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英美遠征軍的一戰洗禮 [13]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6-09-20 20:49:33
: 推 sliverstream: 這系列不就學者互相打臉的另一種說法,若英法戰術這 09/20 17:53
: → sliverstream: 麼先進火砲這麼猛,那我還真想知道德軍怎麼在兩線撐 09/20 17:54
: → sliverstream: 住撐到美軍來才露敗象,真的也太神了 09/20 17:55
: 推 dfgtyu0000: 德國是靠人多和民族性嗎?驕傲唯我獨尊 09/20 18:08
: 推 gsx56840: 因為英法還沒學會像德國人那樣把手上的武器和戰術組合成 09/20 18:13
: → gsx56840: 一套有效的使用方法,等到他們學會了,人力和資源已經耗 09/20 18:13
: → gsx56840: 盡的德軍就完了 09/20 18:13
: 推 sliverstream: 德軍人力(跟聯軍總合比,)物力輸已是事實,能戰到這樣 09/20 18:18
: → sliverstream: 會被捧上天是可理解, 所以來看看另一派想為英法平反 09/20 18:19
: → sliverstream: 的說法,但連戰術,兵器,砲兵什麼都如原po講的無優勢 09/20 18:20
: → sliverstream: 甚至落後,我就覺得平反過頭了,總不能全怪將領無能吧 09/20 18:21
不如這樣說好了,德軍在皇帝會戰之前真的在西線有很大的素質優勢嗎?還是說是在西線
靠著地理屏障防禦,打出比較好看的交換比,然後在東線虐菜?
第一次伊普爾戰役,德軍傷亡是協約國的兩倍,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因為BEF在1914年根本
就是精銳部隊,但至少可以表明德軍未必是無法擊敗的勁旅,並且德軍在進攻的時候也會
碰上很大的困擾(德軍傷亡很大部分是在戰役後半段的反擊失敗之中)。
第二次伊普爾戰役,協約國在完全沒準備的情況下被德軍用氯氣殺傷數以千計的士兵,還
因為被毒氣攻擊而幾乎出現一個四公里的缺口,結果德軍還是沒辦法攻破伊普爾陣線,只
推進了一點點,這就是在西線攻擊的困難程度。
凡爾登戰役,法金漢曾宣稱每死一名德軍就要死兩名法軍,結果真實的交換比是33:37,
德軍只比法軍少受傷四萬人(陣亡人數差不多),而且德軍幾乎被擊退回初始位置,當然這
和索姆河戰役迫使德軍停止凡爾登攻勢有關,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知道德軍的優勢其實微乎
其微(凡爾登很難防守且沒準備),而且凡爾登戰役還造成德軍在東線缺乏戰略預備隊。
在尼維爾攻勢中的第二次埃納戰役,所謂法軍最慘痛的失敗之一(特別是心理層面),雖然
法軍短時間內傷亡接近19萬人,德軍卻也傷亡16萬多,這還是法軍正面強攻德軍重點防衛
區的結果(德軍把大部分預備隊都投入貴婦小徑了)。
帕尚戴爾戰役中,即使採取對德軍比較友善的估計,傷亡也只比英軍少一些(38:32),與
凡爾登戰役一樣,這還是德軍全力防守下;事實上英軍雖然整個作戰計畫很糟,但是戰術
層面上,英軍可是表明「我們可以逼使他們持續進行他們不喜歡的戰鬥」,充分展現出在
戰術層面的自信(因為當時德軍在1:1的消耗下會比較早崩潰,東線德軍還沒調過來)。
到了1917年秋季,法軍在馬爾梅森(Malmaison)大破德軍重點防衛區,英軍也在康布萊把
德軍嚇壞了,此時英法聯軍主動進攻時的交換比已經可以變成對協約國有利了。
所以說,英國和法國的問題在哪裡?主要是工業的生產效能提升速度慢,Alex Bostrom
在The Influence of Industry on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Artillery一文中就是
在講法國一戰期間的工業產能,以下引述幾個數字:
1914年九月,法國平均每天生產12,000發炮彈(消耗量是每天四萬發,目標是每天五萬發)
1914年11月,法國平均每天生產22,000發
1914年12月,法國平均每天生產33,000發
1915年一月,法國平均每天生產42,000發(此時鋼鐵產量是戰前的25%,因為工業區淪陷)
1915年11月,法國平均每天生產96,000發
1916年二月,法國平均每天生產超過100,000發炮彈
1914年八月,法國生產了 790,000發炮彈
1918年九月,法國生產了5,635,000發炮彈(1916年一月的將近兩倍)
1915年九月,法軍在香檳攻勢中,五天內發射了1,390,000發75mm炮彈,當於每公里發射
了390噸的75mm炮彈;1917年十月,法軍在馬爾梅森戰役中,在長達六天的準備炮擊中,
平均每公里發射了1,750噸的75mm炮彈,以此保障了此次戰役的大獲全勝。
英國或許沒有工業區被佔領的問題,但是英國轉入戰時體系的速度並沒有比較快,1915年
的炮彈危機就是最明顯的證據,容我再貼一次[11]的附錄數據:
準備炮擊彈藥消耗量
索姆河1916 1,732,873
阿拉斯1917 2,687,873
梅西訥1917 3,258,000
第三次伊普爾1917 4,283,550
(資料來源: Dale Clarke, World War I Battlefield Artillery Tactics)
