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塞琉古與托勒密的陸軍改革168-145BC[1]

作者: djhuty (vm6)   2016-05-27 23:53:45
: 索西比烏斯軍事改革主要是波利比烏斯的描述,但是托勒密軍制實際上並不是在220 BC
: 後一蹴而就,而是在220-160 BC歷經了長期的變化才完成蛻變。[1]
: 於184 BC大起義受到有效鎮壓的時候,托勒密埃及的軍事兵戶才剛於內戰以及第五次敘利
: 亞戰爭中受到打擊,而移民人口也在西元前三世紀下半葉成長趨緩,托勒密陸軍越來越仰
: 賴埃及裔軍人和傭兵。[2][3]
: 然而,埃及裔軍人並不是首見於拉菲亞戰役,托勒密一世在加薩戰役(312 BC)就曾使用了
: 數以千計的埃及人,托勒密二世也曾讓埃及裔菁英進入衛隊任職,所以托勒密五世、六世
: 時期出現過的埃及部隊只代表了此一趨勢的延續和加強。[3]
: 在帕尼翁戰役前後,為了因應兵力不足的困境,已知托勒密政府曾雇用大量希臘傭兵,其
: 中似乎以斯科帕斯(Skopas)從埃托利亞帶來的子弟兵為主,他從西頓突圍時仍有約一萬人
: 的兵力,後續又募兵六千步五百騎,總數不可說不多。[4]
: 斯科帕斯謀反未果而死,他旗下的兵力去向如何?雖然返鄉是一個可能,但是沒道理托勒
: 密政府不繼續雇用這些兵力,而人力資源捉襟見肘的托勒密政府試圖引進這些兵力也是很
: 合理的推測─至少可知,托勒密政府在此一時間點尚未大幅減少海外兵力的運用。
稍稍離題下
小弟冒昧下對第五次敘利亞戰爭中斯科帕斯的埃托利亞傭兵人數提出異議。
Grainger認為斯科帕斯從帕尼翁戰敗的10,000殘兵都是埃托利亞傭兵[1],但他在內文或
註腳中都沒有提出合理的解釋或來源。相對地,學者Bar-Kochva只是認為這10,000殘兵包
含埃托利亞傭兵,並不是指全部都是埃托利亞人。包含原始文獻的Porphyrios和但以理書
[3] [4],都沒有特別註明殘兵的兵源,比較謹慎的處理應是認為帕尼翁的敗兵有10,000
人,其中埃托利亞人佔多數。
那到底斯科帕斯招了多少埃托利亞傭兵?李維在31.43記敘斯科帕斯招了6,000名步兵和500
名騎兵[5],這也是閣下所提供的數字。然而,李維記載的前後文時間點是前200年,也就
是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爆發時,斯科帕斯在西頓圍城向塞琉古軍投降時是在前199年,這募
兵人數自然不可能是斯科帕斯第二次募兵所募。
當然斯科帕斯也不可能在前200年募兵,因為那時他人在巴勒斯坦與安條克三世作戰,李
維所提到的募兵時間倒底是在何時? 在31.43李維繼續記載著,當斯科帕斯在埃托利亞募
兵時,埃托利亞同盟統帥擔心他會把埃托利亞的兵源抽乾,憂心"戰事即將到來"而會無人
可用,開始限制他的募兵行動。李維並提到馬其頓腓力五世因斯科帕斯的募兵,降低了埃
托利亞同盟的軍力而受益。因此,可以認定這次募兵時埃托利亞同盟尚未參戰,是在第二
次馬其頓戰爭爆發以前,也是第五次敘利亞戰爭前,學者G. T. Griffith認為是在前203
年[6]。
另外,如果托勒密埃及真的先後雇傭了10,000+6,500=16,500埃托利亞人,那幾乎肯定埃
托利亞同盟的人力已經被抽到一點都不剩。歷史上同盟的野戰軍人數最多也才12,400人而
已[7],根本無法參戰第二次馬其頓戰爭。
因此,戰前斯科帕斯在埃托利亞僅招募6,500名傭兵,才為合理。前199年以後,第二次募
兵也不可能超過第一次的人數,畢竟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尚未結束,母國會盡可能保留兵源
在手上。
[1] John D. Grainge " The Syrian Wars ", p.261
[2] Bar-Kochva " The Seleucid Army", p.156
[3] Porphyry, FGH 260 F 46
[4]但以理書 11.15
[5]李維 31.43
[6] G. T. Griffith "The mercenaries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 p.121
