意的騎兵,也並非毫無缺陷。由於火銃較少且使用短槍,渾河之戰時的紅
拜雅喇騎兵難以擊敗重裝的川兵,必須等到裝備鳥銃和長槍的戰車兵抵達。明軍和後金的
火器手則普遍仰賴戰車屏障,機動性稍弱,後金還能憑藉騎兵優勢掩護,明軍就因而陷入
劣勢,後來在關內外多次被包圍而覆沒。
吳橋兵變後,後金取得優秀的炮術人員和多門火炮,戰力頗有提升;相較之下,關寧兵馬
雖然也努力加強騎兵和火炮,由於關內經濟困頓、叛亂紛起,進步幅度有限。
預告:長江後浪推前浪
雖然後金在1633年取得重大技術進展的契機,歐洲卻絕非停滯不前。大約在同一時間點,
東歐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沙皇俄國,中歐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家陸軍、巴伐利亞陸軍,因國
王戰死而一度陷入低潮的瑞典陸軍,在德意志慘敗而暫時退兵的丹麥,乃至於西歐的西班
牙、荷蘭和法國,也全都試圖衝破自身的瓶頸。
後金在1630年代中期的進展,因而未必能夠完全追上甚至超越歐洲,正如戚繼光、俞大猷
和葉夢熊等人在萬曆前期的改革,雖然縮短了明軍與歐洲的差距,卻旋又被歐洲在16世紀
末的軍事進步所拋下。
接下來要談的,就是三十年戰爭期間素質最穩定的西班牙、荷蘭,以及戰爭後期活躍的各
大陣營。長年以來,諸多後期將帥都被古斯塔夫和華倫斯坦的光芒所掩蓋,但是實際上這
些將領與他們率領的勁旅可以說是青出於藍,鋒芒不下於掃平關外、入主中原的清軍。
作者: 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   2018-06-08 22:33:00
推 很精彩的分析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8-06-08 22:42:00
作者: diablo81321 (流月城七殺提督)   2018-06-08 22:52:00
古八好像有說過宋朝初年就有類似稜堡的概念為何這個技術沒有人再去研究呢
作者: Hartmann (銀之朔風)   2018-06-08 23:28:00
作者: bill50514 (我看著點滴笑)   2018-06-09 00:40:00
因為那只是硬扯 稜堡的出現和火炮大量使用是相聯結的
作者: GTHO (多龍少將)   2018-06-09 04:16:00
推比較
作者: jonathan836 (魏奇˙安提利斯)   2018-06-09 15:00:00
作者: speed44 (光年)   2018-06-09 15:07:00
明朝是不是火槍打不穿後金的鎧甲,後金前鋒坦到近距離之後用弓箭就打贏了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8-06-09 16:00:00
就跟西班牙方陣一樣 稜堡也有超多版 效果差別極大
作者: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18-06-09 16:29:00
騎兵最重要的就是馬,事實是明清的最好戰馬在歐州那邊給人當輕騎兵都不夠格。明清戰馬標準是身高120-130公分,歐洲輕騎兵的標準是馬身140公分左右,更別說舊教聯軍的身高150公分重騎兵了。馬不如人,能說水準刊比對方?更別將裝備與戰術上的差異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6-09 18:01:00
火槍打穿鎧甲與否的想定是假議題當時北軍火繩槍比例不高,而且薩爾滸以前都只是無支架輕型火槍。更後面財政困難即使有musket等級長槍也數量少,且滿清的盾車比鎧甲還厚連滅虜砲都無能為力,火槍大概也不行
作者: taiwanvictor (晟宇)   2018-06-09 18:25:00
蒙古放棄重騎兵了嗎?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6-09 18:46:00
蒙古後來不斷分裂,沒有明主統合後各部應該生不出夠龐大的騎兵威脅了
作者: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18-06-09 19:07:00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8-06-09 19:14:00
資料來源和定義都不明的文章沒有參考價值板上asdf大貼過漢代馬種的身高,並沒有特別矮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8-06-09 19:28:00
蒙古回到草原後 鐵甲生產有問題(蒙古人沒技術) 重騎兵自然少
作者: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18-06-09 19:38:00
作者: hsinhanchu (hsinhanchu)   2018-06-09 20:27:00
一毒這種內容農場的東西就算了吧
作者: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18-06-09 21:47:00
這是大象公會的文,一讀只是平台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6-09 22:28:00
蒙古馬居多也沒關係,輕騎兵堪用就好東方重騎兵不多且仍有別的馬種。明清主要是重裝車營與盾車披甲步兵有重騎兵但其實不太依賴重騎兵。認為多數馬比西方矮就不算好騎兵是錯誤比較,因為東方馬隊的對手是人不是地球另一邊的馬隊。只要有馬,就是機動力優於沒有馬的能在所屬時空發揮優勢,就是好騎兵
作者: vt1009 (古雷)   2018-06-11 17:26:00
不管高馬矮馬能騎馬打仗就是好馬
作者: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18-06-13 08:17:00
我會比地球另一邊的馬隊是基於企鵝兄認為後金騎兵不弱於地球另一邊的說法,我不同意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6-13 10:32:00
馬隊強弱也要看用法 蒙古人就...馬隊的價值其實是機動力。不是重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