也就是說,由於戰略形勢上必須採取攻擊,英法聯軍的後勤體系在開戰後卻處於很糟糕的
狀態,所以英法聯軍才會有非常糟糕的戰爭經驗,畢竟攻擊的一方必須享有壓倒性的火力
優勢才可能成功,但是戰爭初期的英法聯軍並不具備那麼高的火力,因而被迫採取比較差
的方法(長達好幾日的準備炮擊會失去奇襲性)。
當然,英軍和法軍在某些方面確實比德軍差,比如說我即將寫到的縱深防禦,這是因為在
1918年之前德軍在西線通常是挨打的一方,所以自然對防禦有比較深刻的體悟,英法聯軍
則因為主要都在攻擊,所以在防禦方面比較不熟練,皇帝會戰初期因而被重創。
德軍也在一些戰術或裝備上領先英法,比如說德軍的重機槍密度始終超過英軍(但是英軍
有路易士輕機槍來彌補),或者說德軍的重炮兵在1917年之前都享有優勢;又或者,德軍
的航空隊在戰爭前期經常享有機型和戰術的領先(但數量劣勢)。
不過我想說的是,英軍和法軍通常被批判的無能、平庸,其實真的有待商榷。
Jonathan Krause描述法軍在第二次阿圖瓦戰役中,首次使用了突擊和滲透的策略,儘管
此時的法軍步兵戰術可能還沒有分工到很精細、突擊與滲透的方法也不是很完善,但是在
概念上至少並不落後,nettoyeurs de tranchee(戰壕清理者)的設置也很清楚的表明法軍
對戰壕攻擊的理解相當先進;相對來說,德軍雖然有超強的突擊隊,卻在皇帝會戰中顯示
後續推進的能力有待加強,這是在東線練兵的後果(東西線環境差太多)。
英軍很早就開始發放路易士機槍給基層,並且將維克斯重機槍變成獨立兵種、直轄於旅,
還在1917年有了在高層級單位都設置機槍參謀官的提案,也不能說是不重視機槍火力──
當然BEF內部確實仍有一些保守派在抗拒,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
德軍在坦克方面的不足則與高層過度樂觀有關,由於索姆河戰役和尼維爾攻勢中的坦克在
德軍防線面前沒有顯著的效果,德軍誤以為K子彈和拓寬的戰壕就足以對付坦克,甚至還
在1917年夏季一度取消了在前線掩體下暗藏反坦克炮的策略,結果在馬爾梅森和康布萊
兩場戰役中付出很高的代價;德軍只生產沒多少A7V也是一開始蔑視坦克的後果,他們直
到康布萊戰役後才趕快增加坦克的研發經費。
一般認為在1918年六、七月,皇帝會戰的末期,一戰就已經分出勝負了,德軍的敗北只剩
時間問題,這樣的結局絕不只是因為德軍自爆或海上封鎖,也不只是美軍開始用每個月有
二十五萬人的速度抵達法國,英軍和法軍能夠發揮出高水準也是很重要的關鍵,而這樣的
高水準表現並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他們經過長時間的磨練才取得的。
附帶一提,美軍參戰很晚、高層腦袋很僵硬,但是基層的學習曲線也很優秀。
在The AEF Way of War和Doctrine under Trial中,Mark E. Grotelueschen就指出雖然
美國遠征軍有許多保守份子,導致美軍一開始表現不佳,但是在半年內就有了很大的進步
,那些打過硬仗的單位都很快就學會了如何運用法軍教的步炮協同。我之後會談到這塊。
: 推 gsx56840: 在1918的時候是已經沒什麼優勢了 09/20 18:35
: → gsx56840: 這時候盟軍已經有不少德軍沒有的新玩具(像坦克) 09/20 18:35
: → gsx56840: 所以當德軍春季攻勢失敗,英法摸透德軍後,之後就被壓著打 09/20 18:37
: → gsx56840: 而且德軍沒有資源可以變出新把戲了,被超越只是時間問題 09/20 18:38
: → gsx56840: 當然英法大戰前期在人力.物力的使用上很沒有效率 09/20 18:39
: → gsx56840: 所以打得很辛苦,德軍相較之下好不少 09/20 18:40
不能同意更多了。
作者: hsinhanchu (hsinhanchu)   2016-09-20 21:15:00
作者: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6-09-20 22:02:00
大推
作者: 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   2016-09-20 22:43:00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6-09-20 22:57:00
關於突擊隊在皇帝會戰突擊隊後繼無力;個人認為是高司工具有限與基層已無力在戰兩方面;成功突破西線陣地一事事前並未有過,因此設計的輜重砲兵空隊推進方式有缺陷而德軍對摩托化缺乏知識也缺乏資源因此設想正確也沒用基層方面根本是靠老兵帶少年兵在撐;士氣上已經瀕臨17"法國人所面臨的那樣的極限,一旦發現速勝無望就崩潰了所以並非突破後如何推進高司考慮不周;而是高司完全沒考慮,不要說推進與擴大戰果所需技術環節;他們連根本的後續目標都沒設想過?
作者: nanshinner (白河)   2016-09-21 13:41:00
推推
作者: molukino (偶不是帥哥QQ)   2016-09-21 14:37:00
說實在的現在看起來蠢 可當時這些都是世界最優秀的國家.在當時都是軍事最現代化的幾個國家互打 進步都很快而很多新戰術跟科技都是當下才發明的.. 可說是時代先驅
作者: yenyen0403 (彥彥)   2016-09-22 10:09:00
就因為雙方缺陷太多打的不過癮 所以約20年後再戰(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