[7] Duncan Head " Armies of the Macedonian and Punic Wars ", p.8
: 因此,我想托勒密五世部署於上埃及的部隊中應該同時包含了為數不少的前傭兵和埃及裔
: 軍人,至於其比例雖然未知,但是我認為在埃及裔叛亂剛結束的當下、加上托勒密政府在
: 此一時間點可能尚未完全放棄早期的方針,上埃及地區的部署或許以希臘裔為多數。
: 到了160 BC以後,托勒密政府則開始完全以埃及裔為主力,如你所述。
: [1] A military reform before the battle of Raphia? , Christelle Fischer-Bovet
: and Willy Clarysse
: [2] No Strength to Stand: Defeat at Panion, the Macedonian class, and
: Ptolemaic Decline, Paul Johstono
: [3] Army and Society in Ptolemaic Egypt, Christelle Fischer-Bovet
: [4] The Syrian Wars ,John D. Grainger
: 一點想法,僅供參考。
回歸正題。
因為我們都使用許多Fischer-Bovet的研究內容,小弟就直接引述她的成果。
Fischer-Bovet延續Gunther Holbl對托勒密埃及歷史的年代分類,分成Period A、B、C。
其中Period A也就是前220年以前,托勒密埃及軍隊以境外兵源為主體。Period C,即前
160年以後以境內兵源為主體。Period B,前220年至前160年,則是兩者轉變的改革和過
渡期[1]。
關於Period B的一系列軍事改革中,Fischer-Bovet在總結上,認為至少有兩個主要改革
,一個發生在拉菲亞戰前,就是索西比烏斯軍事改革,一個則是約在前160年代的編制改
革(即Sekunda提倡的羅馬化改革),期間有些許改革措施於這兩個時間點之間[2],如騎兵
改革可能在前170年左右[3]。
Fischer-Bovet接著提到新式的常備兵(misthophoroi)成為上埃及的駐軍首選,他們在
Period B和C中主要是埃及裔或希臘化埃及裔組成,且以埃及裔為主的machimoi成為新的
軍事兵戶(kleruch)分類[4]。
因此,我們所討論的大起義結束於前180年代,正好坐落於Period B,剛好就是兵源轉換
的期間。從之前的討論中,小弟無法否定那否認這4000名軍事兵戶裡有外籍士兵在內,閣
下也認為這當中有埃及裔存在,雙方都認為這批軍事兵戶皆有兩者存在,只是對於誰佔多
數有歧異。
不論是拿帕尼翁戰役的傭兵數或托勒密六世的埃及部隊,都是落在Period B的範疇,本身
這時代就是在過渡期。無論如何,Fischer-Bovet也未對這4000所屬提出見解[5],我認為
這議題很難解決。
[1] Christelle Fischer-Bovet "Army and Society in Ptolemaic Egypt", p.117-118
[2] Christelle Fischer-Bovet p.148
[3] Christelle Fischer-Bovet p.132
[4] Christelle Fischer-Bovet p.195
[5] Christelle Fischer-Bovet p.97
個人理解和想法,請諸君多多指教
: 附帶提一下,據說埃及豔后有一支加拉西亞人組成的衛隊,有點好奇這種蠻族的部隊在
: 托勒密埃及後期的數量與重要性如何。
是指加拉太人嗎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6-05-28 00:09:00
謝謝,本來就只是分享想法,這問題本身確實無解最後的問題是指加拉太人沒錯
作者: taiwanvictor (晟宇)   2016-05-31 21:24:00
漢語聖經協會出的那本但以理書註釋寫到,學者Collins認為斯科帕斯手下的軍隊就是埃托利亞人,但是沒說是全部還是佔大多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